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15個部分、60條、300多項重要改革舉措,科學謀劃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是指導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綱領性文件。為了深刻領會和把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成就和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題主線,本文梳理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廣州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情況。
一、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先行一步
1978年4月來到廣東工作的廣東改革開放的主要開創者和重要奠基人習仲勛同志帶領省委一班人,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探索農村經濟體制改革。1978年7月初、8月中旬和當年秋,習仲勛同志三次來到從化調研,聽取了神崗公社鄧村大隊等地試驗聯產承包責任制情況介紹,他強調:把產量定好,超產的就要獎;搞包產到組,就是包產到戶也是集體的嘛!因為我們的生產關系沒有變。他肯定了鄧村大隊等試點的做法,讓村民們繼續探索、搞好生產。第二年,鄧村大隊等試點早造獲得豐收。10月5日,習仲勛同志出席廣州市委常委擴大會議時指出:當前正在進行的關于檢驗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就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意義十分重大,要求廣州市領導班子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大干快上。1983年,從化2691個生產隊全部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
二、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序幕。廣州勇立時代潮頭,對外開放,對內放寬,對下放權,走在全國改革開放最前列。在價格體制改革方面,1978年在全國率先放開部分水產品市場價格,1984年率先放開蔬菜價格,主要農副產品價格改革創全國先河,成為全國活躍商品流通最早的大城市。在農村體制改革方面,1978年天河區楊箕村試行分田到戶,探索農村土地承包改革;1983年白云區江高鎮江村養雞場首創公司+農戶的江高模式,成為引領中國農業產業化的一面旗幟;1987年楊箕村、越秀區登峰村將原有的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到人,首創全國農村股份合作制先河。在對外開放方面,1978年引進外資開發了全國第一個商品住宅項目——東湖麗苑;1985年在全國率先設立廣州外經貿一條街。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豐碩成果,學習南華西,建設文明街道;友愛在車廂、微笑的廣州、誠暖顧客心等享譽全國。
三、在現代化建設中先行一步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廣州進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著力推動基本實現現代化。1992年,市委、市政府作出《關于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若干決定》。在全國率先提出個體私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1993年私營企業注冊資金累計達19億元,位居全國大城市之首。1998年率先初步構建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積極推進國有大中型企業公司制改革和股份制改造,培育和發展了珠江鋼琴、廣州本田等一批廣州品牌。圍繞一年一小變、三年一中變、2010年一大變的目標,綜合整治城市環境;實施南拓、北優、東進、西聯、中調的城市發展戰略,現代化大都市面貌初步顯現。文化事業亮點紛呈,流行音樂從廣州走向全國、組建了中國第一家現代化報業集團——廣州日報報業集團等。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也取得更大進展。
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先行一步
近年來,廣州積極發揮大灣區核心引擎作用,做強南沙這一關鍵引擎,攜手港澳和灣區其他城市,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共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一是推動重大平臺建設。2023年,自貿區制度創新新增了140項改革創新成果,制度創新指數綜合排名全國前三位,投資自由化指數連續兩年排名第一位。落實國家支持南沙開展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外匯管理改革試點政策。廣州市首支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試點基金落戶南沙。實現6個重點產業146項境外職業資格認可。全國率先實現對建筑和交通工程專業港澳人才職稱評價。廣州開發區黃埔區實際利用外資、“營商環境便利度”等指標連續5年居全國開發區第一位,科創能力居全國開發區第一位。
二是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白云國際機場三期擴建工程加快推進,T3航站樓基礎工程完工,琶洲港澳客運碼頭投入運營、開辟跨境水上新通道,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工程、南沙港區四期自動化碼頭、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綜合體等投入使用,廣州港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均居全球前列;廣州白云站建成投用,廣深港高鐵、南沙港鐵路、穗深城際、廣清城際一期等建成開通。“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港澳私家車可經由港珠澳大橋往來。
三是推動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2023年,廣州率先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推出并有序落實兩批72項與港澳規則銜接事項清單,出臺57項境外職業資格便利執業認可清單,出臺全國首個RCEP跨境電商專項政策,升級“穗港通”“穗澳通”,深化“跨境理財通”“科研物資跨境自由流動”等試點,廣州數據交易所揭牌,上線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區塊鏈賦強公證系統。迭代推出營商環境 5.0 改革,50 條改革舉措在全國復制推廣。深入實施“灣區通”。推動試行涵蓋25 個領域的 110 項灣區標準。推動認證機構等市場主體,以粵港澳大灣區認證聯盟的形式開展“灣區認證”。
四是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2022年,廣州實驗室重大科研任務取得進展,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入軌運行;人類細胞譜系、冷泉生態系統2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獲批立項建設進展順利,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香港分部加速建設,“2+2+N”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加快構建。向港澳有序開放在穗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廣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建設全國首個將超級算力直通香港的網絡專線。“廣深港”科技集群在全球創新指數排名連續三年居第二位。
五是推動創新創業人才集聚。近年來,推進實施包括樂游、樂學、樂業、樂創、樂居廣州等“五樂計劃”15 條措施,全國首創薪金、職業資格和技術職稱補貼,促就業獎勵,一卡走南沙等4項舉措。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投入使用,開設 64 個港澳子弟班,締結穗港澳姊妹學校 338對。打造南沙“創享灣”等優質創新創業基地和孵化服務平臺,累計建成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 55個,吸引港澳 600 余個團隊、3000多名港澳青年到穗創新創業。保障在穗港澳居民享受社會保險“市民待遇”,港澳居民在穗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 3.75萬人次。
五、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先行一步
在改革中發展、在發展中改革,一直是廣州的城市因子。黨的十八大以來,廣州堅定踐行新發展理念,深化改革開放,引領創新驅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先行一步。2023年,錨定“排頭兵、領頭羊、火車頭”標高追求,錨定高質量發展首要任務,以“二次創業”再出發,“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廣州”的宏偉目標,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州實踐,在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上不斷邁出新步伐。
(一)民主法治更加健全。在全國率先公開行政執法數據,《廣州市依法行政條例》成為全國首部規范依法行政的地方性法規,獲中國法治政府獎。積極推進數字政府改革,政務服務指標居全國首位;加強本級部門預算績效管理,財政透明度居全國前列。開展全市債務風險專項督導,開展涉中小微企業吃拿卡要問題專項整治;推進干部作風大轉變、營商環境大提升,鼓舞和動員全市干部群眾展現新作為、干出新氣象。
(二)經濟和科技更加發展。一是堅持“產業第一、制造業立市”戰略。落實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特別是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做好能源電力保供,助企紓困解難。汽車產量連續5年居全國各城市第一位;被國家定位為“全國先進制造業基地”,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數量居全省第一位。跨境電商進口額連續7年全國第一。2023年,實現規上工業總產值23849億元,同比增長3.0%,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5146億元,同比增長1.4%,先進制造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60.5%;高技術產業占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18.0%;工業投資額首次突破1500億元,同比增長21.4%。二是發展壯大新興產業。5G+8K+3D+VR超高清轉播車(國產化率超70%)實現量產。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分別增長47.1%、43.8%。“粵芯”“ 增芯”、南沙寬禁帶半導體全產業鏈生態體系等產業集群強勢崛起。廣州總裝測試的首枚火箭以“一箭26星”方式完成發射任務。新型儲能創新中心升級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三是前瞻布局未來產業。依托億航智能、小鵬匯天、廣船國際、中船黃埔、賽萊拉等一批龍頭企業,加快發展低空經濟、前沿新材料、可燃冰、區塊鏈、未來生命健康等未來產業。四是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國家、省重點實驗室分別為 21 個和 251 個,占全省的 70% 和 58%。2023年,“自然指數-科研城市”全球排名躍升至第8位;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備案入庫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4家企業入選全球獨角獸榜,成為全球獨角獸企業數量增長最快的中國城市;首次入選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全國前三。
(三)文化更加繁榮。以文化物、以文化城、以文化人,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打響紅色文化、嶺南文化、海絲文化、創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2023年以來,深入實施“英雄花開英雄城”系列紅色文化活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并舉辦中共三大百年百場巡展,推動讀懂廣州、熱愛廣州、奉獻廣州。蟬聯多屆“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每年舉辦廣州藝術季“羊城之夏”等文化惠民活動,文藝精品層出不窮。大劇院、音樂廳、圖書館、博物館等設施不斷完善,廣州美術館新館、文化館新館、粵劇院新址建成開放。鼓勵文化+、創意+、設計+、互聯網+的跨界文化產業融合發展,2023年,廣州市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法人單位3347家,合計實現營業收入5582.34億元,同比增長15.9%。
(四)社會更加和諧。開展專項行動嚴打價格違法行為推動市場健康發展。成為全國就業首選城市。實施中小學收費“一費制”,5所高校18個學科入選“雙一流”;率先實現居民醫療保險制度城鄉統一;推動“百千萬工程”實現良好開局,94%以上行政村達到省定美麗宜居村標準,獲得國家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級農業對外開放合作試驗區等榮譽,鄉村振興考核連續第5年獲得珠三角核心區第一名。對口幫扶工作成果斐然,市內扶貧開發成果不斷鞏固拓展,2019年、2020年廣州市連續兩年獲評“中國全面小康特別貢獻城市”。
(五)生態環境更加優美。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海綜合治理,先后獲得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等榮譽稱號;擦亮了“花城”名片。先后榮獲聯合國改善人居環境最佳范例獎、中國人居環境獎;2023年,廣州六項大氣污染物指標全面達標,細顆粒物平均濃度為23微克/立方米,繼續在九個國家中心城市中保持最優;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居國內一線城市首位,擁有華南地區首個國家植物園,建成世界最大的城央復合生態系統;污水日處理能力居全國第二,獲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稱號。完成全市巡游出租車和中心區公交車純電動化,嚴厲打擊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加裝行為;推進管行業必須管垃圾分類,綠色低碳生活成為新風尚。
(六)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推出交通物流補鏈強鏈行動方案,打造集航空、航運、高鐵、地鐵、城際軌道和高速公路于一體的綜合交通中心和換乘樞紐。2023年,白云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連續4年全國第一;廣州南站客流量居全國鐵路樞紐站第一;廣州港貨物吞吐量居全球第四;推動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快遞業務量居全國第二;開行中歐班列408列、增長36%,運輸貨物39950標箱、增長48%。打造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地鐵總里程居全國第三。
(作者系廣州市委黨史文獻研究室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