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被四表為國用
——《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讀札
1958年12月22日,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興奮不已的李四光在家中留下的唯一彩照。 選自《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
《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 鄒宗平 口述 陳儉霖 撰寫 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選自《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
李林和鄒承魯在婚禮上與父母的合影。(從左至右:許淑彬、李四光、李林、鄒承魯) 選自《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
【讀書者說】
地質學家李四光的名字之所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大致是因為在20世紀70年代末,有徐遲的報告文學《地質之光》,有孫道臨主演的電影《李四光》,有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同名連環畫(小人書),還源于李四光的感人事跡被編入中學課本,更因為當時全國科學大會的勝利召開,被稱作“科學的春天”的來臨。在這一社會背景下,弘揚科學精神、謳歌科學家精神成為一大主旋律,李四光、錢學森、錢三強、陳景潤、蔡希陶……眾多科學家的名字如眾星閃耀,炫人耳目,高山仰止,催人奮進。實際上,在此之前,因為在東北大慶發現大油田,李四光的理論,“鐵人”王進喜的事跡,中國終于擺脫了“貧油”的噩夢,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李四光”這一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大地之子的名字就已傳遍中華大地,光耀四方,令人敬仰。
但,李四光究竟是如何成為李四光的?他有著怎樣的成長歷程?他的成長道路上都遇到了什么人?他為何會從起初的學造船轉而去學地質力學找礦?他在1949年之前都經歷了什么?他在1949年之后已經年屆花甲為何還能為國家作出如此巨大的貢獻?他的家庭生活是怎樣的?他的女兒女婿都成了共和國的院士與他的教育影響有無關系?李四光的外孫女,也是他唯一的直系親屬鄒宗平在年近七旬之時,細說李四光的人生傳奇、科學貢獻、家事點滴,客觀平實,娓娓道來,細節多多,描繪出一代科學巨匠的奪人風采,凸顯了老一代科學大家熾熱的愛國情懷,也啟迪激發當下的中華兒女仰慕先賢而踔厲奮發、砥礪前行。
七旬宣誓新黨員
鄒宗平女士是李四光先生獨女的獨女,才6個月大的她就開始在外公外婆身邊生活,朝夕相處,耳濡目染,還有此后她父母也都耕耘在科研一線且都是院士的獨特家庭,她的接觸、觀察、講述,就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采訪,不同于局外人的判斷取舍,更給人以親歷親聞親見的權威性與可信度。鄒宗平詳細敘述了李四光歸國之后,他在最后20多年與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交往,他報國情熱、老當益壯投身于祖國的需要,跋涉在科學的前沿,為找油殫精竭慮、不遺余力,為找鈾焚膏繼晷、廢寢忘食,為地震預報傾心投入、只爭朝夕。1958年,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加入了黨組織,這對李四光有著不小的觸動,而周恩來總理與他關于入黨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談話更令他心潮起伏、激動不已。他經過深思熟慮回顧一生,深刻盤點自己所走過的道路,從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到投身科學研究、行走祖國山河考察,從不滿國民黨政府的黑暗到遠走英倫三島,從新中國的誕生到沖破重重阻撓毅然歸國,更有他對黨的認識的逐步加深、對新中國就科學技術戰略布局與發展的高度認同,于是他下定決心,鄭重嚴肅地向組織上提出了入黨申請。在李四光年近七旬之際,他終于成為一名共產黨員,以更為飽滿的激情、更為熾熱的拼搏投身于科學探索之中。
國慶十年出石油
中國究竟有無大油田?中國何時才能有大油田?這一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曾經,不僅關乎國家的地位與利益,也關乎民族的榮辱與尊嚴。李四光等人經過科學研究與審慎思考,得出結論,中國有油,中國可以找到油。1959年,共和國成立十周年大慶之前,大慶油田噴薄而出,震動世界。毛澤東主席高興地說,地質部與石油部都有很大的功勞!毛主席還特意邀請李四光等到中南海懷仁堂去看豫劇《朝陽溝》,這一特別的祝賀方式是對李四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科學工作者的充分肯定。而李四光這些成就、榮譽、地位的取得,與他的科學求索精神,與他扎實的令人矚目的學術成就密不可分,他的一系列專著、他的一系列獨創性的科學見解,奠定了一代科學大家的堅實地位。鄒宗平在展示李四光作為一代宗師的自我求真探索的同時,也充分揭示了李四光作為新中國地質事業奠基者與組織者的領導與管理貢獻,他所帶領的團隊、他所領導的部門,圍繞國家大局與國計民生,圍繞國家利益與政權穩固,孜孜以求,毫不松懈,迎難而上,殫精竭慮,真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971年,年逾八旬的李四光溘然長逝,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匆匆趕來,以李四光女兒寫給他的一封信權作悼詞,這樣的情節,因其真實而感人肺腑,也因其獨特而讓人感慨萬千。
鄒宗平在充分展示李四光作為一代巨匠在科學研究與探索之路上的巨大成就與驕人成績的時候,并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更無虛飾的鋪排,而是有一說一,坦陳事實,令人信服。如她在書中談到第四紀冰川說的爭論時,也客觀陳述了他人的觀點。即使說到圍繞大慶油田發現者的爭論,與諸如《科學大師的名利場》等以偏概全、嘩眾取寵的不實之詞,也是擺事實講道理,以正視聽,對黃汲清等人的貢獻充分肯定,客觀陳述,殊為難得,令人欽服。
一生襟抱為祖國
鄒宗平的口述有近30萬字50個章節,她在講述李四光在新中國20余年的篳路藍縷達到事業巔峰的同時,詳細談到了李四光這位從荊楚大地湖北黃岡走出來的蒙古族少年的成長經歷與艱辛備嘗,也有他抓住機遇孜孜探求的鍥而不舍與卓絕努力。李四光自幼就讀于其父李卓侯執教的私塾,14歲那年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同學眼里,李四光聰明且勤奮。考上了武昌的官方學堂之后李四光一直用心學習。事實上,李四光的原名叫李仲揆,在一次報名考試的時候失誤將年齡填在了姓名一欄里,他看著姓名框里的十四索性就將錯就錯,將“十”改成了“李”,在后面又加了個“光”字,自此之后李四光這個名字就隨著他一起成長。以“李四光”之名命名的星辰閃耀在星空。李四光曾經是同盟會湖北支部的負責人,曾經為病逝在北京的孫中山抬棺,曾經代理過兩個月的中央大學校長,曾經譜寫過也許是中國最早的小提琴曲《行路難》,曾經分別在日本與英國留學各有7年之久。而李四光的女兒李林、女婿鄒承魯也都曾經在英國獲得博士學位,是共和國為數不多的科學家夫婦。諸如此類,不勝枚舉,令人一窺豐富多彩的、立體豐滿的李四光,讓人可親可近的李四光。
女兒女婿皆院士
鄒宗平在主要講述“爺爺”外公李四光一生行跡、卓越成就的同時,也說到了“奶奶”外婆許淑彬默默無聞與李四光的風雨同舟、并肩而行,說到了自己遠在臺灣的奶奶胡葵、自己的父親鄒承魯,更不吝筆墨講述了鄒承魯與李林的相識相知、喜結連理。這一對科學家夫婦在李四光等老一輩科學家的感召與激勵下,在各自領域腳踏實地精心耕耘。他們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柴米夫妻,卻也有著普通家庭的煩惱糾結,他們彼此有爭論、有磨合,有在各自事業跋涉之中的困惑與迷茫,更有彼此鼓勵、相互支持而初心不改。他們一個研究原子能,一個合成牛胰島素,比翼齊飛,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十大科技成就的參與者。李林身為女性而成為院士,鄒承魯以突出成就自立自強而脫穎而出,又因個性鮮明而經受磨礪。凡此種種,讓我們窺見成就“一門三院士”這一傳奇佳話的艱辛不易、荊棘滿途,也為他們在科學道路上的不離不棄而由衷點贊。
往事點滴多風流
鄒宗平當然也提到了曾與李四光有過密切交往的著名人士王世杰;李四光在武漢大學選擇校址這一千秋大事上的親力親為、一再堅持,功成之后急流勇退,辭讓大學校長之職而潛心科研;還有曾在武漢大學執教的陳西瀅、凌叔華夫婦,他們與李四光的交往純粹而無雜質,選擇不同而不影響彼此的友情常在。面對共和國國徽的設計,方案多多,意見不一,李四光獨抒己見,以自己的審美判斷力挺梁思成、林徽因方案,終于獲得認可。還有與李四光曾打過筆墨官司的魯迅先生,牽涉到當年身陷北京女師大風潮的楊蔭榆校長(錢鐘書夫人楊絳的姑媽);鄒宗平在書中還客觀展示了魯迅的文字,也有李四光的回應文字,時光荏苒,往事如煙,這一故事已不再摻雜過多的復雜因素而令人會心一笑、云淡風輕。
與李四光曾有密切交往的周恩來總理早年曾有這樣的詩句:“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崩钏墓庖簧蟊,孜孜為國,堪稱“邃密群科濟世窮”的典范。李四光這個135年前出生在湖北黃岡的蒙古族孩童,120年前東渡日本大阪求學,而后又到英倫三島的伯明翰,歸國之后,他在動蕩不安的祖國大地潛心研究,南京、武漢、桂林、重慶,無不留下他一心為國鉆研科學的背影。新中國成立之后,他更是青春煥發、老當益壯,他在70年前領導組織的全國石油普查工作,篳路藍縷,影響巨大,成為共和國地質事業的開拓者、奠基者。李四光的女兒李林致信周恩來總理詳述父親的一生作為,令人肅然起敬。由鄒宗平口述、陳儉霖撰寫的《一生襟抱為國開——我的爺爺李四光》一書,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的講述,全面展示了偉大科學家李四光一生求索的多個側面,為國家富強而鞠躬盡瘁的故事多多,引人入勝,生動詮釋了李四光所說的“我是炎黃的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所學到的知識,全部獻給我親愛的祖國”的深刻內涵,令人不忍釋卷,堪稱中國科學家傳記之中的別樣書寫和上乘之作。
(作者:王振羽,系鳳凰傳媒副總編輯、編審)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07月04日 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