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題材的恒久魅力
話劇《向延安》以1937年的上海為時代背景,講述了我黨地下工作者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創作團隊供圖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3周年之際,多部紅色題材話劇與觀眾見面。由上海市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等出品的話劇《向延安》在北京上演,由中國國家話劇院等出品的話劇《紅色的起點》在上海上演,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的話劇《三灣,那一夜》在北京上演,由廣州市委宣傳部、海軍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出品的話劇《鋼鐵戰士》在廣州上演……這些紅色題材的藝術作品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
這些作品為天地傳正氣、為英雄鑄形象,深情再現中國共產黨重整河山、改天換地的革命奮斗史,是文藝工作者對黨百余年奮斗史的一次深刻的歷史回望,一份誠摯的心靈相約。
講述“青春與信仰”的燃情歲月
波瀾壯闊的歷史洪流中,有永遠追尋理想的青春群像。“七一”前夕,話劇《向延安》在國家大劇院拉開一連四場演出的大幕。國家大劇院戲劇場座無虛席,近千名觀眾的思緒被牽動,在懸疑與詩意交織的戲劇中感受一段可歌可泣的史詩,有人稱其為“一曲令人動容的青春之歌”。
話劇《向延安》改編自著名作家海飛的同名小說,曾獲人民文學獎·長篇小說獎。該劇以1937年淞滬會戰打響的上海為時代背景,講述了我黨地下工作者在亂世中的艱苦卓絕和對理想信念的堅守,展現了抗日戰爭至新中國成立期間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體現小人物大信仰的風骨擔當,講述“青春與信仰”的燃情歲月。
有評論指出,他們在最張揚的青春歲月,走上了一條最需要隱忍的道路,盡管與人世間的所有斑斕一一擦肩而過,而他們始終向往著延安。信仰并不是無根之木,不是一種“出廠設置”,它是刻骨銘心的經歷換來的浴火重生,是至暗時刻溫暖四周、激勵前行的光亮。
編劇海飛談道:“《向延安》其實是一個關于理想和青春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能從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世界上所有的青春都是相同的。無論在哪個年代,充滿激情、勇立潮頭的永遠是年輕人。”
“沿著無盡的山梁和奔騰的河流,我們到延安去!”這首名為《到延安去》的現代詩貫穿全劇。
延安有什么?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詩人何其芳在《我歌唱延安》寫下對延安的火熱印象:“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學習,歌唱,過著緊張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著軍服,燃燒著熱情,走散到各個方向去。”“在青年們的嘴里,耳里,想象里,回憶里,延安像一只崇高的名曲的開端,響著宏亮的動人的音調。”這并不是何其芳一個人的感受,而是成千上萬進步青年的共同認知。
于是,在炮火連天中,出現了延安這塊人類精神的高地、進步青年的綠洲。穿過八百里秦川,闖過國民黨封鎖,“四方八面來了學生幾千,活潑、聰明,全是黃帝的優秀子孫”,“延安一時間真可謂天下英雄豪杰云集”。
1937年,丁玲在《七月的延安》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這是樂園。我們才到這里半年,說不上偉大建設,但街衢清潔,植滿槐桑;沒有乞丐,也沒有賣笑的女郎;不見煙館,找不到賭場。百事樂業,耕者有田。”丁玲的這段話,回答了前面的問題。因為進步的青年在這里看到了光明,延安的一切讓人們深刻認識到:共產黨才是中國的希望。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一堂別開生面的黨課
談到《三灣,那一夜》的創作過程,編劇王寶社說:“對我來說,不僅是一次尋找與追問的行旅,更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與禮贊。我仿佛觸摸到紅色革命的初心;看到上下五千年從未有過的軍隊的誕生過程;我的靈魂仿佛沐浴在紅色初心的光暈中,我想歌唱,想傾訴,想告訴人們,三灣,那一夜,對于歷史和未來,都將是一個唱不盡的夜晚……”
《三灣,那一夜》取材于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在江西永新縣三灣村領導“三灣改編”這一重要歷史事件。“那一夜”在王寶社看來是驚險卻又偉大的一夜。十幾年前王寶社跟隨八路軍出身的父親第一次去三灣參觀時,被“三灣改編”的艱難歷程所震撼,那時這個故事就種在了他心中。接下來他到各地采訪積累素材,三次赴三灣采風,最長一次在三灣住了一個多月,扎根當地體驗生活,七易其稿,努力把三灣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我不是想宣傳什么,是真的懷著感情,想要觸摸先輩們的想法,想要弄明白,當年他們是怎樣打造出了這支上下五千年從未有過的軍隊。我寫這個戲也是帶著對前輩的敬仰,對現今的思考。”
確實,一部部好的文藝作品不僅給觀眾帶來了別開生面的黨課,創作這些作品的過程對創作人員而言,也是深刻的回憶初心使命之旅。
為了使演員更好地理解角色,《向延安》制作團隊組織主要演員在上海進行了一場特別的黨課——重走上海地區黨的隱蔽戰線紅色路線。
他們來到位于靜安區江寧路的中共中央秘書處機關舊址紀念館,了解革命前輩在白色恐怖中忠于職守、不惜用生命踐行誓言的事跡,感受他們的忠誠,領悟信仰的力量;前往位于靜安區武定路上的中共中央特科機關舊址紀念館,了解中央特科在保衛黨中央機關與黨組織的安全、開展對敵斗爭、懲辦叛徒、獲取情報、進行通訊聯絡工作等方面的功勛,進一步走入角色的內心世界。
“燃情又深情,《鋼鐵戰士》鼓舞了我!”由國家一級編劇、曹禺劇本獎獲得者余青峰、屈曌潔編劇的《鋼鐵戰士》,以“人民英雄”麥賢得為原型,該劇感動和鼓舞了多個年齡段的觀眾,“被英雄的事跡打動,被英雄對正義的堅持打動,被守護他的親人、戰友打動……在不同的人生戰場,我們都要做英雄!”
“95后”張皓天在本輪演出中飾演麥賢得,他表示:“這次《鋼鐵戰士》的創排,對于我來說,也是鋼鐵般鍛造。塑造這個英雄人物,要更具有大情懷、大視野。在排練演出的過程中,我的內心也受到了洗滌,我對麥老的崇敬愈發深重。”
演出期間,麥賢得夫婦專程到劇場親切慰問了劇組主創人員,并向廣州話劇藝術中心贈送了錦旗,表達了贊許和感謝。
正如觀眾所言,“劇中有一句臺詞讓我特別感動——你活著,就是守護你的榮譽,這也是你的戰場——其實放到當下的每個人身上,也是如此。我們都會遇到一些困難,這部劇可以鼓舞我們。”
文藝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
話劇《紅色的起點》在上海演出獲得成功,接連數天的演出,帶領觀眾感受理想之火、信仰之光。青春的理想和執著,是一百年前的年輕人和現在的年輕人所共通的特性。導演羅蘭說,我們希望觀眾在看到這部戲的時候,能夠感受到一百年前的青春力量,感受到理想和信仰對于一個人的感召和鼓舞。據悉,該劇即將在北京、合肥等地開展巡演。
這,就是紅色題材的恒久魅力;這,就是理想信念的厚重力量。
當《紅色的起點》大幕拉開,一群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在臺上,他們目光堅定,理想遠大,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這是一百年前的年輕人,也是當今的年輕人。理想信念的力量,讓他們的青春與熱血,在一百年后依然火熱地燃燒,點燃同樣年輕的生命。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告訴記者:“首先,紅色題材有著永恒的價值,因為這是我們民族走過的路,上面深深地鐫刻著永不磨滅的記憶,所以永遠值得認真書寫。同時,這是時代的需要,時代呼喚不同形態的文藝作品來回應現實關切,因為只有知道來龍去脈,我們才能更好地走向未來。還有,成風化人是優質文藝作品的精神原色,我們的文藝在與時俱進的同時,就是要起到春風化雨的哺育之功。”
于群山之巔俯瞰蒼茫大地,自歷史長河洞見激蕩風云,我們正以移山倒海的力量展開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的實踐。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心懷“國之大者”,把握時代大勢和歷史主動,在黨和國家事業的大局中能動地打開新局面、開拓新空間,為建設中國式現代化、推進民族復興立傳,為新時代的奮斗者、建設者畫像,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
承載這樣主題的藝術作品,不僅具有歷史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尊重歷史、呼應現實的藝術創作得到了廣大觀眾的認同。這種嚴肅、負責的藝術自覺,無疑是對歷史素養和高尚審美的真誠呼喚。
作為中國人的自信和自豪,對祖國的摯愛和忠誠,對高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是我們共同奔赴的遠方。正如鐵凝在《歌以詠志 星漢燦爛——寫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十周年之際》中寫道:“樂舞、吟詠和歌唱,辭章和故事、圖像和影像,新時代的中國人從多姿多彩的文藝作品中分享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價值觀。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弘揚中華文明以詩教人、以文化人的傳統,培育和倡導全體中國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認同。這正是新時代文藝根本的社會責任之所在。”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7月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