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革命圣地延安寶塔山。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中共中央印發了《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條例》的制定和實施,對于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推動全黨全社會學好黨史、用好黨史,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韓毓海教授、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黨史教研部韓曉青教授、紅旗渠紀念館主任田玲利,結合工作實際,與讀者一起分享學習黨史、研究黨史的體會。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
記者:您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研究和教學工作,撰寫了大量黨史研究方面的專著、文章,請您分享一下學習黨史的體會。
韓毓海:這個話題,可以從我自身經歷談起。2019年冬,中央黨校召集專家在榆林開會,研究黨中央轉戰陜北的歷史。到榆林后,我提議沿著當年轉戰陜北的路走一走,當時天寒地凍,行路難,遂約定來年上路。“秋風度河上,大野入蒼穹。佳令隨人至,明月傍云生。”2020年秋天得以成行,這一路行走,帶給人更多感慨和收獲。
陜甘寧者,秦漢之上郡、隴右也。其南通巴蜀,西經河西走廊、西域而開絲綢之路,一千多年的時空跨度里,此地是關中京畿之輻輳、天下之樞機。后來,中國發展大勢轉向,上郡、隴右便隨著秦皇漢武,仿佛永遠地留在了李白、杜甫的詩篇里。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經臘子口出巴蜀,在哈達鋪開會,毛澤東從神木人賈拓夫處知道,再往前走就是賈拓夫的家鄉,那里有陜甘邊根據地,有劉志丹、習仲勛的隊伍,“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向著上郡、隴右去,光明在前。
就這樣,紅軍的隊伍進入隴右,在榜羅鎮,與徐海東會合,中央紅軍沿隴右而至固原,直驅吳起鎮。
在榜羅會議之后,1935年9月28日,張聞天在《前進報》上發表了《發展著的陜甘蘇維埃革命運動》一文:“讓那些沒有氣節的機會主義者去悲嘆中國蘇維埃革命運動的低落,去歌頌反動統治的日益鞏固吧。能夠解決產生中國革命基本矛盾的力量,只有中國共產黨與它所領導的蘇維埃政權。我們將踢掉這些障礙物,肅清自己前進的道路,為創造川陜甘蘇區而斗爭!”我們今天重讀這段文字,依然可以感受到激情澎湃。
“千家萬戶哎嗨哎嘿喲,把門開哎嗨哎嘿喲,快把咱親人迎進門,伊爾呀呼伊爾嗨”——中國共產黨人就這樣走進了周秦漢唐的興起之地,被黃土覆蓋的上郡、隴右,也就此有了新的名字——陜甘寧。
黨中央把陜甘根據地作為落腳點后,革命力量獲得了新的更大發展的環境和條件,迅速制定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為實現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全民族抗戰創造了必要條件,從而使中國革命邁向抗日戰爭新時期,由陜甘革命根據地發展而成的陜甘寧邊區也就成為中國共產黨指揮抗戰的大后方和全國抗戰進步力量的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復興文庫》所作序言中指出:“我們要在學好黨史的基礎上,學好中國近代史,學好中國歷史,弄清楚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弄清楚中國共產黨人是干什么的、已經干了什么、還要干什么,弄清楚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
對歷史進程的認識越全面,對歷史規律的把握越深刻,黨的歷史智慧越豐富,對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動。
黨的歷史是最生動、最有說服力的教科書。我們黨歷來重視黨史學習教育,注重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實踐創造和歷史經驗啟迪智慧、砥礪品格。
我們學習黨的光榮歷史,要義是通過史實的學習來掌握、傳承和弘揚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
記者:請結合教學研究經歷,談一下怎樣學好黨史、用好黨史,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韓曉青:2月5日,中共中央印發《黨史學習教育工作條例》。作為一名直接從事黨史研究和教育的工作者,更覺責任重大。該《條例》對黨史學習教育的領導體制和工作職責,黨史學習教育的內容,黨史學習教育的主要方式以及保障和監督等作出了全面、基本的規范,體現了黨中央對黨史學習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視,為推動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推動全黨全社會學好黨史、用好黨史,從黨的歷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們學習黨的光榮歷史,要義是通過史實的學習來掌握、傳承和弘揚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了。此時,古老的中國正遭遇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誕生在當時環境下的黨,立下了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實現自己初心和使命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展現出一種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實質上是一種創新精神。這種精神是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中創新精神的繼承,貫穿于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整個過程。這種精神也必將引領黨帶領中國人民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句簡潔雋永的古語,折射出中華民族不斷更新自己、主動適應時代、積極推動發展的創新精神。
再比如,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取得了長征的勝利,給我們留下了偉大長征精神。“風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饑志越堅;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當年參加過長征的老紅軍許多都已經不在人世了,即使健在的也都已經走入了人生的暮年。但長征這段無數戰士用鮮血染紅的紅飄帶,不會為時間的塵土所掩蓋。無數革命先烈,無數紅軍戰士用鮮血鑄就的長征精神,歷久彌新。
長征歷時之長、規模之大、行程之遠、環境之險惡、戰斗之慘烈,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在世界戰爭史乃至人類文明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我們世世代代不僅要牢記長征精神、學習長征精神,還要弘揚長征精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紅色資源是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
記者:2022年10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觀紅旗渠紀念館時指出,紅旗渠就是紀念碑,記載了林縣人不認命、不服輸、敢于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紅旗渠紀念館在加強黨史學習教育方面,做了哪些探索,取得了什么樣的成效?
田玲利:紅旗渠是建設者用一錘一釬鑿出的一條精神長河,也鑄起了一座廉政豐碑。“干部能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干部能流一滴汗,群眾的汗水流成河!”這是當年紅旗渠建設者用石灰寫在太行山上的話,至今仍依稀可辨。
像紅旗渠這樣的紅色資源是紅色基因的重要載體,是激發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的深厚滋養。
《條例》指出,“用好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紀念設施、革命舊址等紅色資源”。紅旗渠紀念館是一座全面反映紅旗渠建設歷史的專題展館,也是一個集收藏、研究、展示、傳承紅旗渠精神的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近幾年,我們堅持系統地做好紅色培訓、講好紅色故事、豐富紅色體驗,打造黨史學習教育新高地。開設“紅旗渠大講堂”,以“勞模面對面”等方式講述紅旗渠故事,深度解讀紅旗渠精神內涵,開展《一渠繞群山·精神動天下》《傳精神·修渠往事系列》等線上直播課堂,建設紅旗渠實訓基地,情景再現紅旗渠修建歷程,增強沉浸式教學體驗,全面拓展紅旗渠精神傳播形式。
同時,立足把紅旗渠塑造為群眾身邊的黨史學習教育新豐碑,打造為新時代奮斗者的“打卡地”,園區內設置“永恒的旋律”“紅旗渠精神永在”等紅色地標打卡點,開設紅色故事會、紅旗渠上好鐵匠、我們的傳家寶等主題活動,升級《凌空除險》《鐵姑娘打釬》等實景表演劇目,讓參觀者都能夠深刻感受到,沒有老一輩人拼命地干,沒有他們付出的鮮血乃至生命,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2023年,聯合中共一大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鄂豫皖革命紀念館先后在延安、林州、上海、信陽舉辦“初心永駐 使命相繼”“紀念紅旗渠通水58周年暨牢記囑托 精神永在”“精神之路”“偉大精神 寶貴財富”聯展4場次。“紅旗渠精神永在”展覽相繼在蘇州博物館、無錫市檔案史志館、張家港博物館、天津濱海文化中心等地開展。2023年紅旗渠紀念館接待游客超180萬人次,是2019年的2.1倍。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做好《條例》的學習宣傳和貫徹落實,深入挖掘紅旗渠資源,完善《紅旗歲月》《紅旗力量》《紅旗渠精神永在》《紅旗渠就是紀念碑》等系列課程、產品開發,開展紅旗渠“云課堂”“云游”“云直播”“云上展館”等線上服務,加強館際合作等,讓包括紅旗渠精神在內的偉大精神永放光芒,激勵黨員干部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2024年3月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