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深刻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寶貴經驗,強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六個堅持”的重大原則。“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其中重要一條,深刻揭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著力點,指明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對進一步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強勁動力和制度保障,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寶貴經驗和重大成就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道路,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制度保證。我們黨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之后,又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但社會主義制度并不是一經建立就成熟定型、盡善盡美的。恩格斯指出,“所謂‘社會主義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應當和任何其他社會制度一樣,把它看成是經常變化和改革的社會”。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通過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征程。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就明確提出加強制度建設的重大課題。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文化大革命”教訓,全面論述如何通過改革解決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現代化問題,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強調改革黨和國家領導制度及其他制度的目的“是為了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加速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要經過長期努力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目標要求。加強制度建設,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制度保障,成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從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出發,把我國社會主義實踐分為前后半程,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改革的歷史方位和主要任務。前半程主要歷史任務是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并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改革,現在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后半程主要歷史任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為人民幸福安康、為社會和諧穩定、為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這個歷史任務正擺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面前。圍繞這個歷史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程中,更加自覺加強制度建設,把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提上了重要日程。
在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大報告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就要求在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目標的同時提出制度建設的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提出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制度目標的同時,還突出強調必須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在主持起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提出必須盡早把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這個戰略構想落下來,提出一個總目標,并用它來統領各領域改革。他強調,今天我們黨處在這樣的歷史方位上,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就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專題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問題,聚焦新時代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和攻堅期的主要任務,緊緊圍繞改革要更多面對和解決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進一步突出新時代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的鮮明特征,把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擺在更加突出重要的戰略位置,并明確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體角度來謀劃各方面各領域改革問題。就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強調在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的同時,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就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強調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新時代改革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并把“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作為重要內容。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些戰略安排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了鮮明目標指向。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專題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一步提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工作要求。這次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聚焦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從十三個方面明確了各項制度必須堅持和鞏固的根本點、完善和發展的方向,進一步明確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的努力方向。
黨的二十大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和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時,高度評價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二、突出制度建設這條主線,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各方面制度,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內涵新特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代改革開放具有許多新的內涵和特點,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制度建設分量更重,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對改革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相應地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突出制度建設這一主線,著力推動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并鮮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新時代改革在理論與實踐上的重大創新。
新時代改革,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總目標,并在總目標統領下進一步明確了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生態文明體制和黨的建設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標,明確了各方面改革的著力點。包括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圍繞建設美麗中國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圍繞提高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在總目標統領下,各方面改革都有明確清晰的分目標作引領,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圖、時間表重點突出,主題鮮明,充分體現了新時代改革注重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顯著特點。新時代改革著力健全制度框架,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朝著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的目標不斷推進。
突出制度建設的主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立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進一步科學回答了推進各領域改革最終是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樣的整體結果的問題,體現了我們黨對改革認識的深化和系統化,對推進新時代改革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新時代改革由此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面改革。新時代改革不再是經濟、政治、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等某一個領域某一個方面的單項改革,也不再是只推進幾個領域幾個方面的改革,而是緊緊圍繞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總目標而推進的全面改革,是貫穿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的全面改革。新時代改革更多面對的是深層次的體制機制方面的問題,必須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主軸,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為統領,把基礎性、長遠性、系統性的制度建設擺在重要位置,通過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改革進行全面的、系統的改革,促成各領域改革的聯動和集成,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形成總體效應、取得總體效果。這是新時代改革能夠實現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圍到系統集成、全面深化的轉變等歷史性變革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新時代改革能夠取得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黨和國家事業煥發出新的生機活力等歷史性成就的一條寶貴經驗。
三、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的原則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在深刻總結和運用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寶貴經驗的基礎上,明確提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貫徹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的原則,把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新征程上加強制度建設作出全面部署,為把全面深化改革繼續推向前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為完成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中心任務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確立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中心任務。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開創性的全新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對以制度建設為主線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從外部環境看,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從國內發展看,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我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任務之艱巨繁重前所未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運用制度威力應對風險挑戰的沖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聚焦中國式現代化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突出改革目標引領和問題導向,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注入強勁動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快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不斷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事業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當代中國取得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制勝之道。實踐證明,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建立、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和發展了黨的領導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軍事、外事等各方面制度,不斷加強和完善國家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動態過程,治理能力現代化也是一個動態過程,需要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與時俱進,已有制度需要不斷健全,新領域新實踐需要推進制度創新、填補制度空白,黨的執政能力和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水平也需要不斷提高,如何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進一步著力解決好的重大課題。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通過改革進一步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破解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使我們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斷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和國家治理效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
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抓好《決定》制度建設等各項任務的落實。《決定》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這個主題擘畫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戰略舉措,明確指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35年,全面建成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堅實基礎。強調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加強頂層設計、總體謀劃,破立并舉、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創新重要制度。《決定》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提供“橋或船”的方法,為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明確了主攻方向。比如,就筑牢根本制度來說,《決定》突出強調完善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落實機制,確保黨中央令行禁止。加強制度建設必須聚焦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長期執政能力,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健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把黨的領導落實到國家治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就完善基本制度來說,《決定》聚焦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這個重點,圍繞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這個核心問題,把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擺在突出位置,對經濟體制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從加快完善產權保護、持續完善市場準入、切實完善公平競爭、不斷健全社會信用和監管等方面把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進一步落到實處。就創新重要制度來說,《決定》這方面內容非常豐富,其中一個突出亮點是把教育、科技、人才定位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作者: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學術和編審委員會原主任)
來源:《紅旗文稿》2024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