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對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推動全黨全社會學好黨史、用好黨史,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具有重要意義。《條例》明確提出,“用好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渠道,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推動黨史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發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黨的歷史是高校思政課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實現高校思政課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的育人目標,就要用好黨史這本教科書,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
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把握歷史進程和時代大勢,反映中華民族的千年巨變,揭示百年中國的人間正道,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唱響昂揚的時代主旋律”。《條例》指出,要“從歷史中尋經驗、求規律、啟智慧,堅定對黨的領導的自信,堅定貫徹落實黨的創新理論,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史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課教學資源,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中國共產黨深刻改變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歷史性成就,理解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里程碑意義,進而增強課程的思想性和理論性,筑牢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陣地。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在陜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等學校開設“中國革命運動史”“黨的建設”等課程,引導學員認識和理解抗戰基本規律、持久戰等。新中國成立后,在高校開設“中國革命史”“馬列主義基礎”“政治經濟學”等課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武裝青年,幫助一代代青年領悟“從哪里來”“應該到哪里去”。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強調要善用“大思政課”。開展好高校思政課教學,就要貫通過去、現在和未來,以大歷史觀、大時代觀聯通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與黨史學習教育的時空對話,就要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結合社會實踐和思想實際開設課程、設置內容,并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對歷史的深切思考中掌握歷史主動。
當前,科學技術的變革推動教育數字化的發展,為辦好高校思政課提供了新的契機。應充分發揮紅色黨史資源以及數字教學資源的育人作用,運用VR、AR等數字化技術和新媒體技術,展現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在歷史與現實的交匯融合中,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深刻理解新時代以來取得的偉大成就,拓展深遠的歷史視野,強化歷史認知、堅定歷史自信。
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用科學理論培養人,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是一部不斷推進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的歷史。高校思政課應在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中,幫助青年學生學深悟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是中國化時代化的馬克思主義行”的道理,自覺投身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
與社會實踐深度互動。青年學生要成長為國家棟梁之材,既要讀萬卷書,充分利用思政小課堂學習知識,又要行萬里路,在社會大課堂中增長實踐能力。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就要融通“兩個課堂”,構建“大思政課”。《條例》要求,“通過閱讀黨史著作、開展研討交流、參加教育培訓、參觀紅色場館、參加實踐活動等形式學習黨史”。社會實踐是學生了解國情、認識社會、研究問題的重要渠道,是練就過硬本領的“大熔爐”。要重視實踐育人,堅持教育同社會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將黨史學習教育融入思政實踐課程,堅持立德樹人與知行合一相結合,以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以“交互式”教學打造帶著“泥土氣”和“熱乎氣”的大思政課,使青年學生從鮮活實踐中深刻把握黨的百年奮斗為民族復興蘊蓄和積累的堅實雄厚的物質力量、固本強基的制度力量和自信昂揚的精神力量,引導其從黨史學習中領悟黨的初心使命。
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精心構建“大思政”育人體系,織緊織密思政育人網絡,指引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受教育、長才干。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要帶領學生走進“第二課堂”,將黨史學習教育與生產生活緊密結合,啟發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感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遷,切身感受進入新時代我們黨采取的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的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的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的一系列標志性成果。高校思政課應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出發,將黨的歷史置于理論與實踐、國內與國際中思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增強方位意識和使命意識,在學史中明立身之理、主義之真、為學之道,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自覺將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有效銜接,將個人奮斗目標與國家建設需求結合起來,將個人理想前途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青年的智慧與力量。
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并強調要“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講道理,就要發揮黨史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善于運用歷史思維、把握歷史規律、洞悉歷史變化、辨析歷史方位,在教學實踐中用黨的歷史教育人、啟迪人、感化人、鼓舞人。
通過講故事來講道理。《條例》要求,“教育引導黨員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準確掌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心理狀況和認知規律,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更具現實針對性,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應利用好身邊的紅色歷史資源,尤其是“小故事”“小人物”“小變化”,用心用情把徹底的理論講徹底,把鮮活的思想講鮮活,凝聚價值共識,培育民族自豪感,使聽黨話、跟黨走成為青年學生的實踐自覺。
通過小道理來講大道理。把黨史學習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就要善于把全局作為觀察和處理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大道理”分解成“小道理”,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聚焦黨史中那些貼近學生學習生活的細節,引導學生把握黨史事件的歷史、社會、思想根源,把握黨的百年奮斗偉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為時代新人成長提供堅實支撐。
通過實踐體驗來講道理。創新高校思政課中黨史學習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把黨的理論與實踐有效融入教學過程,深入挖掘百年黨史蘊含的教學資源。通過實踐課教學改革,將寒暑假大學生返鄉實踐活動進行思政課實踐賦分,鼓勵學生運用好當地歷史資源,到紅色展覽館等參加志愿活動,化“被動聽”為“主動講”,從“課堂學”到“實踐用”,在各類鮮活場景中,有效深化對黨的歷史的理解和把握,進一步強化使命意識和擔當意識。
(作者:蓋逸馨,系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