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鄧小平同志主持起草第二個歷史決議領悟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深遠意義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是我們黨的第二個歷史決議。《決議》系統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前黨的歷史,總結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經驗,實事求是地評價了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的科學體系,分清了是非,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為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鄧小平同志為主持起草《決議》,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
《決議》蘊含著深刻的歷史智慧和辯證思維,是學習黨的歷史的珍貴文獻。學習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于新時代新征程高舉改革開放旗幟,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深遠意義。
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
“拿出一個東西來”,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世界密切關注著中國會向何處去,黨和人民迫切期待糾正“左”傾錯誤思想,開拓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局面。鄧小平同志堅定支持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旗幟鮮明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強調要解放思想,打破精神枷鎖。但是,解放思想不是放棄原則,而是要在任何時候都不能違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不動搖,才能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觀,沖破了長期以來“左”傾錯誤思想的束縛,成為正本清源、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的思想先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黨內外呈現出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關于歷史的評價問題,鄧小平同志認為:“有些事要經過更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評價,那時再來說明這一段歷史,可能會比我們今天說得更好。”但是,隨著撥亂反正的全面展開,黨內外要求重新評價毛澤東同志、毛澤東思想和“文化大革命”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1979年年初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出現了一股懷疑和反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錯誤思潮,引起了鄧小平同志的高度警惕。他在會議結束時發表了題為《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提醒全黨銘記毛澤東同志的功績,指出“我們將永遠高舉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前進”。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提出了要像1945年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那樣,作出一個新中國成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197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大會上,葉劍英同志發表重要講話,對過去30年的歷史經驗作了初步總結。10月下旬,鄧小平同志提出要準備“起草建國以來黨的歷史問題決議,現在著手,明年(實際為后年)六中全會討論通過”,還說,“有了國慶講話,歷史決議就好寫了。以講話為綱要,考慮具體化、深化”。10月30日,有關部門召集會議,傳達鄧小平同志的談話精神并部署工作,《決議》的起草工作正式拉開帷幕。
堅持實事求是就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公正地、科學地、也就是馬克思主義地對待歷史,對待歷史人物”
《決議》起草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提出處理歷史問題“宜粗不宜細”的總原則,強調:“爭取在決議通過以后,黨內、人民中間思想得到明確,認識得到一致,歷史上重大問題的議論到此基本結束。”對此,他提出三條明確要求,強調其中最核心的是“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同志抓住了工作重點,為《決議》的起草確立了指導思想,使得起草工作能夠順利推進。
初稿討論修改時,爭議最多的是關于如何評價毛澤東同志、毛澤東思想的問題,其中不乏一些失之偏頗的言論。鄧小平同志認為,《決議》稿中闡述毛澤東思想的這一部分不能不要,“如果不寫或寫不好這個部分,整個決議都不如不做”。關于怎么寫的問題,鄧小平同志認為,要堅持實事求是,同時要做到“恰如其分”。他還堅決反對把毛澤東同志的錯誤寫過頭:“寫過頭,給毛澤東同志抹黑,也就是給我們黨、我們國家抹黑。這是違背歷史事實的。”
堅持實事求是就是真正的解放思想。鄧小平同志實事求是評價歷史和歷史人物的科學態度,為解放思想和改革開放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為我們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提供了重要遵循。
集中民智是事業成功的重要保障:
“人民內部要有充分的民主,這樣才能拿出好的主意來”
《決議》起草歷時20個月,鄧小平同志針對《決議》的起草、修改和定稿發表的談話、講話多達十余次,其他中央領導人也提出了一些極為重要的意見和建議。在起草《決議》時,起草組就曾遇到一個難題——如何對毛澤東同志一生功過作出有說服力的闡述,而陳云同志的建議則使這一難題迎刃而解。陳云同志指出,《決議》稿要專門加一篇話,講講解放前黨的歷史,寫黨的60年;60年一寫,毛澤東同志的功績、貢獻就會概括得更全面,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據。
為廣泛征求意見,黨中央組織了多次不同范圍的討論、修改,正如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預備會期間所講:“這個決議寫了一年多了。中間經過四千人的討論,以后是幾十人的討論,政治局擴大會議的討論,這次六中全會預備會的討論是第四輪了。我看是相當認真、嚴肅,也相當仔細了。”針對《決議》寫不寫以及如何評價毛澤東同志的功過等問題,鄧小平同志還專門找來警衛局的同志談話,充分征求身邊干部與戰士的意見。鄧小平同志曾總結道,如果不提毛澤東思想,對毛澤東同志的功過評價不恰當,“老工人通不過,土改時候的貧下中農通不過,同他們相聯系的一大批干部也通不過”。通過廣泛聽取民意、集中民智,《決議》對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作出了符合歷史實際的科學評價。
科學總結經驗是開拓創新的基礎:
“相信這個決議能夠經得住歷史考驗”
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公報寫道:“全會認為,《決議》的通過和發表,對于統一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思想認識,同心同德地為實現新的歷史任務而奮斗,必將產生偉大的深遠的影響。”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有力地證明,《決議》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和時間的檢驗。科學總結歷史經驗,把握蘊藏其中的科學思維和方法論,對于新時代新征程繼續解放思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堅持在解放思想中統一思想。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放思想的過程就是統一思想的過程。黨的十二大閉幕后不久,鄧小平同志說:“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我們打開了一條一心一意搞建設的新路。”而正是《決議》在黨的指導思想上完成了撥亂反正,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統一,從而為打開這條新路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我們必須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解放思想中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突破利益固化藩籬,敢于面對新矛盾與新挑戰,為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持續注入強勁動力。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在《決議》起草過程中,鄧小平同志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公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并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的論斷,為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制定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基本遵循。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改革還有不少硬骨頭要啃。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我們要立足中國國情,堅持問題導向,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經驗做法,堅持守正創新,不斷回答好時代和實踐給我們提出的新的重大課題,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完成了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闖,干出了一片新天地。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繼續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自覺把改革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破難題、以開放促發展,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作者分別系北京師范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教授;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來源:《黨建》202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