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耳》 :為國而歌
1959年,為向新中國國慶十周年獻禮,上海海燕電影制片廠攝制了彩色音樂傳記片《聶耳》。這位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公開點贊的音樂家,“國之歌者”聶耳于20世紀30年代為我國無產階級音樂創作開辟了道路。電影《聶耳》講述了聶耳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如何從一名音樂愛好者成長為人民音樂家、從愛國青年成長為中共黨員的故事。
影片對我國無產階級音樂奠基人的塑造,非常精準地把握住了人物自身的二重性特點:偉大的革命者+天才的音樂家。聶耳在思想上的進步引領了其在藝術上的飛躍,而聶耳在藝術上的跨越式發展又推動了其在思想上的不斷成熟。
由戰斗雄歌邁向音樂康莊
電影緊扣1930—1935年聶耳從云南到上海后人生的最后五年,適逢上海左翼文藝運動快速發展。初入上海的聶耳在云豐申莊當店員,不久云豐申莊倒閉,失業后的聶耳考入五花歌舞班,希望自此走上音樂家的道路。可五花歌舞班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為攫取經濟利益,仍在唱演脫離現實的靡靡之音。這讓曾作為昆明學生運動中堅分子的聶耳感到極度失望與憤慨,與五花歌舞班徹底決裂。
“一·二八”事變爆發后,聶耳前往傷兵轉運站慰問抗日英雄,他為大家高唱起激昂振奮的《馬賽曲》。此時,以蘇平、匡文濤為代表的中共文藝工作隊伍迎面走來,他們用《馬賽曲》鏗鏘有力的合唱堅定地聲援聶耳。《馬賽曲》作為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進行曲本身極富戰斗意義,影片中它作為聶耳與革命隊伍會師的戰斗音樂出現,一方面極大鼓舞了愛國士兵的革命斗志,另一方面有力塑造了聶耳的戰士形象,為他加入這支革命文藝隊伍創造了契機。
與歌舞班決裂后,聶耳途經北平欲前往東北參加義勇軍。正在北平籌備紀念“九·一八”事變一周年聯合公演的蘇平對他說:“熱情和勇敢只有服從整個革命的需要,才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而北平幾個劇團在公演中因戲里有一句臺詞“東北是我們的領土”而遭到無理禁演,大批反動軍警將劇場團團圍住,臺上臺下一片抗議,軍警隊長鳴槍示威。此時聶耳在敵人的槍口下不顧一切地拿起提琴,勇敢地奏響了《國際歌》,引發了現場觀眾和演員的群起呼應。面對國家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機和人民日益高漲的愛國熱情,聶耳聽從蘇平建議回到上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為中國音樂開創了一個屬于無產階級的新時代。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對聶耳的進步同學鄭雷電的設計十分巧妙。聶耳回上海后見到了自蘇區返滬購買藥材的鄭雷電。對鄭雷電去留蘇區、往返上海的設計,影片一方面是為將國民黨統治區與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有機聯系起來,使影片對時代背景的呈現更為全面;另一方面鄭雷電向聶耳介紹了她在蘇區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文藝戰線的發展盛況,為聶耳哼唱了在紅軍中最為流行的《興國山歌》,并鼓勵他“相信有一天我會在根據地里聽到你的歌”。
用革命音符掀起救亡巨浪
作為革命者的聶耳,進行革命活動的主要武器,就是他創作的音樂。聶耳每創作一首歌曲,都是在進行一次尖銳的與敵抗爭。因此在大銀幕上塑造聶耳形象,必然要著力表現其音樂創作活動。影片對聶耳巨大音樂成就的展示,集中體現于《畢業歌》《開路先鋒》《義勇軍進行曲》等幾首代表作品。透過音樂,影片表現了聶耳在藝術創作上的生動實踐與深度思考,如確立新的態度與立場問題、深入生活與群眾問題等。
聶耳歷經革命斗爭的洗禮,確立了其對音樂創作的新主張,那就是與社會現實緊密結合,服務于人民大眾的革命運動與救亡事業。革命的風云雷電劃破黑暗,成為聶耳生命的主題主調,于是他將億萬人民的革命風暴譜成激越雄歌,為人民吶喊、為革命鼓呼,作品充滿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與對民族危亡的使命,具有鮮明的群眾性與時代感。
影片中的《畢業歌》為聶耳入黨后心潮澎湃所作,旋律蓬勃昂揚、感情熱烈奔放。前奏收束處鏡頭快速搖向廣袤天地,“同學們,大家起來”“我們要做主人去拼死在疆場,我們不愿做奴隸而青云直上……”聶耳的歌曲迅速唱響郊區工學團、工人夜校、學校操場等諸多社會場所。畫面以多個內外景的頻繁更換,象征了聶耳音樂的廣泛傳播與深遠影響,它團結教育并召喚鼓舞了無數群眾。
正因如此,國民黨反動派對聶耳音樂的強大號召力深感恐慌,派人將街頭店鋪里的聶耳唱片悉數毀壞。進步青年們奮起反抗,用街頭大喇叭公然播放聶耳的《開路先鋒》,并自發集結于高樓,響遏行云地齊聲合唱:“我們是開路的先鋒,不怕你關山千萬重……”革命群眾在戰歌的鼓舞下走上街頭、振臂高呼,一往無前地展開了要求南京政府出兵抗日的游行示威。
為新的長城奉獻生命絕唱
《義勇軍進行曲》是聶耳短暫而絢爛人生的生命絕唱,是其音樂創作的頂峰,更是其革命生涯最光輝的詩篇。整部電影除此之外的所有音樂和情節,都在為這支歌曲勾勒來蹤去跡,都在為它的壓軸登場鋪墊和蓄勢。
聶耳在抗日傷兵轉運站高唱《馬賽曲》時,匡文濤就曾提出:“《馬賽曲》是很好,可是我們應當有中國的《馬賽曲》。”這就像一粒種子,瞬間植入聶耳心田。當他坐在鋼琴前反復思量,欲譜寫一支中國的《馬賽曲》時,蘇平提醒道:“要創作戰斗的作品,一定要有戰斗的生活。”于是聶耳離開歌舞班,打算前往東北參加義勇軍。途經北平時,他與蘇平到八達嶺長城眺望祖國大好河山,感慨日寇的烽火快要燒到長城時,聶耳向長城起誓:“古老的長城啊,你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把我們的血肉筑成一座新的長城!”
當他拿到田漢被捕前匆匆寫成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時,他聯想到淪陷區與蘇區那兩支相隔萬里的人民子弟兵隊伍——東北義勇軍與工農紅軍為民族而戰的無限豪邁和悲壯,他沸騰的情感在胸膛翻滾,他滿腔的熱血似要流溢出筆端。就讓萬千思緒化作紅燭映照下一氣呵成的音符吧,聶耳為不愿做奴隸的中華民族執筆揮寫,義憤填膺地譜就了喚起廣大人民萬眾一心、團結御敵的華彩樂章。
片末,在《義勇軍進行曲》雄壯激昂的歌聲中,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天安門廣場接受檢閱、高歌猛進。這總結式收束寓意著聶耳音樂曾激勵一代代中華兒女穿越烽火硝煙、跨越歷史長河,“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它們是中華民族不朽的藝術瑰寶與永恒的精神圖騰,《義勇軍進行曲》更是在數百件國歌候選方案中脫穎而出,被選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過去無數愛國志士都曾唱著聶耳的歌走向革命,今天聶耳的歌依然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中國人,為捍衛國家利益與民族尊嚴,前進!前進!前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