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風云變幻中把握歷史主動——
毛澤東實踐道路的當代啟示
2023年是偉大領袖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放眼中華民族爭取民族復興的百余年歷程,毛澤東不愧是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在中華民族面臨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黑暗年代,毛澤東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偉大奠基者,在艱難探索中開辟出一條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通過社會主義方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扭轉了中華民族在封建主義桎梏和帝國主義壓迫下不斷淪落的歷史,改變了以中華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明在西方文明面前的弱勢地位,進而終結了西方列強單方面主導興亡盛衰的世界發展進程。可以說,中國共產黨開辟的這條道路,是引導民族爭獨立、人民求解放、社會獲進步、文明得復興、全球共發展、世界向大同的成功之路。而毛澤東作為這條道路的開創者,率先打開了在東方的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創造之門。如果說馬克思使社會主義由空想成為科學,列寧使社會主義由理論進入實踐,而毛澤東則使社會主義由西方走到了東方,中國歷史從此開啟了一個新紀元,馬克思主義也由此進入了一番新境界。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在復雜艱險的內外環境中推進的。從外部環境來看,中華民族復興的歷程恰與20世紀以來國際局勢空前劇烈變化的歷史階段相重合。期間既有決定全人類命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又有長期的冷戰對峙和以此為背景的多場局部戰爭,也有蘇東劇變的沖擊和劇變后的全球力量失衡,現在又面臨著風雷激蕩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些都對中華民族的復興事業提出了挑戰。中國作為世界重要國家,自身的革命、建設和改革不可避免地與國際形勢的變化息息相關,如何正確應對國際上的風云變幻,不斷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進程,是對中國共產黨戰略能力的重大考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所指出的:“一百年來,不管形勢和任務如何變化,不管遇到什么樣的驚濤駭浪,我們黨都始終把握歷史主動、錨定奮斗目標,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正是由于在不同歷史階段都能夠牢牢把握歷史主動,我們黨總是能夠在看似無路處殺出一條血路,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毛澤東作為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這方面發揮了決定性的開創和引領作用。本文僅就毛澤東在面對外部挑戰時始終把握歷史主動的成功實踐,及其留給我們的啟示,進行一些初步探討。
一、在時代變遷的驚濤駭浪中把握方向、勇毅前行
(一)在中外反動勢力共同壓迫的至暗時刻找到革命成功的道路
1927年,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中國的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遭受到近代以來最嚴重的挫折,面臨著外有各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壓迫、內有各反動階級聯合反撲的嚴峻局面。正確判斷當時形勢,選擇新的革命道路,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重大挑戰。“左”傾冒險主義者基于對反動派屠殺政策的義憤,認為革命形勢仍在不斷高漲,照搬外國革命經驗,主張立即實行城市暴動以爭取全國勝利。右傾機會主義者則只看到敵人力量的強大和中國工人階級力量的薄弱,誤認為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經完成,應等到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工人隊伍壯大之后再進行二次革命。中國的前途命運一時籠罩在革命失敗后的陰霾迷霧之中。
面對晦暗難知的未來,毛澤東客觀分析了中國的具體國情和當時所處的國際環境,在貌似鐵桶一般的敵人陣營內部看到了縫隙和弱點。他指出:“中國是一個許多帝國主義國家互相爭奪的半殖民地”,“帝國主義劃分勢力范圍的分裂剝削政策”,引起了“白色政權間的長期的分裂和戰爭”。“帝國主義爭奪中國一迫切,帝國主義和整個中國的矛盾,帝國主義者相互間的矛盾,就同時在中國境內發展起來,因此就造成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一天天擴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戰,中國各派反動統治者之間的矛盾,就日益發展起來。”這就使得中國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成為可能,進而為中國革命高潮的到來創造條件。正是從中國的客觀實際出發,毛澤東既沒有消極坐等未來機遇,也沒有急躁地冒險盲動,而是把握歷史主動,帶領工人階級先鋒隊深入帝國主義和反動統治階級力量薄弱的農村,把武裝斗爭與土地革命結合起來,發動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創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最終將中國革命引向了全國勝利。
(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急流險灘中引領中國革命航船勝利前進
從1938年的慕尼黑會議到1941年蘇德戰爭與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國際局勢波譎云詭、暗昧不明。英、美帝國主義不斷玩弄各種以鄰為壑的慕尼黑陰謀,妄圖把德、日法西斯的侵略矛頭引向他國。以犧牲中國、穩住日本為目的的東方慕尼黑密謀時隱時現,國民黨統治集團中的對日妥協傾向也隨之起起伏伏,國民黨政府日益趨向消極抗日、積極反共。而蘇聯和共產國際教條主義地堅持認為帝國主義集團與社會主義蘇聯的矛盾斗爭是始終不變的世界主要矛盾和矛盾斗爭焦點,帝國主義國家的聯合反蘇戰爭是現實主要危險。為防止英、美、法等國串聯德、日進攻蘇聯,蘇方先后與德、日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和《蘇日中立條約》,這也使得共產國際建立國際反法西斯戰線的戰略和策略出現了重大反復,甚至一度把英、法看成是挑動戰爭的主要威脅,把在歐洲爆發的戰爭等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帝國主義戰爭,在世界各國共產黨中引發了嚴重思想混亂。這些都對中國共產黨制定正確的國際國內政策提出了挑戰。
對于蘇聯和共產國際的論斷,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沒有盲目照搬,而是實事求是地獨立作出了自己的判斷。雖然中共在當時也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歐戰是第二次帝國主義戰爭的提法,但堅持把英、美、法與德、意、日法西斯區別開來,明確指出我們“不是同時反對一切帝國主義”,雖然“不能同意加入英美集團”,但“也不要罵英美與英美派”,從而為后續進行政策調整保留了空間。1940年法國敗降德國后,中共中央又及時指出:日本與英、法之間的矛盾必然急劇上升,“英、美、法已不復是引誘中國投降的重要因素。英、美雖想犧牲中國,保存南洋,但日本已不能聽命。我們可以利用英、美、法與德、意、日兩個帝國主義陣線之間的沖突,特別是日、美在太平洋上增長著的矛盾”。毛澤東還特別強調:戰爭是不會很快結束的,“假令英國屈服,亦尚有美國的海上霸權”,“德、意與日本,不破壞英、美的海軍,是無法管理英、法、荷、比的殖民地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尚有可供革命利用之矛盾”,我們“必須利用之”,從而成功預測到日本為爭奪英、法、荷在東南亞的殖民地必然與美國發生沖突的結局。據此判斷,中共中央堅持對英美集團和國民黨內的親英美派采取既聯合又斗爭的方針,高舉團結抗戰旗幟,揭露妥協投降陰謀,努力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積極建立國際反日統一戰線,保持了中國共產黨在民族解放戰爭中的主導作用和主動地位。
當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閃擊蘇聯后,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舉行“特別大演習”,一度擺出北進的姿態,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日軍勢必北進夾攻蘇聯。共產國際連電中共中央,要求八路軍主力迅即向東北出動,以牽制日軍北進并配合蘇軍作戰。國民黨政府也乘機圖謀壓迫我軍向北收縮。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則根據自身對國際形勢的審慎分析和對情報的正確解讀,研判日軍南進與英、美作戰的可能性大于北進,對與蘇軍配合作戰的問題采取了既做積極準備、又取穩妥慎重的長期斗爭方針,強調“此種配合,是戰略的配合,是長期的配合,不是戰役的配合與一時的配合”,沒有貿然出兵東北。事實證明,由于判斷和決策的正確,使我軍避免了脫離根據地孤軍絕地作戰的重大風險。
正是由于毛澤東與中共中央在二戰初期國際形勢變幻不定、混沌不清的緊要關頭把握歷史主動、保持戰略定力,沒有盲從外部的指令,才確保了中國共產黨在危機四伏、陷阱密布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
(三)在兩大陣營緊張對峙的世界格局中贏得中國革命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世界逐步形成了兩大陣營尖銳對立的格局,第三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預言甚囂塵上,東西方很多人害怕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斗爭會引發新的世界戰爭,國內的反動勢力自恃美國的支持更是以世界大戰恐嚇人民群眾。蘇聯方面因急于恢復戰爭創傷也希望中共不要和國民黨當局徹底決裂,以維護蘇聯和平建設的外部環境。在國民黨背棄兩黨協定的內戰威脅下,面對國內外的各方壓力,敢不敢以堅決的斗爭爭取勝利,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的又一次考驗。
針對新的世界格局,毛澤東全面分析二戰后的國際形勢和美、蘇間的斗爭態勢,提出了爭奪“中間地帶”的獨到見解。他指出:“美國反蘇戰爭的口號,在目前的實際意義,是壓迫美國人民和向資本主義世界擴張它的侵略勢力”,“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中間地帶的包括“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只有“受到美國侵略威脅的國家的人民”,在“反對美國反動派及其在各國的走狗的進攻”之斗爭中取得勝利,“第三次世界大戰才可以避免,否則是不能避免的”。這一論斷明確否定了第三次世界大戰會很快爆發的預測,同時指出了“中間地帶”國家人民的反帝斗爭對于制止新的世界大戰的決定性意義。論斷回答了國內外、黨內外對于中國革命前途的疑慮,指明了中國革命不但不會引發世界大戰,而且是對維護世界和平的重大貢獻。正是有了這一思想武裝,中國共產黨把握歷史主動,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帶領中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建立了新中國。
同樣,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朝鮮戰爭形勢逆轉、美軍入侵我國領土臺灣并逼近中國東北邊境的嚴重關頭,基于對美國全球擴張態勢的判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判定美軍戰線過長,戰略重點放在西歐,在東亞的軍事投入受到限制,不可能發動一場全面對華戰爭,只要我方應對得當,就可以改變不利的周邊態勢并把戰爭控制在朝鮮半島范圍之內。據此,我國沒有在鴨綠江邊被動應付,而是主動出擊,以志愿軍名義入朝參戰,把美國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打贏抗美援朝這場新中國的立國之戰,對于維護國家安全,鞏固新生政權,提高新中國國際地位,穩定社會主義陣營和國際反帝戰線,都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為新中國贏得了安全,贏得了尊嚴,贏得了數十年的和平建設環境。
(四)在冷戰陰云的持續籠罩下推動中國社會主義建設
朝鮮戰爭結束后,國際局勢處于冷戰中的僵持階段,美、蘇間的核軍備競賽愈演愈烈,核戰爭陰云始終縈繞不散。在這種國際環境下能否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成為中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這一時期,毛澤東根據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高漲的新形勢,進一步發展了“中間地帶”理論,指出:“現在有兩派資本主義,一派是西方的,就是帝國主義;另一派是亞非的,這就是民族主義……我們是社會主義。” 美帝國主義在啃不動社會主義的情況下,就會轉而先“啃那些比較可啃的地方”,美帝國主義當前仍以“霸中間地帶為主”,“向民族主義進攻”,向“那些弱的國家進攻”。這就如同“美國在全世界釘了許多樁子,把它自己的腿也釘在樁子上了”。因此,“新的侵華戰爭和新的世界大戰,估計短時期內打不起來”,“認為原子彈已經在我們頭上,幾秒鐘就要掉下來,這種形勢估計是不合乎事實的”。他大膽判斷,“制造國際緊張是美國的一個手段”,我們不應被帝國主義的戰爭邊緣政策所迷惑,而要實際分析一下應該重視的真正危險和當前的主要任務。他指出:我們不能把包圍我們的那些帝國主義“軍事集團的性質完全估計為侵略性的,只是當我們內部出現了大問題,那時它們會是侵略性的,只要我們內部鞏固,它就是防御性質的,是堤壩性質的”,是防御“共產主義細菌”的鈣化組織。根據這一判斷,毛澤東和中共中央主動調整工作重點,及時理順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重要關系,積極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與此同時,為確保國家安全先后啟動了“兩彈一星”的研制和國家“三線”建設,做到了有備無患。
(五)在國際形勢的微妙變化中打開中國對外關系新局面
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美國深陷越南戰爭泥潭和蘇聯霸權主義的日益膨脹,美蘇爭霸局面由美攻蘇守向蘇攻美守轉變,國際局勢在悄然間發生了微妙變化。由于蘇聯霸權主義的不斷發展,中蘇關系走向破裂,世界社會主義陣營也隨之開始弱化、異化,離心傾向逐步抬頭。如何在國際形勢變化中趨利避害,改變同時對抗美、蘇兩霸的孤立、被動狀態,是毛澤東晚年思考的一個重大問題。
鑒于蘇聯咄咄逼人的爭霸行徑,毛澤東提出了建立國際反霸統一戰線的設想,并據此抓住美方急于擺脫戰略困境的需要,主動通過“乒乓外交”打破中美之間長期隔絕的壁壘,進而取得了外交上的全面突破,打開了中國對外關系新局面,開辟了中國走向世界的新途徑。
在此之后,毛澤東又進一步創新性地提出了“三個世界”的論述,并由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上作了詳細闡釋。1974年4月 10日,鄧小平在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上發言指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屬于“第一世界”,是新的世界戰爭策源地,中國和廣大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屬于“第三世界”,兩者之間的發達國家是“第二世界”。中國“堅決支持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斗爭”。這一論述把握霸權主義與反霸斗爭這個世界矛盾的時代焦點,首次以國際地位和國際行為為標準重新劃分世界,突破了按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劃分世界陣營的傳統國際敘事,為中國外交解放思想、廣交朋友打開了思路,也為后來中國的對外開放準備了條件。雖然,這一時期毛澤東一度過高估計了爆發世界大戰的危險,但他的一系列探索為打破世界兩極格局、構建新的和平框架發出了時代先聲。
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回顧過往,啟示未來
歷史經驗總能給予當代以啟示。回顧毛澤東的實踐道路,可以發現,面對風高浪急的國際環境,他總是能夠從實際出發,客觀分析形勢,把握歷史主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鋪路架橋、開拓前進。他在探索中留下了豐富的思想遺產,對于我們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來分析不斷發展變化的形勢,努力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毛澤東牢牢把握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分析世界上的各種矛盾,區別矛盾主次,把握矛盾轉化,得出客觀結論,避免主觀臆斷、僵化不變。在抗日戰爭中,他擯棄了國際共運中長期存在的把資本主義世界與社會主義國家間的矛盾斗爭絕對化、固定化的片面、失實觀點,根據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霸權的擴張本質和爭霸斗爭的實際態勢來把握世界矛盾的發展演變,探尋不同方面在不同時期面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斗爭焦點,從而科學判斷局勢走向和戰爭進程,作出符合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戰略決策。他指出,中日矛盾是中國人民面臨的主要矛盾,無論日本“南進和北進……其西進以求消滅中國是必然的”,強調中國抗日戰爭的戰略策略必須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以維護中國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中國堅持抗戰即是以此支持蘇聯和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
毛澤東始終運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觀點分析復雜問題,避免一葉障目、以偏概全。在如何看待核武器的問題上,他一方面強調原子彈是“紙老虎”,一方面又指出“原子彈就是這么大一個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就說你不算數”,這就從根本上點破了核武器的兩面性。作出這一判斷絕不是輕視核武器的破壞力,而是深刻認識到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其走向了自身的反面。這種極端武器的出現非但沒有消除世界上的固有矛盾,反而因受到世界各種矛盾的制約而無法使用,其政治功用遠大于實際軍事價值。正是由于堅持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看待核武器,毛澤東透過嚇人的假象抓住了核問題的本質。據此,他既下定決心研制中國自己的核武器,以打破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核壟斷;同時又直言宣告核武器是嚇人的東西,是不會用的,造得越多核戰爭就越打不起來,未來有可能像二戰中的化學武器一樣,大家都不用,從而又打破了流行于世界包括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核恐慌、核迷信。這就為制定我國的核戰略奠定了科學的理論基礎。我國研制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打破核壟斷、核訛詐,是為了防止他國對我國使用核武器。中國自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公開宣布,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后來又明確保證不對無核武器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我國的這一核戰略經過歷史的檢驗特別是歷次戰爭實踐的驗證是完全正確的,既通過安全、可靠、靈活、有效的核威懾維護了國家安全,也避免了陷入核軍備競賽的困局,并使我國在國際核裁軍斗爭中始終處于主動地位。
毛澤東的實踐啟示我們,只有真正做到毫不動搖堅持與時俱進發展馬克思主義,切實掌握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才能見微知著、去偽存真,充分挖掘各方面有利條件,包括一時不被廣泛認知的有利條件,也包括化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從而變被動為主動,在重重迷霧中找到勝利之路。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把握歷史主動的科學方法和根本前提。
(二)堅持人民創造歷史的唯物史觀,堅定不移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的力量
毛澤東始終堅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始終不渝地貫徹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的群眾路線。在探索中國革命道路過程中,他發現了農民運動的力量“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將壓抑不住”,從而找到了中國革命的主力軍。在革命戰爭中,他作出了“真正的銅墻鐵壁是什么?是群眾,是千百萬真心實意地擁護革命的群眾”、“兵民是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等科學論斷,從而創造了以人民戰爭戰勝強敵的戰略戰術。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他強調,要努力把“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從而為探索社會主義建設新道路打開了視野和思路。毛澤東的實踐啟示我們,只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堅定相信和依靠人民的力量,才能擁有戰勝一切敵人、克服一切困難的信心、底氣和科學方法。這是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把握歷史主動的力量之源和成功之路。
(三)牢固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堅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
毛澤東在其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始終堅信:“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都始終堅持把我們的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強調“中國這個客觀世界,整個地說來,是由中國人認識的”,“中國的問題只能由中國人解決”。他在面對任何困難時都不只依賴外部力量,不照搬他人公式,不坐待時局變化,不迷信“天賜良機”,堅持通過自身的努力找到突破難關的前進道路。毛澤東的實踐啟示我們,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才有依靠自身力量戰勝前進中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堅定信念和決心。這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能夠始終把握歷史主動,從而掌握自身命運的出發原點和前進動力。
毛澤東敢于自力更生、勇于肩負天下的膽略和氣魄,更來源于他“要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大無畏革命斗爭精神。其中既包括了“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的堅毅,也包括“萬水千山只等閑”的勇氣,還包括“亂云飛渡仍從容”的定力,最終凝結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這也是毛澤東能夠堅定把握歷史主動的精神源泉。
從以上三個方面看,毛澤東把握歷史主動的思想遺產,核心就是中共中央在《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概括,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一概括是對毛澤東思想立場、觀點、方法的高度凝練,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理論精華。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于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的論述,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出了必須堅持人民至上、必須堅持自信自立、必須堅持守正創新、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必須堅持胸懷天下。這六個必須堅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系統總結了中國共產黨一脈相承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是對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全面繼承和創新性發展的理論成果。
“今日歡呼孫大圣,只緣妖霧又重來。”在當今時代,我們已前所未有地接近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性目標,世界也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的航船又一次駛入了一片有待于探索的新水域,外部阻力也呈現出增長趨勢,正確判斷形勢,保持戰略定力,把握歷史主動,仍然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考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實現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我們今天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就是要學習他的斗爭精神、戰略思想和政治智慧,充分激發全體人民的歷史主動精神,在新的偉大斗爭中破解美西方霸權主義者反華、遏華的新冷戰圖謀,迎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明天。
作者:張宏志,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務委員 (副部長級 )、編審
來源:《黨的文獻》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