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要義及其歷史啟迪——兼論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2024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20周年,我們深切緬懷偉人的豐功偉績、信仰思想和精神風范。
習近平總書記曾深刻指出:“鄧小平同志留給我們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遺產,就是他帶領黨和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鄧小平同志最鮮明的思想和實踐特點,就是從實際出發、從世界大勢出發、從國情出發,始終堅持我們黨一貫倡導的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
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民主法治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鄧小平理論,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和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貫通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民主法治,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以及世界大勢結合起來,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拓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
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調整期間,作為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的鄧小平同志,實事求是地支持農民“包產到戶”的實踐探索。他指出:“生產關系究竟以什么形式為最好,恐怕要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就是哪種形式在哪個地方能夠比較容易比較快地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就采用哪種形式;群眾愿意采用哪種形式,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針對“兩個凡是”教條主義,鄧小平同志強調,必須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毛澤東同志倡導的作風,群眾路線和實事求是這兩條是最根本的東西。必須牢記“毛澤東同志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這樣一個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根本方法”。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出發點、根本點。毛澤東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
鄧小平同志在1978年11月召開的中共中央工作會議閉幕會上,發表了改革開放的宣言書《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實際上成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宣言書強調,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但解放思想需要民主這個非常重要的條件。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要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工人農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績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來。
1978年12月,鄧小平和陳云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啟動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鄧小平同志的實際最高領導者地位,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全會果斷結束“以階級斗爭為綱”,實現黨和國家工作中心戰略轉移,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成功開辟了“一條富民強國的道路”,“引領了中國的根本轉型”,實現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最根本的變化”,推動中國“從亞洲文明的中心走向世界大國”。
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中,鄧小平同志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搞社會主義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也就是毛澤東同志概括的實事求是,或者說一切從實際出發。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要從制度方面解決問題,從改革制度著手,認真建立社會主義的民主制度和社會主義法制。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切實改革并完善黨和國家的制度,從制度上保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經濟管理的民主化、整個社會生活的民主化,促進現代化事業的順利發展。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確定了從1981年到20世紀末實現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奮斗目標,使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鄧小平同志在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劃時代思想: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面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1989年5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前蘇聯領導人談話時深刻指出: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世界形勢日新月異,特別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很快,現在的一年抵得上過去古老社會幾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1992年1月,南方之行期間在珠海,和群眾在一起。
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諄諄告誡全黨全國人民: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
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開拓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新境界
(1)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根本任務和根本標準,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把經濟搞上去,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實現全國人民共同富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首先必須每日每時生產滿足吃喝穿住及其他一些東西的資料,這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也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
鄧小平同志從理論、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分析和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性問題,系統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他指出,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準。一個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執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發展生產力,并在這個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不同的特點就是共同富裕,不搞兩極分化”。
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大膽地試,大膽地闖。改革開放邁不開步子,不敢闖,說來說去就是怕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要害是姓“資”姓“社”的問題。判斷的標準,應該看是否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
鄧小平同志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階段的最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歸根到底要體現在它的生產力比資本主義發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社會主義要消滅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更不是共產主義。經濟工作是當前最大的政治,經濟問題是壓倒一切的政治問題。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現在就是要硬著頭皮把經濟搞上去,一切都要服從這個大局。我國當前壓倒一切的任務就是一心一意地搞四化建設。
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然而平均發展是不可能的。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義,打破“大鍋飯”,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區發展快一點,帶動大部分地區,這是加速發展、達到共同富裕的捷徑。”
(3)改革開放是發展和壯大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認為“占有資本主義制度所創造的一切積極成果”,是不發達的落后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必要物質基礎。
1979年1月底到2月初,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出訪美國。圖為鄧小平和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陽臺上。
1984年12月19日,與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簽署有關香港未來的中英《聯合聲明》。
鄧小平同志根據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世界大勢,作出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的戰略判斷,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維護世界和平,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世界各國的交流、合作和發展。他指出,為了發展生產力,必須對我國的經濟體制進行改革,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利用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對外開放有利于壯大和發展社會主義經濟。我們要向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對我們有益的知識和文化,閉關自守、固步自封是愚蠢的。我們最大的經驗就是不要脫離世界。
1989年2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總統布什時,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
鄧小平同志強調,我們最大的實驗是經濟體制改革,要按價值規律辦事,按經濟規律辦事,這是我們黨和國家當前壓倒一切的最艱巨的任務。政治體制改革同經濟體制改革應該相互依賴,相互配合。只搞經濟體制改革,不搞政治體制改革,經濟體制改革也搞不同,因為首先遇到人的問題。事情要人來做,你提倡放權,他那里收權,你有什么辦法?政治體制改革總的目標是,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始終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發揚社會主義民主,調動基層和廣大人民的積極性;克服官僚主義,提高工作效率。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僅經濟、政治,還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改革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了經濟生活、社會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狀態的一系列深刻變化。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我們已經開始找到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路子。
(4)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針對改革開放初期思想文化領域出現的那么一股盲目崇拜西方、懷疑社會主義、懷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懷疑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思潮,鄧小平同志旗幟鮮明地指出: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即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核心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是領導社會主義事業、領導無產階級專政的核心力量。只要堅持并且改善黨的領導,由此帶動其他工作,我們的任務就能完成。
為了統一思想、勝利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鄧小平同志領導黨和人民制定和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他強調,確立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堅持和發展毛澤東思想,這是最核心的一條。對建國三十年來歷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要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
1981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教訓,徹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決議》指出,毛澤東思想是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貫串于其中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構成“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決議》強調,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認真學習和運用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來研究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解決新問題。
(5)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
1987年7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孟加拉國領導人談話時說:要搞現代化建設使中國興旺發達起來,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主要是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我是實事求是派,堅持改革開放政策,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
黨的十三大高度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這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同志諄諄告誡全黨全國人民: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關鍵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展發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動搖不得。只有堅持基本路線,人民才會相信你,擁護你。
歷史實踐證明,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勝利前進的根本政治保障,是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的定海神針。
(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改革開放前夕,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從千頭萬緒中抓住強國復興的核心和根本,自告奮勇管科學教育工作。他強調,我們國家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從何著手呢?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
在1978年3月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上講話中,鄧小平同志指出,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
為了實現黨的十二大所確定的到20世紀末實現全國工農業年總產值翻兩番的奮斗目標,鄧小平同志作出戰略部署,抓好三大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而且強調,搞好教育和科學工作是關鍵。
鄧小平同志指出強調: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經濟、科技在世界競爭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這種形勢,無論美國、蘇聯、其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不能不認真對待。我國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忽視教育的領導者,是缺乏遠見、不成熟的領導者。馬克思說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事實證明這話講得很對。依我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的根本問題就是要堅持社會主義的信念和原則,發展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為此就必須開放,把國際市場競爭擺上議事日程。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現在世界的發展,特別是高科技領域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國不能安于落后,必須一開始就參與這個領域的發展。
鄧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諄諄告誡全黨全國人民:經濟發展得快一點,必須依靠科技和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呀!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
無論是新中國發展史,還是世界史上的大國興衰史,都揭示了一個歷史真諦:只有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歷史機遇,才能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勝利推進強國復興偉業。
(7)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人。
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十二大提出“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把“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寫入黨章。
為了解決黨內存在的問題,努力把黨建設成為領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堅強核心,黨中央從1983年10月至1987年5月,在全黨分期分批開展了以統一思想、整頓作風、加強紀律、純潔組織為基本內容的全面整黨。這次整黨使得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髓狀態上有了顯著的進步,黨員為人民服務而不謀私利的覺悟有了顯著的提高,使得黨內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能經常開展。
鄧小平同志指出,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的實現,要靠組織路線來保證,要由人來具體地貫徹執行。堅持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改善黨的組織狀況、黨的領導狀況、黨的領導制度,嚴格維護黨的紀律,加強紀律性。在人才的問題上,必須打破常規去發現、選拔和培養杰出的人才。事情成敗的關鍵,是能不能發現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全黨的各級干部,首先是領導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時間學習,熟悉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從而加強工作中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
鄧小平同志強調,中國問題的關鍵在于共產黨要有一個好的政治局,特別是好的政治局常委會。最關緊要的是有一個團結的領導核心。這樣社會主義中國將是不可戰勝的。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帝國主義搞和平演變,把希望寄托在我們以后的幾代人身上。要把我們的軍隊教育好,把我們的專政機構教育好,把共產黨員教育好,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中國要出問題,還是出在共產黨內部。對這個問題要清醒。真正關系到大局的是這個事。
三、新形勢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黨的二十大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新形勢、新征程、新任務,需要我們把鄧小平理論的精髓要義創造性應用于中國式現代化新的偉大實踐。
第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與時俱進,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世界發展大勢相結合,以共同富裕為目的,兼顧公平和效率,從世界范圍的全球化、工業化、城市化以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潮流出發,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發展。
第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根本任務,以不斷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為根本目的,以建設經濟強國、農業強國、交通強國、能源強國、數字中國為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繁榮富強。
第三,堅持改革開放、開拓創新,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及機制體制,吸收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新形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興旺發達。
第四,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全面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全面加強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第五,堅持群眾路線、人民至上,秉持民主科學法治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著力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美麗中國、平安中國為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造福人民、長治久安。
第六,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深入貫徹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戰略,緊緊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重大機遇,以科技強國、教育強國和制造強國為目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中共杭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宣教處處長)
(來源:·杭州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