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歷史合力”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
馬克思主義哲學不但實現了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而且實現了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形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學習唯物史觀,要注意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著自己的客觀規律。特別要認識和把握社會規律實現的特殊方式,即無數個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主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經過復雜的博弈過程,最后形成“歷史合力”,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掌握“歷史合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助于形成萬眾一心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奮勇前進的磅礴力量。
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現實世界是由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共同組成的統一整體,構成統一的歷史發展過程。盡管人類社會是從自然界中產生和分化出來的,是物質世界的一個組成部分,其發展變化是受整個客觀物質世界的普遍運動規律所支配的,但是人類社會又是客觀物質世界的一個獨特的領域。其獨特性在于,在社會歷史領域中,進行活動的是有意識和目的的人。
人類社會的獨特性提出一些重大的問題,即在社會實踐活動中,人們的意識和目的與作為他們的活動對象的關系是怎樣的?由人的意識和目的所指導的社會發展過程有自己的規律嗎?馬克思主義哲學把這些問題概括為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社會歷史領域里的體現。
所謂社會存在,是指人們的社會物質生活過程,包括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以及通常所說的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其中,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而地理環境和人口因素是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自然前提或條件。
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們為了維持生存而通過生產勞動向自然界謀取生活資料的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地理環境是指人們在進行生活和生產的過程中所面對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的自然系統。應該說,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對人們的生產活動和社會實踐方式有著重要的影響。如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臘人,充分發展了航海業,成為海上民族;而生活在黃河兩岸的中華民族,則充分發展了農耕業,成為農耕民族。地理環境作為一個生態系統,其平衡和穩定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有著越來越重要的意義。人口因素,包括人口的數量、質量、增長率、密度等一系列指標。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沒有一定的人口數量聚集,很難想象一個族群能夠生存下去。在當代,人口因素主要體現在必要的人口數量基礎上的人口質量和人口分層結構,從不同方面對社會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影響。
所謂社會意識,是指人們的社會精神生活過程,它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包括人們的社會心理,如情感、感覺、情緒等;還包括各種社會意識形態,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藝術、哲學等。
為什么說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可以從三個維度來理解:第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劃分唯物主義歷史觀與唯心主義歷史觀的重要標準。認為社會存在是第一性的,社會意識是第二性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屬于唯物主義歷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是第一性的,社會存在是第二性的,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屬于唯心主義歷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在其他問題上的對立和分歧,都是圍繞這一問題展開的。第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是實際工作中無法回避的問題。我們經常發現,把一些紛繁復雜的問題進行整理后,最后總能歸結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按照這個思路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第三,正確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認識和理解其他社會歷史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如,社會發展的動力是什么?如何看待階級和階級斗爭?社會發展有沒有規律性?歷史是什么人創造的?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像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歷史觀,成為必須回答的問題。
如何認識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在今天看來是個簡單的問題。然而,在馬克思恩格斯所處的時代,這種理論的提出卻是一場哲學革命,是對歷史觀的一種根本性變革。恩格斯曾指出:“人們的意識取決于人們的存在而不是相反,這個原理看來很簡單,但是仔細考察一下就會立即發現,這個原理的最初結論就給一切唯心主義,甚至給最隱蔽的唯心主義當頭一棒。關于一切歷史的東西的全部傳統的和習慣的觀點都被這個原理否定了。”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地解決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說明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最終原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創立起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體系。
歷史是通過無數單個人的意志形成的一個總的合力來創造的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是有意識、有動機的。有意識、有動機的人是如何創造歷史的,又是如何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的呢?馬克思恩格斯科學分析了歷史發展進程中客觀規律和個人意志的關系,系統闡述了“歷史合力”思想。
人們創造歷史的活動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進行的。恩格斯指出:“我們自己創造著我們的歷史,但是第一,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其中經濟的前提和條件歸根到底是決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條件,甚至那些縈回于人們頭腦中的傳統,也起著一定的作用,雖然不是決定性的作用。”這里包含三層意思:首先,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人創造的,不是神創造的,不是“絕對精神”或“理性”等創造的。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前提。其次,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不是隨心所欲的,不是在自己選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的,而是在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條件下進行創造活動的。再次,在這些前提和條件中,經濟因素歸根到底起著決定性作用,政治甚至傳統等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人類社會的發展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歷史是通過無數單個人的意志形成的一個總的合力來創造的。由于每個人都有特殊的生活條件、文化背景、人生經歷,因此每個人的意識都是具體的、個別的,與其他人不同的。這些意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經歷一個或長或短的博弈過程,便形成了“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并最終產生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歷史結果可能和所有參與者的動機和愿望都不完全符合,可以看作一個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這個事實一方面說明,任何個人的意志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都起著一定的作用,每個人對“合力”都有所貢獻;但是,任何個人的意志都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更不能決定歷史的命運。另一方面說明,歷史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有自己固有的客觀規律。人們各種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表面上似乎是偶然性在起作用,但是,這種偶然性始終是受內部隱藏著的必然性支配的。因此,歷史發展的總的“合力”及其趨勢,歸根到底是受經濟運動的必然性支配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發展中兩個相互聯系的方面。必然性是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帶有規律性的、確定不移的趨勢,在事物發展中居支配地位,決定著事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偶然性是事物的聯系和發展中的不確定的趨勢,在事物發展中不居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展只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至多也只能決定事物的局部特征。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依存的,沒有脫離偶然性的純粹必然性,也沒有脫離必然性的純粹偶然性。偉大人物的出現、唯物史觀的產生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統一的結果。
恩格斯曾經用“曲線的中軸線”來概括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他把偶然性比作曲線,把必然性比作曲線的中軸線,強調曲線在中軸線上下擺動,二者相互纏繞共同前進,實現了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統一。就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某個時刻來看,各種社會現象似乎都是偶然發生的,無規律可循。但截取的時間越長、范圍越大,就越容易把握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揭示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性和必然性。因此,要善于揭示政治、思想現象所反映的經濟關系,善于從整體、全過程中探求社會發展中的經濟的必然性。
“歷史合力”思想帶來的啟示
“歷史合力”思想是唯物史觀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一個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這一思想告訴我們,每個人或群體都有自己的意識和訴求,這些意識和訴求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存在分歧的,有的則是針鋒相對的。當有一個與這些群體存在利益相關性的重要事項進行決策時,這些意識和訴求在參與決策的過程中必定會以某種特定的方式表達出來,使決策過程成為各個利益群體博弈的過程,也就是“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最終產生“合力”的過程。博弈的最終結果是,所涉及的利益群體在決策過程中都起著一定的作用,每個群體對“合力”都有所貢獻,其意志不等于零;但是,任何個體或群體的意志都不能決定歷史發展的方向,更不能決定歷史的命運。這一理論帶給我們三點啟示。
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是我們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需要解決的矛盾或搞清楚的疑難。必須注意的是,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有真問題,有假問題,也有偽問題。真問題是人們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對事物發展規律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所概括出來,是對事物本質的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假問題是由于理論的錯誤、經驗的缺乏或其他原因而導致人們的認識錯位而產生的虛假問題。偽問題是因為理論上的錯誤或經驗的缺乏,把兩個本來沒有本質聯系的事物錯誤地聯系在一起,給自己的實踐和工作帶來的矛盾或困惑。要想準確地抓住真問題,就要像恩格斯所說的,通過細致的調查研究,從群眾中去探尋“動力的動力”。能不能抓住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真問題,是決定我們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要有博大的包容精神。所謂包容是一種站穩主體立場,又能夠容納異質因素,博采眾長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毫無疑問,“合力”是由多個具有不同訴求、不同愿望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含著包容精神。可以說包容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論語·子路》篇中說:“君子和而不同。”其他諸如“求同存異”“和為貴”等也都是包容精神的體現。包容精神在40多年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我們容納全世界最先進的理念、最優秀的人才、最尖端的科學技術、最適合生產力發展的規章制度、最寬松的創業環境等,從而創造出令全球矚目的發展奇跡。當然,有時候要做到包容需要極大的政治勇氣,需要無所畏懼的擔當精神,需要對自己所干事業的充分自信,需要真摯的為民情懷。有沒有包容精神,是決定我們能否真正解決問題的重要保證。
要有豁達的共識理念。共識是經過反復協商、多次博弈而形成的共同認識。可以說,共識是“合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沒有共同的認識,就不可能有統一的思想;沒有統一的思想,就不可能產生共同的行動;沒有共同的行動,就不可能有好的工作結果。那么,如何形成共識?一般來說有兩種途徑:第一,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從理論上感染人。第二,用實踐結果來說服人。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凝聚起億萬人民的共識,就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教授】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5月7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