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正思想作風 壯大抗戰力量
1942年劉少奇在山東
圖為位于山東省臨沭縣的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內一組雕塑,展現了劉少奇參加山東分局與山東軍政委員會聯席會議的場景。劉少奇在山東紀念館供圖
1942年,全面抗戰進入第五個年頭,山東抗日根據地遇到嚴重困難。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新四軍政委、華中局書記劉少奇根據中央指示,從華中北上,來山東檢查指導工作。在劉少奇的具體幫助下,山東抗日根據地扭轉了戰局、贏得了勝利。劉少奇深入實際的務實精神、調查研究的科學方法、端正作風的工作力度、一心為民的宗旨意識,給我們以啟迪。
以調查研究為突破口展開工作
山東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建的一個重要敵后抗日根據地,是連接華北和華中的戰略樞紐和中轉站。1941年至1942年,由于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再加上嚴重的旱災、蝗災,山東抗日根據地面臨嚴重困難。對此,黨中央十分關心,毛澤東電示劉少奇在回延安途中,代表中央到山東解決問題。
1942年3月19日,劉少奇一行自阜寧單家港新四軍軍部起身前往山東。他們夜行曉宿,越過敵人層層封鎖線,經過22天的長途跋涉,于4月10日來到山東黨政軍機關所在地臨沭縣。
劉少奇此次來山東之前曾經擔任過中共北方局書記等職務,領導山東開展工作,可以說對山東地方以及根據地的黨政軍領導同志比較熟悉;同時,中共中央書記處在來電中對山東的情況已經有明確指示,對山東問題說得比較清楚。然而為了更進一步掌握山東實際,劉少奇一來到山東就埋頭搞起了調研,他夜以繼日地開展工作,“望聞問切”察看“病情”、查找“病源”。
在駐地,他敞開心扉聽取根據地領導班子成員的意見,同他們進行了深入坦誠的溝通交流。其間,他還查閱了中共山東分局機關刊物《斗爭生活》和黨報《大眾日報》等資料,盡量做到對情況清楚把握。劉少奇尤其注重到老鄉家里了解情況。剛過隴海鐵路來到山東,他就在沿途的村莊向當地農民問起了家常,看看老百姓日子過得怎樣,詢問村里有沒有農救會,村里的佃戶、雇農是不是參加了減租減息?他還告訴身邊的工作人員,要利用一切機會多和群眾接觸,掌握當地的基本情況。
以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端正作風
“山東工作的一切轉變,必須從徹底轉變黨的工作作風開始”,這是在劉少奇的幫助下,中共山東分局作出的《關于抗戰四年來山東我黨工作總結與今后任務的決議》中的結論。
為了從思想上根本廓清認識,劉少奇召集中共山東分局領導成員坦誠交流,認真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會上,劉少奇要求大家不要害怕困難,不要回避矛盾,對同志提意見,要敞開心扉真誠對話和相互幫助。在劉少奇的啟發下,大家坦誠相見,既提問題,又談辦法,達到了統一思想的目的。
為了提高山東同志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劉少奇還抽出時間專門作了《關于山東工作》《群眾運動問題》《黨內斗爭問題》等八個報告。其中在《群眾運動問題》報告中,劉少奇嚴肅指出:“脫離群眾是共產黨員最危險、最嚴重、最應該受到責罰的事情。無論哪一個黨員,也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做什么工作,都應當十分注意做群眾工作。如果忘記了這一條,他雖還在黨籍,而實質已不是一個共產黨員了!边@讓山東的領導干部和廣大軍民很受教育。
拿起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是糾正思想認識和工作中的錯誤、鞏固黨內團結的重要方法。劉少奇指出:共產黨之所以戰無不勝,就由于能把千百萬群眾團結到自己周圍。必須黨內團結得很好,才能去團結群眾。
在這次作風整頓與思想政治教育中,劉少奇根據中央“精兵簡政”的指示精神,對山東根據地黨、政、軍、群機關進行了精簡和調整,師部、山縱及分局機關原有1萬多人,精簡壓縮后只有3500多人。
在劉少奇的幫助下,經過整風,山東黨政軍干部思想覺悟有了明顯提高,工作作風大為好轉。山東抗日根據地上下紛紛行動起來,使得研究形勢、分析政策以及聯系群眾等逐漸形成風氣,對敵斗爭、擁軍支前、統一戰線等各項工作開始取得進展,山東抗戰很快走出被動局面。
以發動群眾投身抗戰為重點扭轉困局
“我們根據地極不鞏固,最近還有些縮小與隔斷。在去年反‘掃蕩’中受著較大的損失,而根據地內之基本群眾沒有普遍深入的發動組織起來與改善其生活!苯涍^調查研究和認真分析,劉少奇進一步掌握了山東的實際情況,指出了當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942年,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封建的土地剝削關系在農村依然占據統治地位,而且隨著日、偽、頑軍的不斷進攻,廣大農村群眾的日子更加艱難。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很大壓抑,深入持久地開展敵后抗日游擊戰爭缺乏有力的群眾基礎。
在劉少奇的指導和幫助下,1942年5月4日,中共山東分局作出《關于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開展群眾運動的決定》,明確指出:山東應以認真實行減租減息發動群眾運動為建設山東根據地的第一位斗爭任務。隨后,山東省戰工會、省農救總會、省職工總會等部門發出專門指示,號召全根據地上下,包括農救會員、工人等勇于投入減租減息和改善雇工待遇的斗爭中去。
中共山東分局抽調干部組成工作團,分別以臨沭、莒南兩縣為試點縣,在9個中心區、30個中心村、120多個外圍村首先展開了以“雙減增資”為主要內容的群眾運動。試點成功后,“雙減”工作逐漸在整個山東抗日根據地轟轟烈烈開展起來,農村各業生產也開始好轉,得到老百姓的認可。
以下轄的濱海區根據地為例,僅在1942年6、7兩個月,該區就有93個村莊3155戶佃農、28250畝土地實行了“二五減租”,7860多名雇工增加了工資。通過實施“雙減”政策,根據地各村普遍多打了糧食、增加了收入,抗日軍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步得到保障。蕭華回憶說:“在少奇同志的具體指導下,山東根據地的減租減息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了。人民從土豪劣紳如山的重負下得到了喘息,從切身利益中感到共產黨、革命同他們的生存息息相關,極大地激發了廣大群眾的抗戰熱忱。根據地的每座村莊都變成了堅強的堡壘。”
這一時期,隨著大量貧農和雇工群體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群眾自己的組織如農救會、婦救會、自衛隊、游擊小組等開始逐步建立起來。群眾的腰桿子硬了,自身優勢也樹立起來,例如在濱海區,1942年6、7兩個月,就有1萬多名農戶加入了農救會。同時,百姓子弟參軍參戰的積極性明顯提高,1942年夏季,僅濱海區就有15000多名青年報名參軍。
在根據地內,發展生產、建設鄉村政權以及整黨整軍等工作生動展開,分散性、群眾性的游擊戰開始活躍,根據地各項事業逐步得到恢復;主力部隊不斷壯大,對敵攻勢開始形成……山東抗日根據地迎來大發展的生動局面。
劉少奇在山東抗日根據地工作和戰斗近四個月,圓滿完成中共中央和毛澤東交辦的任務。1942年7月下旬,劉少奇一行離開山東臨沭,渡過日、偽軍嚴密把守的沭河、沂河封鎖線,踏上前往延安的路程,同年12月30日勝利到達延安。
(作者系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理事)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