2018年11月27日16: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八、走和平發展和平崛起之路,實現國家現代化
隨著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和平崛起和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是不爭的事實。從大國興衰規律來看,在歷史上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德國、日本、蘇聯、美國等國的的崛起和霸權,這些國家之所以能夠崛起有幾個因素。一是海上的霸權,二是貿易、金融和資本市場的領先,三是科技和人才的保障,四是制度持續的創新,五是軍事實力的雄厚,而且充滿著戰爭和暴力。當今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影響國家興衰因素已經不僅限于上述幾點,中國在和平崛起過程中,走和平發展之路,展示了世界秩序建設者形象,力求實現中國發展和世界治理的良性互動。
20世紀70年代,在世界冷戰格局之下,鄧小平通過分析世界格局,得出了“戰爭是可以避免的”這一結論,進而做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科學論斷。21世紀初,面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江澤民指出,“進入新世紀,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是時代的潮流。”2004年4月,胡錦濤指出,“盡管當今世界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矛盾和沖突,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有所增加,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世界要和平、國家要發展、人民要合作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十八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具備更多有利條件。”黨和國家基于對當今時局的準確把握,強調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要在與其他國家的良性互動和互利共贏中開拓前進。比如,在經濟領域,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復雜而深刻的變化,世界經濟在復蘇和分化,中國秉承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提出共建“一帶一路”以順應世界的多極化、文化的多樣化和經濟全球化,構建全球經濟合作的新格局。習近平指出:“要做好‘一帶一路’總體布局,盡早確定今后幾年的時間表、路線圖,要有早期收獲計劃和領域。推進‘一帶一路’建設要抓落實,由易到難、由近及遠,以點帶線、由線到面,扎實開展經貿合作,扎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干起來。”中國在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堅持走和平、共贏、互利的道路,既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環境,又為建設和諧世界貢獻了自己的力量,中國走和平發展之路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同和贊揚,解構了一些國家“國強必霸”的歷史陳見。
探索出一條新型現代化的道路,是中國和平發展和和平崛起的必然路徑。鴉片戰爭后,中國一直致力于探尋強國富民之道,實現國家現代化。但現代化之路非常坎坷而艱辛,數次被外敵入侵等內憂外患所打斷。而且,一些已經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國家的一些路徑和辦法,中國不能也不會復制、照搬。例如,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曾經用發動軍事戰爭的辦法進行掠奪、推行殖民統治掠奪殖民地、販賣黑奴掠奪廉價勞動力等等。通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走出了一條新型的現代化之路。適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堅定走和平發展之路,努力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處理好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做到堅持黨的領導、依法治國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統一,建設和諧社會,建設平安中國;加強民主與法治建設,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實行科教興國戰略,造就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建設文化大國強國和創新大國;不斷提高黨的“四自能力”和執政水平,致力于實現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建設全面現代化中國。
九、發揮制度比較優勢,彰顯改革的制度保障自信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與資本主義制度和其他制度的比較中所發揮出的獨特優勢。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比較,有許多優越性,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會比資本主義國家快得多。”鄧小平也指出,“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證重點。”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有利于保持黨和國家活力、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于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辦大事、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國家統一”。這“五個有利于”全面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認識。人民占有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國家代表人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大部分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進行調配。人民當家做主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使國家能夠集中資源進行重點項目和社會設施建設,這使國家在應對突發事件時具有更快的反應速度和更大的自主性。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黨和國家始終將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彰顯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成為改革開放強大的助推力。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之一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避免了相互扯皮、議而不決、扯而不休的現象。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短時間內集中力量以獨特的競爭力和效率使得自身在這場金融危機中避免遭受重創,并在金融危機之后展現了更強的恢復能力,迅速實現了自我恢復。汶川地震同樣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汶川地震發生后,政府保證了信息渠道暢通,受災信息在第一時間向外界發布,避免了民眾的恐慌。同時,以最快的速度調動軍隊進入震區支援救災,并在短時間內集結了大批救災物資送到震區,如此快速的反應令全世界震驚和稱贊。汶川震區災后重建面廣、難度高,但在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下調動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汶川地區的災后重建在短短三年內得以基本完成。眾志成城抗擊1998年特大洪水、中國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等事例,也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成功舉辦了一系列大型高端國際論壇和國際峰會,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治理做出了貢獻,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十、把握后發優勢揚長避短,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共十五屆五中全會在十五計劃《建議》中指出,“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習近平強調,中國經濟發展要創新發展思路,發揮后發優勢。中國是后發現代化國家,“后發”為中國帶來了一定的優勢。首先,在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吸取一些發達國家的經驗特別是教訓,這是人類探索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文明成果。以西方國家的發展過程作為參考,中國的改革努力做到揚長避短、有所借鑒,盡量在發展中少走彎路,避免犯前人犯過的錯誤。其次,發達國家已經歷了長期的發展,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形成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科技成果。“后發”的中國實際上是站在了已有的科技成果之上,有了較高的起點,這是“后發”為中國帶來的重要優勢。中國在改革和發展的過程中直接引進了發達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并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本土化創新,能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廣泛地應用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樣便省去了科學發現和自主研發的過程,減少了科學的探索時間,使中國的改革和發展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實現了“彎道超車”。再次,中國注意借鑒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的經驗教訓。例如,拉美一些國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等。
當然,“后發”并不意味著“必居上”,把“后發優勢”絕對化,認為“后發必居上”的觀點并不恰當。事實上,在強調后發優勢的同時,也要看到后發的劣勢。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直都采取辯證的觀點看待后發的優勢和劣勢,充分利用后發的機遇和條件,并努力把后發劣勢控制在一定范圍之內,順利地實現了跨越式和趕超式發展。
天下之事,必作于細。新時期,中國的改革進入深水區,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場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實踐,只有繼續保持開拓創新、盎然有為的精神,腳踏實地、艱苦奮斗、求真務實,才能使改革不斷深入,不斷取得新成果,不斷進入新境界,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
原載:《學術界》2017年第9期
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承辦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版權所有 ,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使用
京ICP備11032580號
Copyright © 2012 by zgdsw.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