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毛澤東的歷史自信
歷史自信是歷史主體對民族、國家、政黨等歷史的信心和信念,是一種積極的心理狀態和情感表達。毛澤東既是歷史的愛好者、研究者,又是歷史的見證人、創造者,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對中華民族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歷史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為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與演進奠定了重要基礎;厮菝珴蓶|歷史自信的成因、表現、特征和價值,對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具有重要借鑒和啟迪意義。
一、毛澤東歷史自信的成因
毛澤東的歷史自信,是在熟讀中國歷史、領導創造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歷史、洞察歷史發展規律等多方面因素疊加作用下形成的。國際社會對中華民族發展史、中共黨史和新中國史的積極評價,同樣對毛澤東歷史自信的形成產生了直接影響。
在熟讀中國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歷史自信。歷史自信源于歷史認知,熟讀歷史是歷史自信形成的基礎。毛澤東一生酷愛讀史,認為“讀歷史是智慧的事”。1910年春,毛澤東到韶山東茅塘秀才毛麓鐘家里讀書,開始選讀《綱鑒類纂》《史記》《漢書》等古籍。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期間,開始閱讀《御批通鑒輯覽》《資治通鑒》《讀史方輿紀要》以及各朝各代的《紀事本末》。這些閱讀經歷,使毛澤東養成了讀史的愛好。戰爭年代,毛澤東讀史的興趣不減。1937年1月,毛澤東致信李克農,請他代購整個中國歷史演義兩部(包括各朝史的演義)。新中國成立以后,毛澤東盡管擔負了繁重的治國理政任務,依然保持了讀史的習慣。據北京圖書館的記錄,1949至1969年,毛澤東共借書6000多冊,其中歷史書籍所占比重最大。毛澤東在閱讀歷史、研究歷史的過程中,感受了中國史籍的浩繁、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和中華文明的燦爛,形成了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自信。
在領導創造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歷史的過程中形成歷史自信。歷史自信是基于歷史創造實踐的自信,毛澤東是“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見證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發展、壯大的過程。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指出,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 24年,是中國翻天覆地的 24年,“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干這樣的大事”。他引用《莊子》的“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表達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認為現在我們還沒有“畢”,已經很大。毛澤東深知中國共產黨創造歷史、改造中國與世界的能力,堅信“領導我們革命事業的核心是我們的黨”。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他帶領人民創建了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他指出,“中國要向哪里去?向資本主義,還是向社會主義?有許多人在這個問題上的思想是不清楚的。事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鄙鐣髁x制度優勢和新中國發展成就,使毛澤東形成了對新中國歷史的自信。毛澤東在領導全黨進行革命、建設的過程中,深切感受到人民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認定“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我們的人民是偉大的人民”。人民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毛澤東的歷史自信來源于對人民群眾歷史創造力和歷史主動精神的自信。
在洞察歷史發展規律的過程中形成歷史自信。歷史發展受客觀規律支配,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洞察歷史規律是歷史自信形成的重要條件。在毛澤東看來,“規律存在于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從歷史發展過程的分析中來發現和證明規律”。毛澤東認識到規律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作用,注重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觀察和思考。1943年 12月,毛澤東致信胡喬木,囑他搜集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觀社會發展史著作,不論是翻譯的還是寫作的,供他閱讀。毛澤東強調,要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觀察歷史的方法,認清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在毛澤東看來,歷史上的各種社會制度“開始時是進步的,但到后來就不行了,所以就有別的制度來代替了”。“社會主義制度終究要代替資本主義制度,這是一個不以人們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边@是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揭示,為歷史自信的形成提供了理論支撐。
國際社會的積極評價促進了毛澤東歷史自信的形成。共產國際存在期間,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歷史曾作出了積極評價。共產國際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 15周年出版的《英勇奮斗的 15年》一書記述到:“強大的中國的黨,乃是中國人民民族和社會解放斗爭勝利的最好保證。中國共產黨底旗幟,乃是勝利的旗幟!1936年 8月 23日,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起草祝賀中國共產黨成立十五周年的賀電,提到:中國共產黨已經成長為強大的布爾什維主義政黨,在國內戰爭中經受了考驗,創立了紅軍,表現出了令人贊嘆的英雄主義。共產國際的積極評價,為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形成提供了支撐。新中國成立后,國際社會對新中國取得的成就也給予高度評價。1956年 10月,巴基斯坦總理蘇拉瓦底訪華時坦言:“我們從遠處一直注意著新中國的產生,新中國的精神和新中國如何照顧人民的生活。今天中國已經是個不能忽視的大國!眮碜允澜绲年P注和肯定,也為毛澤東對新中國歷史自信的形成提供了外部支持。
毛澤東歷史自信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熟讀中國歷史是毛澤東歷史自信形成的認識基礎,創造歷史的實踐經歷、中國共產黨發展和新中國建設取得的成就是毛澤東歷史自信形成的實踐基礎,洞察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是毛澤東歷史自信形成的理論支撐,國際社會對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建設成就的積極評價是促進毛澤東歷史自信形成的外部因素。
二、毛澤東歷史自信的表現
毛澤東的歷史自信,具有多方面內涵,主要體現為對中華民族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歷史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
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自信。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創造了燦爛文明,為人類文明發展進步作出了杰出貢獻。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自信,包括對中華民族文明和中華民族品格的自信。1920年 3月,毛澤東在致周世釗的信中指出:“世界文明分東西兩流,東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內,要占個半壁的地位。然東方文明可以說就是中國文明!边@段話將中華文明視為東方文明的代表,說明了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體現了毛澤東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歷史進行了概括性總結,在詮釋了四大發明的歷史地位之后,認定“中國是世界文明發達最早的國家之一,中國已有了將近四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這無疑是對中華文明歷史地位與世界貢獻充滿自信的表達。毛澤東在中共七大預備會議上指出:人類歷史據說有 50萬年,一段是野蠻史,一段是文明史,文明史只有 5000年或者稍多一點,“我們中國的歷史算長得很,但也只有四千多年至五千年”。“長得很”是對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自信。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多次談到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和連續性。1964年 6月,他在會見馬里政府代表團時指出:“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的人物。他不但政治上統一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的各種制度如度量衡等,有些制度后來一直沿用下來!泵珴蓶|在歷史地評價秦始皇的同時,闡明了中華文明的兩個突出特性,即統一性和連續性。
毛澤東對于中華文明的自信,與其對中華民族品格的自信密切相關。在他看來,“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這是對中華民族諸多優秀品格的贊美。1957年 7月,毛澤東對上海各界人士發表講話時,認為“中華民族是個好民族。我們這個民族是很講道理的,很熱情的,很聰明的,很勇敢的”。這是對中華民族理性、熱情、智慧、勇敢等優秀品格的肯定,表達了毛澤東對中華民族品格的自信。1958年 7月,毛澤東在會見非洲青年訪華代表團時還說,“我們中國過去、現在都沒有占領別的國家,將來也不會去占領,所以我們始終是文明國家”。中華民族崇尚和平、以和為貴,一以貫之的優秀品格形成于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全過程,對中華民族優秀品格的自信,實際上蘊含著中華民族歷史的自信。
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毛澤東經歷了黨成立、發展、壯大的長期過程。1942年 3月,毛澤東在闡釋中共黨史研究方法時提出“古今中外法”,所謂“古今”就是歷史的發展,所謂“中外”就是中國和外國,就是己方和彼方。在中共七大開幕式上,毛澤東回顧建黨以來的歷史,認為經過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三個英勇奮斗的歷史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救國的重心、解放的重心,已經成為打敗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重心。這些歷史認識,既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表達,也為評價黨的歷史定下了基調。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更加彰顯出來。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貢獻集中進行了總結,認為“黨的二十八年是一個長時期,我們僅僅做了一件事,這就是取得了革命戰爭的基本勝利”。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毛澤東堅定對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提供了事實支撐。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中國共產黨全國執政地位的確立和執政績效的彰顯,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得到提升。1951年 2月,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起草決議要點時提出,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光榮的,正確的” 。這種對于黨的性質、品質的定位,實際上表達了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在推進社會主義改造的過程中,毛澤東提出,我們應當相信“黨是有能力領導全國人民進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這是基于黨的歷史闡發的對于黨的領導能力的自信。1956年 8月,毛澤東在主持召開中共八大預備會議第一次會議時指出:我們進行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兩個革命證明,從七大到現在,黨中央的路線是正確的”。這是對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具體表達。
對新中國歷史的自信。新中國的成立,意味著國家面貌和國家形象的改變。隨著新中國建設的展開和成就的取得,毛澤東逐漸形成對新中國歷史的自信。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制度,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國家制度,是人類歷史上最高類型的民主的國家制度。1951年10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一切事實都證明: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較之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具有極大的優越性。在這種制度的基礎上,我國人民能夠發揮其無窮無盡的力量!边@是從國家制度層面表達的對新中國歷史的自信。1956年 2月,毛澤東在聽取重工業部匯報時指出:“我國建設能否超過蘇聯頭幾個五年計劃的速度?我看是可以趕上的,工業也可以超過。”其理由有四個方面:國際條件不同;國內條件不同;技術水平不同;中國人口多,農業發展快。由此可見,毛澤東對新中國發展充滿自信。1959年 12月,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指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睂⑺膫現代化作為新中國發展目標,體現了毛澤東對新中國發展目標的自信。
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毛澤東公開提出了“一邊倒”的方針,宣布新中國將倒向“社會主義一邊”。隨著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取得,毛澤東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光明前景愈加自信。1951年 11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隨著蘇聯、中華人民共和國、各人民民主國家的成立,帝國主義稱霸世界的時代已經結束。1957年11月,毛澤東在蘇聯最高蘇維埃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國家是“完全新型的國家”,“推翻了剝削階級而由勞動人民掌握權力的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實現了“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統一的原則”。這是對當時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成就的自信。1962年 1月,毛澤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基于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表達了對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的信心,他指出:“經過三百多年,資本主義的生產力有了現在這個樣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比較,有許多優越性,我們國家經濟的發展,會比資本主義國家快得多!
毛澤東對歷史自信的表達,是基于唯物史觀對歷史客體作出的正確評價和判斷,體現了毛澤東觀察歷史、審視歷史的大歷史觀,詮釋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豐富內涵。
三、毛澤東歷史自信的特點
毛澤東的歷史自信,實現了歷史情感與歷史理性、歷史自信與歷史憂慮、歷史與現在和未來、民族立場與世界情懷的有機統一,詮釋了中國共產黨人對待歷史的基本態度。
歷史情感與歷史理性的有機統一。毛澤東的歷史自信是飽含歷史情感的自信,字里行間透出了毛澤東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尊重、對中國共產黨歷史和新中國歷史的自豪、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和前途的信心,是毛澤東歷史情感的集中體現。同時,毛澤東的歷史自信是建立在對歷史清醒認識基礎上的,是充滿歷史理性的自信。比如,毛澤東在闡釋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時指出:“對中國的文化遺產,應當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時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義的東西,有人民的東西,有反封建的東西。要把封建主義的東西和非封建主義的東西區別開來。”這種批判繼承、區別對待的態度,充滿了歷史理性。又如,毛澤東在對中國共產黨歷史充滿自信的同時,實事求是承認了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曲折。1961年 6月,毛澤東在會見日本共產黨國會議員訪華代表團時表達出對待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理性態度,“希望你們研究中國黨的歷史,不僅要研究勝利的歷史,也還要研究失敗的歷史。只有經過很多痛苦,才能取得經驗。不要把錯誤認為單純是一種恥辱,要看作同時是一種財產”。1961年 12月,毛澤東在會見委內瑞拉代表團時也表達出對待新中國歷史的理性態度,“十二年來成就是有的,但我們一窮二弱,現在還是這樣。有人說我們是一個強大的國家,我不同意”。由此可見,毛澤東的歷史自信是歷史情感與歷史理性的交織。
歷史自信與歷史憂慮的有機統一。毛澤東一方面對中華民族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歷史和世界社會主義歷史充滿自信,另一方面又保持了清醒和冷靜,充滿了憂慮之情。1955年 10月,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指出:“我國是個大國,但不是富國,也不是強國。”大而不富、大而不強,這一對新中國發展現狀的把握,是歷史自信與歷史憂慮的交織。毛澤東在黨的八大預備會議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既有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自信,又有“從地球上開除你的球籍”的擔憂。1957年 3月,毛澤東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使幾億人口的中國人生活得好,要把我們這個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富裕的、強盛的、具有高度文化的國家,這是一個很艱巨的任務。”毛澤東在對新中國發展前景充滿自信的同時,對新中國發展的艱巨性、復雜性也有清醒認識,歷史自信與歷史憂慮相伴隨。
歷史自信與現在、未來自信的有機統一。歷史、現在、未來是相通的,現在由歷史發展而來,歷史、現在指向未來。毛澤東明確表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我們看歷史,就會看到前途”。毛澤東基于歷史自信,形成對于現在、未來的自信。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表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這里既闡明了歷史與現在的關系,也表明了對待歷史的基本態度。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政協一屆一次會議的開幕詞中指出,“中國人從來就是一個偉大的勇敢的勤勞的民族”,新中國成立后,“我們的民族將從此列入愛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勞的姿態工作著,創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時也促進世界的和平和自由”;谥腥A民族歷史、中華民族品格,表達對于中華民族、新中國未來發展前景的自信,對歷史的自信為對現在和未來的自信奠定了基礎。
民族立場與世界情懷的有機統一。毛澤東既是愛國主義者,也是為世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重大貢獻的偉大國際主義者。他對中華民族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歷史的自信,體現了強烈的民族立場和歷史擔當;對于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體現了強烈的世界情懷和世界擔當。同時,毛澤東將新中國的發展放在世界背景下來思考,將超英趕美作為新中國的發展目標。在毛澤東看來,中國人口多、地方大、資源豐富,擁有制度優勢,趕上和超過美國不僅有可能,而且有必要,“這是一種責任”,“如果不是這樣,那我們中華民族就對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們對人類的貢獻就不大”。這是中國共產黨人世界情懷、世界擔當的體現。1956年 11月 12日,毛澤東在為紀念孫中山誕辰 90周年而寫的文章中指出,進到 21世紀的時候,“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這是對新中國發展前景和人類發展前景的自信,既表達了國家情懷和民族立場,也詮釋了世界情懷和世界擔當。
毛澤東歷史自信的基本特點,充分體現了毛澤東認識歷史、評價歷史的辯證思維、時空視野和情感意蘊,詮釋了歷史自信的重要功能。
四、毛澤東歷史自信的價值
毛澤東的歷史自信,兼具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尊重歷史的態度,促進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形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表明了中國共產黨尊重歷史的態度。對待歷史的態度,折射一個民族、國家、政黨的成熟程度和發展水平。毛澤東強調,“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待歷史的基本態度,為歷史自信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尊重歷史才有歷史自信可言。中國共產黨產生于中華民族的歷史積累、文明積淀基礎之上,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尊重,為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新中國歷史自信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1944年 7月,毛澤東同英國記者斯坦因談話時指出:“沒有中華民族,就沒有中國共產黨!边@一表達詮釋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積累、文明積淀對于中國共產黨產生、成長的作用,既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自信,體現了對中華民族歷史的尊重,也使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新中國歷史自信的形成成為可能。
促進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主動精神的形成。歷史主動精神是一種充分發揮自覺能動性,善于把握歷史規律,主動擔當歷史使命,勇于開辟未來的意志品質。歷史主動精神是在歷史自信基礎上形成的,歷史自信為歷史主動精神的形成提供力量支撐;跉v史自信,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的過程中,表現出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基于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自信,毛澤東自覺擔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致力于提升中華民族的國際地位;基于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毛澤東指出,“黨必須領導一切,領導我們的各種工作”,自覺擔負帶領黨和人民進行革命、建設的歷史重任;基于對新中國歷史的自信,毛澤東確立帶領全黨全國人民不懈奮斗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以改變中國落后的面貌;基于對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毛澤東在領導建立和建設新中國的同時,積極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跉v史自信而形成的歷史主動精神,促進了中國革命、建設事業的發展和人類的發展進步。
奠定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的基礎。毛澤東的歷史自信,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提供了樣本和參照。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對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歷史意義、歷史經驗進行了系統總結,既彰顯了對中國共產黨歷史的自信,也表達了對中華民族歷史、新中國歷史、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的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既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睙o論是奮斗成就,還是奮斗精神,毛澤東都發揮了榜樣作用。中國共產黨人對奮斗成就、奮斗精神的自信,既與毛澤東對中國革命、建設的歷史貢獻密切相關,也與毛澤東的歷史自信緊密相連。毛澤東的歷史自信,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歷史自信奠定了重要基礎。
總之,毛澤東的歷史自信具有多維成因和多維內涵,呈現多元特征和多元價值。從毛澤東的歷史自信可以看出,歷史自信是基礎性自信,是民族、國家、政黨自信形成的前提;歷史自信是發展性自信,隨著歷史的演進,歷史自信的內涵將得到豐富和發展;歷史自信是功能性自信,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能激發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精神力量,推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不斷進步。新時代堅定歷史自信,是歷史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時代發展的邏輯必然。
作者:陳金龍,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來源:《黨的文獻》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