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法論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必須肩負的新的文化使命。習近平文化思想蘊含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法論,揭示了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發展規律,是我們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
基于文化主體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化主體性是指特定國家和民族在文化發展進程中的自覺意識和自主立場,主要包括確立文化發展目標、定位文化發展方向、選擇文化發展道路的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遠,要有引領力、凝聚力、塑造力、輻射力,就必須有自己的主體性。文化與文明是兩個既有關聯又有區別的概念,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文化蘊含的積極成果凝聚為文明。文化主體性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前提,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內在要求。
文化主體性體現文化發展的自覺意識。文化是國家、民族的靈魂,文化的引領力、塑造力和輻射力決定國家的競爭力和民族的凝聚力。發展什么樣的文化,建設什么樣的文明,關系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這種復興不是簡單延續昔日中華文明的輝煌,而是立足新的時代特點、時代發展要求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確立為新時代的文化使命,體現了我們黨的自覺意識和歷史擔當,是文化主體性的詮釋和表達。
文化主體性體現文化發展的自主立場。自主立場就是文化發展的自主性、獨立性,與國家文化主權密切相關。文化主權是國家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主權國家來說,文化發展的主導權、主動權應該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堅定的自我”意味著文化建設的中國立場,是一種特殊的身份認同、自我意識,由此激活中華文明的強大生命力,催生以現代為標識的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依據文化發展規律和中國國情、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理性選擇,集中體現文化發展的自主立場,是文化主體性的折射和反映。
文化主體性體現文化發展的創造性。文化發展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統一。基于文化主體性的文化建設,不是簡單地傳承、借鑒已有文明成果,而是在傳承、借鑒的基礎上,經過文化創造形成新的文化生命體,創造新的文明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應依據時代特征和時代發展要求,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實踐、制度、技術等方面的創新推動文明發展,以新的文明形態為人類文明進步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了文化主體性,“中國共產黨就有了引領時代的強大文化力量,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就有了國家認同的堅實文化基礎,中華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鮮明文化特性”。
實際上,文化主體性與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相互支撐。繼續鞏固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與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推進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過程也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過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將為鞏固文化主體性奠定堅實的文明基礎、提供堅實的文明支撐。
堅持“兩個結合”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兩個結合”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方法,也是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方法,還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方法。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兩個結合”的文明結晶。
馬克思主義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魂脈。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在“兩個結合”的表述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作為前提性條件而存在的。堅持馬克思主義對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踐的指導,能夠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確保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價值立場。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科學把握中國國情,認清中國的具體實際,才能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使其成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脈。文明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和連續性,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是對傳統的割裂,而是對傳統的繼承。只有在夯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根基和底蘊基礎、保持中華文明突出特性的同時,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其與時代特征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才能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實現中華文明的現代轉型。
中國具體實際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沃土。文明生成于一個國家、民族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土壤和自然環境。只有立足中國具體實際,才能使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彰顯中華民族個性和特色的同時,展現新時代中國的大國形象。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兩個結合”的過程,既是守正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兩個結合”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也是鞏固文化主體性的必然選擇。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既是中華民族傳統文明轉型的過程,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
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文明追求。現代化是任何國家和民族擺脫落后、走向發展必經的過程和階段,現代化的發展過程與文明形態的生成內在相連,新型的現代化道路必然生成新型的文明形態。回望歷史,我們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文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發展進步,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就是要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以更強的力度、更大的規模、更高的標準,推動中華文明獲得新的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特點。中國式現代化既有世界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黨的領導決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性質,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也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生成的。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賦予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的特點。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華文明的現代形態,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追求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了新樣態、新選擇。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是充分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既要賡續中華民族傳統文明,又要遵循人類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堅持文明交流互鑒的原則,面向國際社會,借鑒吸收人類優秀文明成果。對外開放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也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內在要求。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充分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要求的文明,是民族性與世界性有機統一的文明。也正因為如此,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才能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新的貢獻,中國式現代化才能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
總之,文明的生成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處于成長和發展過程之中的文明,其生成路徑愈益清晰、愈益寬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吸吮著五千多年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我們必須繼續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努力造就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新的歷史輝煌。
(作者系教育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