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傳承“赤色滬西”紅色基因 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

——上海市普陀區貫徹落實《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的工作實踐

作者:    發布時間:2024-07-24   
分享到 :

自《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頒布實施以來,上海市普陀區堅持以《條例》為統領,深刻認識黨史學習教育的重大意義,認真抓好《條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不斷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落到實處、推向縱深、亮出新意。

一、融會貫通 守正創新

1.紅色家譜砥礪初心。普陀區素有“赤色滬西”的美譽,這里是蘇州河工業文明的發祥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的發源地之一,區內紅色資源豐富。2020年,普陀區系統梳理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45處紅色革命舊址、遺址和紀念設施并上報,其中42處入選《上海市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集中反映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普陀區(滬西地區)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作英勇斗爭和非凡貢獻。2023年,普陀區作為上海市紅色資源 (第二批)試點區,圍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上海所形成的統一戰線工作的紅色資源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紅色資源開展了調查工作,共梳理摸排了3處舊址、4處遺址和3處紀念設施。

2.紅色地標獨特鮮明。普陀區紅色資源不僅數量豐富,還有歷史悠久、以工人運動為主要代表的特點。19世紀末,上海開埠,中外資本家在橫貫滬西地區的蘇州河沿岸開廠興業,催生了一大批產業工人。這些產業工人遭受著嚴酷的剝削與壓榨,逐漸在政治上開始覺醒。1919年五四愛國運動爆發后,滬西內外棉三、四、五廠工人率先罷工,聲援北京愛國學生,揭開了滬西工人運動的序幕。為了用好這些紅色資源,普陀區結合蘇州河貫通和景觀提升工程,打造黨史學習教育的“紅色步道”;出版了“蘇河紅色印記”系列叢書,獲上海黨史系統優秀科研成果;對首批10個“普陀區黨史教育基地”授牌,充分發揮紅色資源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紅色文化濃厚浸潤。中國共產黨自發起成立之初,就在產業工人較為集中的滬西小沙渡,播撒革命信仰的火種,成立黨團基層組織,領導赤色工運。一代代普陀人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發揚“赤色滬西”革命傳統,秉承赤子之心和赤誠擔當,為了人民幸福而不懈奮斗。普陀區高度重視紅色文化的傳承弘揚,區委主要領導和分管領導多次強調要充分挖掘和用好“赤色滬西”的獨特資源,加強統籌協調、資源整合和聚力聯動,激勵引導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從紅色文化中汲取克難奮進的智慧和力量,為普陀高質量發展注入紅色動能。

二、聯動資源 紅色研學

1.搭建紅聯機制,夯實工作基礎。普陀區把黨史學習教育納入基層黨建責任制、目標考核體系和巡視巡察工作。根據《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精神,建立區紅色資源保護利用工作聯席會議機制,推動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工作高質量發展。區委黨史研究室作為區委黨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與其他成員單位共同加強黨的創新理論武裝,統籌加強紅色遺址、舊址、紀念設施挖掘研究和保護利用。

2.開展思研聯動,豐富教育形式。普陀區不斷推出特色主題展陳、紅色研學路線,把紅色資源和研究成果轉化為可親可近的話語表達,讓紅色文化更可感可知。顧正紅紀念館推出《潮涌蘇河·工運影跡》特色主題展覽,聯合市級文博場館開展“追尋紅色印記”普陀區紅色主題巡展。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與韜奮紀念館合作舉辦“愛中華·興國貨——廣告中的愛國主義”展覽,入選“光榮之城”2024上海紅色文化季精品活動。上海造幣博物館和上海財經大學商學博物館共同舉辦“槍桿子與錢袋子——館藏紅色票據(貨幣)專題展”。滬西革命史陳列館推出“半馬蘇河工運之聲”沉浸式主題學習宣講。區委黨史研究室發布“赤色滬西”與“半馬蘇河”、新中國成立75周年看普陀發展、十個街鎮特色路線的“2+10”紅色研學線路。石泉路街道打造了一條以街區黨建聯盟、青年陣地和現代化為老服務示范社區等為現場教學點的紅色路線。區委老干部局為普陀離退休干部打造新時代的“行走思政課”。

3.加強校地聯動,雙向賦能聚力。普陀與暨南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這兩所高校有著深厚的淵源。1923年,暨南學校遷至真如地區,改組為大學,逐漸成為上海愛國民主運動的一面旗幟。現存的理學院是當時校園內最重要的建筑之一,且歷經抗戰得以保留。萬里街道挖掘暨南大學紅色資源,融合“張鈴微型黨史館”,開設了“萬里比鄰”紅色文化驛站,面向轄區內黨員、青少年、駐區單位精心打造具有萬里特色的紅色研學實踐路線。華東師范大學的前身大夏大學于1924年在滬西地區創辦,建校之初就在全國高校中較早地成立了黨團組織。大夏大學學生積極支持滬西工人運動,郭大力翻譯了《資本論》的第一個中文全譯本,吳亮平翻譯了《反杜林論》,還涌現了田漢、周揚、吳澤等一批馬克思主義的劇作家、文藝理論家和史學家等。普陀區檔案局與華東師大檔案館合作出版《華東師大在普陀》一書,記錄整理華東師大及其前身大夏大學與普陀區的百年合作交往史,賡續校地文脈和融合發展。

三、傳承精神 賡續血脈

1.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新課堂,推進紅色基因的代際傳承。普陀區建立了首批上海“大思政課”建設整體試驗區(華東師大-普陀區)實踐教學基地4個,成立了由專家學者、勞動模范等組建的特聘教師隊伍,以榜樣的力量引領莘莘學子。區委黨史研究室與區檔案局、區教育局啟動編寫出版普陀鄉土讀物,讓廣大少年兒童更好地知曉普陀、了解家鄉,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區委老干部局、區教育局開展“紅色故事我來講 紅色基因代代傳”主題活動,攜手上海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六師分會,發揮“五老”優勢,深化鑄魂育人。顧正紅紀念館、曹楊新村村史館等推出了“紅領巾講解員”志愿服務活動。蘇州河工業文明展示館推出《蘇州河邊的老機器》《蘇州河邊的愛國實業家》等課程,以點單方式提供給區內中小學校。普陀區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蘇河紅色印記”項目,制作青春紅途游學地圖,進一步讓黨史檔案工作從書齋里和紙面上走出來、立起來、活起來、動起來。

2.用好用活新陣地新媒體,推進紅色文化的網絡傳播。積極配合“紅途”平臺建設,不斷豐富普陀區紅色工運和紅色場館、展陳視頻相關內容。區委黨史研究室與區委老干部局、團區委合作拍攝《老聲青談》節目,推動青少年知史愛黨、知史愛國、學史力行;與區總工會合作拍攝的“半馬蘇河 工運記憶”系列宣傳片登陸新華社客戶端、學習強國等平臺,瀏覽量近500萬余次。區總工會創編排了音樂文獻劇《星火燎原小沙渡》,開發上線了全市首個紅色工運主題尋訪小程序。曹楊新村村史館積極參與“七一大直播”,云上參觀村史館。蘇河水岸辦的“元上蘇河”項目通過VR的形式講述蘇州河兩岸的紅色故事。

3.加強思想理論武裝,發揮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普陀區建立區委常委會專題學習會和區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學習會每月“1+1”機制,指導推進“專題·開放·轉化”集中學習研討。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推動黨史學習教育進黨校主體班次,邀請黨史專家圍繞《黨史中的紀律建設》《弘揚偉大建黨精神 用好用活紅色資源》等作專題輔導,發揮“赤色滬西 初心永恒”主題教室、“廉潤普陀”教育基地作用,推出“蘇州河畔話初心”黨史學習教育系列微黨課。區委黨史研究室近幾年出版《火紅地標》《激蕩百年——中國共產黨在普陀圖史》《新時代非凡十年的普陀答卷》等圖書,成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生動教材。

(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