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新時代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義和實施路徑

作者:許先春    發布時間:2024-09-27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分享到 :

[內容提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要強化基礎研究宏觀布局,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著力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臺,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積極塑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問題。

[關鍵詞]基礎研究 高質量發展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強國 新質生產力

習近平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碑斀駮r代,隨著科技創新深入發展,科學目標的戰略性、導向性越來越強,科研活動的規;、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基礎研究中科學問題的復雜性、系統性越來越突出。習近平深刻洞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趨勢,明確提出了“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任務,深入思考了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問題并作出戰略部署,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了堅實的科技支撐。

一、推動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

加強基礎研究是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基石,是提升原始創新能力的內在要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下,我們必須全面加強基礎研究,著力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

基礎研究的使命是探索自然界、人類社會發展的內在規律,追求新的發現和發明,積累科學知識,創立新的學說,為認識世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理論和方法。習近平指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基礎研究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鮮活源泉,是創新驅動的堅實根基,是新發明、新技術、新產業的重要先導,是培養和造就創新型人才的搖籃,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際科技競爭的一個激烈領域,就是基礎研究水平和創新能力的競爭。由于開拓新學科新領域需要進行全新的、超前的基礎理論探索,由于發展知識密集型高科技產品需要基礎研究的創新和支持,由于激烈的國際競爭導致各國加強知識保護和本國基礎研究以建立自己的科學儲備,基礎研究作為新知識產生之源,其戰略地位日益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紛紛制定各自的基礎研究發展規劃,競相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超前部署基礎研究項目,力圖在新一輪國際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發動機,是構建先發優勢、形成持續強大創新能力的根基;A研究在整個創新鏈條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對于推動前沿技術突破、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盎A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睂嵺`證明,科技創新能“跳”多高、“跑”多遠,基礎研究是關鍵;A研究的根基扎得越堅實,科技創新之樹就越枝繁葉茂;A研究為科技創新提供了理論和知識基礎,加強基礎研究是我們從未知探索已知、從不確定性尋求確定性的必然選擇。

基礎研究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開關,具有基礎性、戰略性、先導性等特點。基礎研究產生的創新成果,是保證重大應用具有關鍵知識產權的核心!爸卮笤紕撔鲁晒劝l于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于學科交叉領域!迸c科技成果有關的知識產權保護,大部分都是從基礎研究階段就開始進行的。從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關系來看,基礎研究的成果為整個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突破和進步,也促進了應用科學的發展;而應用科學的不斷發展,也必然對基礎科學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缺少基礎研究作為支撐,整個科學技術的發展就沒有后勁。應用研究、技術開發都建立在基礎研究之上,離開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是不可能持續深入開展下去的。

(二)我國基礎研究面臨新機遇新挑戰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基礎研究。新中國成立后,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兩彈一星”關鍵科學問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陸相成油理論、多復變函數論等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的突破,極大增強了中國的科技競爭力和綜合國力,奠定了中國在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大國地位。改革開放后,中國迎來“科學的春天”,先后實施“863計劃”“攀登計劃”“973計劃”,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基礎研究學術水平和整體實力顯著提升,有力推動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系統謀劃基礎研究工作,持續優化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和發展環境,組織實施重大基礎研究攻關項目,基礎前沿方向重大原創成果競相涌現。

經過長期以來的持續努力,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基礎研究投入大幅度增長。2023年,“全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64%,其中基礎研究經費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占R&D經費支出比重為6.65%”。科研力量和科研條件大幅度改善,從事基礎研究的高水平人才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在國際上有影響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加速涌現,比如鐵基超導、量子信息、中微子、納米、空間科學、干細胞等。但是與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要求相比,中國基礎研究在整個科技創新鏈條中仍然是短板,數學等基礎學科仍然是薄弱環節。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比如由中國科學家提出來的科學思想、原創理論還非常少。資源配置不夠優化,效率不高,產出率低,出成果慢、應用慢;A研究投入總體仍然不足,遠遠滿足不了需要,而且投入結構非常不合理,經費主要來自中央財政,企業的投入非常少,多渠道投入機制還不完善;A研究的頂尖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比較匱乏,特別是缺乏能夠心無旁騖、長期穩定深耕基礎理論的基地、隊伍和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有待完善,人才使用、流動等方面還存在問題,有利于基礎研究發展的科研生態尚未完全形成,全社會支持基礎研究的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當今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興未艾,學科交叉融合加速推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日益滲透交融,其中有四個趨勢值得注意。一是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二是發達國家持續高強度支持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投入總額逐年增長。三是基礎研究逐漸呈現應用導向,科學家研究的重心向下游應用端移動,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距離逐漸縮小,當前發達國家普遍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凝練科學問題、部署基礎研究。比如,美國長期以來重點支持國防科學、航空航天、生命科學等事關經濟和軍事競爭力的領域,近年來又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四是基礎研究與產業界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企業在基礎研究中作用明顯。美國、日本、法國和英國等主要發達國家企業的基礎研究支出占研發經費支出的比例近年來穩定在6%以上。

新的科技形勢對加強基礎研究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當前,科學探索加速演進,基礎研究不斷向宏觀拓展、向微觀深入,各門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跨界合作、協同創新更加緊密,一些基本科學問題正在孕育重大突破,有望催生新的重大科學思想和科學理論,并不斷產生變革性技術和顛覆性創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更為強勁的新動能,進而促進經濟格局和產業生態發生重大深刻調整。從科技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看,科技越發展,越往前走就越進入到知識邊界的拓展、技術邊界的延伸、成果原理和應用原理的追尋階段。到了這樣一個階段,基礎研究做得越好,科技發展的前瞻性和主動性就越強。中國雖然經濟實力大幅提升,構建起了相對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產業體系,一些產業在世界上還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多數產業大而不強,仍然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基礎研究積累不夠、原始創新和科技源頭供給不足。習近平敏銳地指出:“我國面臨的很多‘卡脖子’技術問題,根子是基礎理論研究跟不上,源頭和底層的東西沒有搞清楚。”

(三)從戰略高度認識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根本途徑。新質生產力主要由技術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是創新起主導作用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新質生產力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代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給傳統的科學研究范式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發展新質生產力,客觀上要求我們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原創性、基礎性研究,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引領發展未來產業,推動生產力實現質的躍升。加強基礎研究,是推動生產力加快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培育新質生產力新動能的題中應有之義。我們必須堅持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深入開展基礎研究,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引領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軌道新空間。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在國際上,沒有核心技術的優勢就沒有政治上的強勢!币粋國家只有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擁有強大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如果自主創新能力上不去,我們就無法把國家和民族的發展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就無法筑牢國家安全屏障。中國作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必須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運,必須在一些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科技項目上擁有自主創新的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關系中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一個短板就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習近平強調:“市場換不來核心技術,有錢也買不來核心技術,必須靠自己研發、自己發展!眹谰男蝿荼砻鳎仨毤涌旃タ酥匾I域“卡脖子”技術,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特別是在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核心領域,更需要加大基礎研究力度,矢志不移推進自主創新。我們必須瞄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這一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源頭,著力強化前瞻性、原創性研究成果對產品開發、產業升級的引領和帶動,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打造國家競爭新優勢的迫切需要。習近平指出:“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中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發展階段!皩崿F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黨和國家主動求變識變應變、因時因勢而動的戰略抉擇,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推進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需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做好“動力引擎”、當好“開路先鋒”。特別是近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頻頻對我實施“筑墻”、“脫鉤”、斷供戰術,編織科技鐵幕,開展“長臂管轄”,加碼技術封鎖,濫用國家安全概念打壓中國科技創新。如果防范不及時、應對不力,科技風險極有可能演化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性風險,甚至會遲滯或中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我們必須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驅動引領力量,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把強化基礎研究作為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支撐,著力提升國家科技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前提和條件。

二、持之以恒加強基礎研究

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我們作出多方面的努力。習近平指出:“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彼麖娬{,要“加強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要明確我國基礎研究領域方向和發展目標,久久為功,持續不斷堅持下去”。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要注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構建完善高效的基礎研究體系;A研究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不少項目具有研究周期長、見效慢、難度大、結果不確定、風險多等特點。因此,必須堅持系統觀念,著眼長遠前瞻部署、整體布局,集聚優勢力量進行科技攻關。習近平指出:“要重視頂層設計,優化基礎研究布局,做強優勢領域,完善高校專業設置,加強基礎學科教育和人才培養,補上冷門短板,把我國基礎研究體系逐步壯大起來,努力多出‘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

基礎研究在創新鏈條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決定了在加強基礎研究頂層設計時,必須強化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布局。習近平指出:“加強基礎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戰略性需求導向,優化資源配置和布局結構,為創新發展提供基礎理論支撐和技術源頭供給!币獔猿忠浴八膫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為導向,加強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可行性論證和遴選評估。堅持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目標,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

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注重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促進基礎學科和應用基礎學科協調發展,深化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構筑全面均衡發展的高質量學科體系。既要支持重點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又要大力發展新興學科、培育新的學科增長點,推動一批研究型大學和優勢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積極推進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建設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重組和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形成以重大問題為導向、跨學科跨領域跨部門協同開展重大基礎研究的穩定機制。

第二,有組織推進三類基礎研究,建制化、成體系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當今時代面臨著諸多戰略性、前瞻性科技問題,世界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在組織化推進方面的要求越來越突出。習近平指出,要“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

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主要依托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以大兵團、體系化模式聯合作戰協同攻關,著力解決人類可持續發展與國家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難題。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面向世界科技發展的最前沿,探索方向大至天體運行、宇宙演化、生命起源,小至粒子結構、量子調控、基因編輯,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學科交叉、平臺集成與基礎設施等優勢,以開放協同、靈活多樣的科研組織方式,力求實現“從0到1”的原創性、引領性突破,著力拓展人類認知邊界、開辟創新空間。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瞄準重大產業技術背后的基礎性、關鍵性原理問題,發揮科技領軍企業準確把握市場需求、組織方式靈活的優勢,協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開展集成創新,快速迭代推廣創新成果,著力打通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業化推廣應用的全鏈條,推動科學技術與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

我們要深刻把握基礎研究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精準施策,有組織地推動三類基礎研究高質量發展。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重在持續解決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礎科學難題;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重在不斷拓展人類認知邊界;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重在加快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這三類基礎研究,雖然目的不同、要求不同、側重點不同,組織方式、實施途徑各有特色,但我們不能以孤立、片面、靜止的觀點來理解它們,而必須運用普遍聯系、全面系統、發展變化的觀點,辯證地把握其特征,遵循各類基礎研究的發展規律,努力使這三類基礎研究各展其特色、各顯其優勢、各發揮其功能而又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從而形成疊加效應,提升基礎研究的整體合力。堅持運用系統觀念、整體思維看待三類基礎研究,加強前瞻部署,從宏觀上把握貫穿其中的原則要求、方式方法,一體落實到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及組織實施中。要處理好政策引導和市場調節的關系,充分發揮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強化黨和國家對基礎研究重大項目的領導,同時又要發揮好市場機制的作用,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優化配置基礎研究要素和資源。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充分發揮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作用,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科技領軍企業當好“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深入開展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為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提供重要基礎支撐。

第三,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更加科學有效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蒲羞x題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對基礎研究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必須處理好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的關系。

一方面,要堅持目標導向,前瞻部署重大基礎交叉前沿領域的科學研究。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要加強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科學前沿的結合,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提供戰略性、基礎性、前瞻性的知識人才儲備和科學支撐。習近平指出:“基礎研究要勇于探索、突出原創,推進對宇宙演化、意識本質、物質結構、生命起源等的探索和發現,拓展認識自然的邊界,開辟新的認知疆域。”要面向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國際科學研究發展前沿領域以及未來可能產生變革性技術的基礎研究,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統籌優勢科研隊伍、國家科研基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前投入、著力部署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要瞄準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前沿,立足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完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凝練現代農業、生命健康、產業轉型升級、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加快布局生物醫藥、高端儀器、關鍵信息系統、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發展、基礎軟件等基礎和前沿技術研發,促進基礎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另一方面,要鼓勵自由探索,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科學研究特別是基礎研究的出發點往往是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學術興趣;A研究“要遵循科學發現自身規律,以探索世界奧秘的好奇心來驅動,鼓勵自由探索和充分的交流辯論”。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員的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動機,充分尊重科學家的學術敏感,尊重科學研究靈感瞬間性、方式隨意性、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包容和支持非共識研究,在全社會營造鼓勵好奇心與科學探索的氛圍,構建寬松包容的良好學術環境。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重在聚焦探索未知的科學問題,勇攀科學高峰。要把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課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課題有效統籌起來,凝練基礎研究關鍵科學問題。同時,要引導科學家樹立責任意識,將好奇心、學術興趣同報效祖國、服務社會和造福人類有機地結合起來,鼓勵科學家自由暢想、大膽假設、認真求證,提出更多原創性理論、原始性方法,形成更多原創性思想、原創性成果。

第四,促進創新鏈產業鏈精準對接,推動基礎研究同開發應用有機銜接。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日趨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十分明顯,客觀上向我們提出了以應用研究帶動基礎研究的要求。從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的關系來看,基礎研究是高新技術獲得突破的基礎。如果沒有基礎研究的理論成果作為支撐,高新技術將成為空中樓閣。高新技術實際上就是以基礎研究的成果作為理論基礎,并在基礎研究上繼續向前探索的成果。離開了基礎研究,高新技術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是很難真正發展起來的。從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態勢來看,基礎研究與高新技術研究的結合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某些高新技術領域,基礎研究甚至是與應用開發同步進行的。基礎研究所擔負的角色,已遠非簡單地只是負責探索客觀規律,而是同時還要負責解決應用開發中所遇到的基礎科學問題。

習近平指出:“基礎研究更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庇捎诜N種復雜的原因,科技與經濟脫節這個老問題,在基礎研究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很多基礎性研究一時難以有效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不少基礎研究成果或束之高閣,或淪為“展品、獎品、禮品”;A研究要向市場方面延伸,拆除阻礙產業化的“籬笆墻”,疏通應用基礎研究和產業化連接的快車道,暢通源頭創新、成果轉化、市場應用鏈條。習近平反復強調:“要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政府統籌作用,促進資金、技術、應用、市場等要素對接,努力解決基礎研究‘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市場應用‘最后一公里’有機銜接問題,打通產學研創新鏈、價值鏈!彼特別強調:“要通過重大科技問題帶動,在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問題,進而探索科學規律,使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相互促進!痹谶@方面,我們要堅持需求引導,發揮好應用牽引的作用,加強建制化、定向性基礎研究,以應用研究、市場需求倒逼基礎研究,以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

三、塑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

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科技戰線、科技創新主體的任務,更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追求。習近平反復強調:“關鍵是要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塑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必須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堅持綜合施策,從體制機制、平臺支撐、人才培養、開放合作等方面持續用力,積極營造良好的基礎研究創新生態。

第一,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隨著學科交叉日益發展,新的研究范式不斷出現,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習近平指出:“我國支持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體制機制已基本建立但尚不完善,必須優化細化改革方案,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一是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基礎研究投入體系,對于保障基礎研究持續發展十分重要。習近平指出:“要加大基礎研究投入,首先是國家財政要加大投入力度,同時要引導企業和金融機構以適當形式加大支持,鼓勵社會以捐贈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擴大資金來源,形成持續穩定投入機制。對開展基礎研究有成效的科研單位和企業,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給予必要政策支持。”當前,世界主要科技強國紛紛加大財政資金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通過競爭性科學基金的方式支持自由探索式基礎研究,同時加大對高水平公共科研機構的穩定支持力度,并通過同行評議、機構評估等方式加強對投入績效的監管。面對基礎研究領域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要處理好穩定支持和競爭擇優的關系,進一步完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通過競爭擇優遴選基礎研究人才,通過穩定支持培養造就基礎研究人才。二是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基礎研究支持體系。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申報、評審和決策機制,實施差異化分類管理和國際國內同行評議,組織開展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鼓勵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三是形成支持全面創新的基礎研究制度。加快構建充分體現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制度。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基礎研究創新基地、優勢團隊和重點方向,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和高水平研究基地。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保護創新的法治環境,推動全社會創新活動更加規范、更加充滿活力。

第二,扎實推進科技平臺建設,提升創新資源配置效能。打造高水平科技平臺,是構建科學高效、富有競爭力的創新體系的必然要求。科技平臺是開展創新活動的重要載體和有力保障,主要包括實驗室、儀器設備等科技基礎設施,科技園區、科技創新區,以及科技期刊、文獻和數據庫等。習近平強調,要“建設基礎研究高水平支撐平臺”。我們必須適應大科學時代創新活動特點,著力建設支撐高水平創新的基礎設施和科技平臺,在力量構建、資源配置、政策法規、技術標準等方面夯實基礎。

一是進一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重組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優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定位和布局。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提高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二是著力構建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積極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加快國家自主創新區、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統籌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加快建設基礎研究特區,打造一批基礎學科培養基地,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三是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習近平指出:“要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強化設施建設事中事后監管,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全面提升開放共享水平和運行效率。”要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臺、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完善大型科學儀器設備、科學數據等基礎條件,建立健全科技決策咨詢、創新調查、科技報告等基礎制度,加快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四是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創新服務。大力推進基礎研究領域的科技創新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更好滿足創新主體需求!耙涌炫嘤澜缫涣骺萍计诳ㄔO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獻和數據平臺,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鼓勵重大基礎研究成果率先在國內期刊、平臺上發表和開發利用!

第三,加強基礎研究人才隊伍建設,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凹訌娀A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苯陙恚袊钊雽嵤┬聲r代人才強國戰略,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依托各類機構平臺聚焦和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人才隊伍質量顯著提升、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隊伍仍有明顯短板。習近平強調:“人才培養首先要聚焦解決基礎研究人才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問題”,“必須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基礎研究人才競相涌現”。

一是加大各類人才計劃對基礎研究人才支持力度。從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擔綱領銜專家中選樹一批視野開闊,前瞻判斷力、跨學科理解能力、大兵團作戰領導能力強的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制定實施基礎研究人才專項,加大重大原始創新人才培養力度。推動基礎研究人才培養“關口前移”,拓展基礎學科人才選拔通道,建立健全不同領域基礎學科拔尖學生重點培養的體制機制,促進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茁壯成長。二是構建更加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堅持“破四唯”和“立新標”并舉,倡導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積極探索支持基礎研究人才“揭榜掛帥”“賽馬”等政策舉措,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激勵他們勇于挑戰前沿科學領域、沖擊頂尖科學問題。三是堅持走基礎研究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堅持科學規劃、長遠布局,深入實施 “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科技、教育、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將開放型人才培養理念貫穿于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高水平人才培養與高質量基礎研究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四是加強科研學風作風建設。習近平指出:“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通過接續奮斗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共同塑造了中國特色創新生態,成為支撐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

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實事求是、篤學誠行、開放包容的學術生態,開展負責任的科學研究。堅持科學監督與誠信教育相結合,縱深推進科研作風學風治理,引導科技人員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

第四,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廣泛開展基礎研究國際合作。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絕不是搞自我封閉,而是要積極主動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特別是在高水平基礎研究領域,更要勇于面對人類共同挑戰和前沿科學重大問題,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舉措加強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開放合作辯證統一、并行不悖。高水平開放合作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途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高水平開放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兩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叭祟愐平夤餐l展難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際合作和開放共享,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成為獨立的創新中心或獨享創新成果。”

當前,國際科技合作面臨少數國家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沖擊和挑戰。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科學家及科研人員雖有流動,但多是從發展中國家流向發達國家。別國越是搞“小院高墻”“脫鉤斷鏈”,我們越要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不動搖。習近平強調:“我國要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等國際交流合作,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一是深度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堅持胸懷天下,以更加寬廣的全球視野主動布局和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著力構建和平安全、民主透明、包容普惠的技術規則體系和國際科技合作新框架。牽頭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設立面向全球的科學研究基金,加大國家科技計劃對外開放力度,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加大共性科學技術破解,全面提升中國在全球基礎研究中的位勢。二是深度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最大限度用好全球科技創新資源,同各國攜手打造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的科技發展環境,致力構建全球科技共同體。增強國際議題設置能力,主導中國議題、創設世界議題,提升中國在國際科技事務中的參與度和規則制定權。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完善法律法規、倫理審查規則和監管框架,塑造科技向善理念。三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必須更好地貫徹黨中央提出的國際秩序觀、新安全觀、新發展觀、全球治理觀,秉承互相尊重、公正平等、非歧視的合作理念,倡導各個國家和科學研究實體平等參與國際科技合作。堅決反對將科技合作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反對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實施科技霸權霸凌。習近平強調:“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并有效維護我國的科技安全利益。”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信息資料館。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