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辛為革命 清廉勇擔當
張太雷的奮進之路
圖①:張太雷烈士家書手跡。
圖②:張太雷塑像。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天津大學敬業湖畔的北洋廣場一側,有一座地標性的塑像,以其深沉而堅毅的目光凝視著往來的學子。這正是無產階級革命家張太雷的塑像,2009年,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歷史告訴我們,張太雷的一生是為革命艱苦卓絕的一生,是無私奉獻的一生,也是崇高而偉大的一生。
在艱辛的奮斗中成長
張太雷,1898年出生于江蘇常州,從小家中清貧,8歲的時候,父親就因病去世了。他的母親靠著給人攬些針線活獲取微薄收入,獨自一人把張太雷和他的姐姐撫養長大。1906年秋天,張太雷考入西郊兩等小學堂,插班就讀二年級。當時學費每月僅0.3銀元,但這微薄的學費他的母親也無法負擔,幸好有親友資助,張太雷才得以入學。張太雷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在學堂里他刻苦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
1915年12月,張太雷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洋大學法科預備班。元旦過后,張太雷輾轉北上,來到天津。此時的天津正值隆冬,城郊也是冰天雪地,大運河里的水都結成了厚厚的冰。路邊的車夫叫喊著:“坐排子(冰橇車)”。這樣可以到達北洋大學,不過要付車費,張太雷摸了摸口袋,最終還是選擇了步行。他裹緊長袍舊棉衣,頂著凜冽的寒風,在雪地里留下深深淺淺的腳印。
入學后,張太雷積極參加校內的勤工儉學活動以鍛煉自己并解決生活問題。1918年,時任北洋大學法科主任的福克斯創辦了《華北明星報》,張太雷在該報的編輯部進行有償勞動,主要從事翻譯、編輯、采訪等工作,將整理修改后的翻譯信息交給資深編輯。通過勤工儉學他自行解決了學費和生活問題,有時還能夠補貼家用。張太雷也通過《華北明星報》這個平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及時掌握并獲取各種信息。在參加報社組織的活動中,他結識了一位俄國共產黨秘密黨員鮑立維,并擔任鮑立維的英文翻譯,在這個過程中,他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方面的文獻。這為他后來加入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奠定了一定基礎。
富貴“是一種害人的東西”
1920年,張太雷加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初,作為中國共產主義組織的代表,遠赴莫斯科任共產國際遠東書記處中國科書記。臨行前,張太雷給妻子寫了一封家書。他在家書中對當時官員貪腐現象予以揭露和譴責。他認為富貴不一定是好事,它“是一種害人的東西”,尤其是做了官發了財,還可能會使人道德淪喪。對此他強調,“惟有求得高深的學問,既可以自己獨立謀生,不要依靠他人,這樣就用不著恐懼失去飯碗,心境自然也就安定。”
在這封長達2000多字的家書中,張太雷明確表達了此行的真正目的以及個人崇高的理想。他堅定地表明自己的不二選擇,就是放棄做官發財之路,做一個高尚的人,“謀將來永遠幸福”,充分展現出一個年輕的共產主義者廉潔修身、一心為民的可親形象。這封家書給張太雷的家人以極大的鼓舞,他的女兒張西蕾曾深情地回憶說:“這封信我在青少年時期讀過多遍,對我的成長產生了很深的影響。”
1921年2月,俄羅斯的遠東奇冷無比。張太雷化裝成商人,穿越邊界,歷經重重難關,終于到達遠東書記處,在此他作為黨早期組織第一個紅色外交使者,建立起了黨早期組織與共產國際之間的直接聯系。然而此時初到俄羅斯的張太雷也面臨著生活上嚴峻的考驗,他每月僅可以分配到數額有限的黑面包,吃起來一股泥草味,薪酬也十分微薄。每個夜晚,張太雷都伴隨著爐火的嘶嘶聲,起草文件和報告,在攤開各種文件和書籍的床上睡去又醒來。
物質的匱乏和環境的艱苦也磨礪著張太雷的革命意志,他深知,當下雖然艱苦,但這是革命工作,是難得的鍛煉機會,對中國革命也將大有裨益。張太雷在俄羅斯參加了共產國際三大的開幕式,并作為中國代表發言,在青年共產國際二大上宣讀了由他起草的長篇報告,成功當選為青年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成為中國青年團代表擔任此職務的第一人。
決不能辜負黨組織的殷切期望
1921年8月,張太雷回國,負責青年團的恢復和整頓工作。在他的帶領下,團的事業開創了新的局面。
當時臨時團中央辦公處的工作陳設僅有兩張小桌、幾張竹椅、一個小書架、一張鋪著草席的木床。這也是張太雷回國后的工作環境。青年共產國際代表達林來華后見此情景,大為詫異,詢問道:“這里是中國臨時團中央辦公處?”而張太雷卻以苦為榮,點頭稱是。這樣的困難局面和環境塑造了張太雷的堅毅品格,他心知自己肩負著重任,決不能辜負同志們的殷切期望。
1924年,江浙戰火逼近上海,張太雷一家擠在石庫門房屋底層的廂房中,屋內只能放下一張大床和簡單的生活用具,晚上再臨時打個鋪,簡直無法下腳了。當時這幢房子沒有電燈,天色暗下來,只能點起煤油燈。但生活的局促和艱苦不僅沒有使張太雷停下革命的步伐,反而激發了他的斗志。他在上海大學的講臺上,傳播著列寧的思想,讓同學們深刻認識當前的社會現實。他組織并引領廣大青年投入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使社會主義青年團逐漸成為全國青年的堅強力量。
戰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1927年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后,國民黨南京政府發布通緝名單,張太雷位列其中。但這份充滿血腥的通緝名單并未使張太雷的革命意志減弱分毫,他依然往返于香港與廣州之間,不分晝夜地開會討論,聽取匯報,分析情況,研究下一步革命工作。為躲避敵人的搜查,張太雷在驕陽下奔波,在暴雨中穿行,人也曬黑了,臉也消瘦了,但仍不知疲倦地為黨工作,他號召大家擦干身上的血跡,勇敢地站起來,繼續投入戰斗。
由于起義消息泄露,張太雷等人召開省委緊急會議,決定提前進行廣州起義。12月11日,廣州起義爆發。當天,廣州工農民主政府宣告成立,張太雷任代理政府主席,國民黨在帝國主義勢力的支持下,調集3個師的力量展開猛烈進攻,張太雷不顧個人安危親赴前線指揮戰斗。
當張太雷聽聞敵軍兵分多路直抵總指揮部時,他奮不顧身立刻乘車赴大北門指揮戰斗,途中被國民黨反動武裝伏擊,身中三彈。年僅29歲的張太雷戰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臨終前,張太雷囑托戰友:要和敵人戰斗到底,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用自己短短29年的生命歷程踐行了“愿化作震碎舊世界驚雷”的錚錚誓言。
在中國革命的偉大實踐中,張太雷是第一個在戰斗一線犧牲的中央政治局成員。瞿秋白聞此噩耗,以無比沉痛的筆墨寫下《悼張太雷同志》,他指出,張太雷的堅決與耐苦是一般同志所知道的,他死時,還是希望自己的鮮血,將要是中國蘇維埃革命勝利之源泉!
“只留清氣滿乾坤”,張太雷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青春年華,他身上所展現出的艱辛奮斗、清廉為民、勇于擔當的革命精神,永遠照耀著后人。
(作者單位:天津市委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8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