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建設關鍵在于為人民謀幸福
陳云一生致力于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復興,為實現國家現代化貢獻了巨大心力和智慧。在參與領導和推進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陳云不僅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就我國應該“建設什么樣的現代化、怎樣建設現代化”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他反復強調共產黨要處處依靠群眾、必須天天關心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真正為人民謀福利,對在新時代新征程繼續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我國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
改革開放之初,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和來自多方面的干擾,陳云十分尖銳地提出了我國現代化到底是什么性質、朝什么方向走的根本問題。對此,他的回答簡潔明了:“我們是共產黨,共產黨是搞社會主義的!薄叭魏我粋共產黨員,每時每刻都必須牢記,我們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代化,不是搞別的現代化;我們進行的事業,是社會主義事業!痹陉愒瓶磥,黨的領導、社會主義道路是對中國現代化事業最根本的規定,是中國式現代化須臾不能偏離的方向。正是在這個根本方向的規定之下,陳云明確指出:“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陳云對中國現代化事業所作的“社會主義的”認定,植根于他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和對社會主義制度的堅定信心。他一再講“要使全黨同志明白,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并強調“這一點,非常重要”。盡管當時與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物質水平上差距很大,陳云仍堅定地指出:“中國現在還很窮,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根本制度比資本主義優越得多!
正是從確保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方向出發,陳云強調中國搞現代化必須同時“包含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者是不能分離的”。他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有關整個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大問題”,反復強調“兩個文明要一起抓”。針對當時出現的一手硬一手軟的現象,陳云警告說,“忽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我們的整個事業就可能偏離馬克思主義,偏離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點后來成為指導我國現代化事業的一個重大和基本的原則。
陳云深刻認識到,中國現代化事業的根本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他不僅在原則上強調“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靠我們黨的領導”,而且具體地指出黨要加強對經濟活動的集中統一領導。他通過總結自己長期領導經濟工作的實踐,并結合其他國家經驗教訓深刻指出,“中央的政治權威,要有中央的經濟權威作基礎。沒有中央的經濟權威,中央的政治權威是不鞏固的”,“在經濟活動中,中央應該集中必須集中的權力”。他告誡搞“諸侯經濟”“四化沒有希望”,“如果沒有中央的權威,就辦不成大事,社會也無法穩定”。
陳云極為重視黨的自身建設,就黨面臨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外部環境等考驗向全黨提出了振聾發聵的警示。他告誡:“當權的黨容易只是向群眾要東西,而忘記也要給群眾很多的東西。如果真是那樣,群眾就會把我們看成強迫攤派的命令機關。所以,我們不應該只知道向群眾要東西,更應該時刻注意為群眾謀福利!辈⒆鞒觥皥陶h的黨風問題是有關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的重大論斷,強調“沒有好的黨風,改革是搞不好的”,“黨風問題必須抓緊搞,永遠搞”。他主持制定《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倡導在全黨實現毛澤東提出的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認為“這件事是我們全黨最大的事情,只有這樣做,安定團結、四個現代化才能實現”;強調要嚴厲打擊經濟犯罪和腐敗現象,“堅決剎住這股風”,“沒有一點氣勢不行啊”;強調嚴肅處理違紀違法干部,指出“要講黨性。不怕他躺倒。誰要躺倒,就讓他躺吧”。
經濟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
陳云認為,搞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改善人民的生活”。他說:“如果我們不能解決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便站不穩”。這是陳云對我國現代化建設根本目的的認識。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面對大規模的建設任務,陳云反復提醒“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必須兼顧,必須平衡”。后來他將這一觀點凝練為“一要吃飯,二要建設”“先生活,后建設”,這無疑是對蘇聯教訓的重要糾正。1956年我國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陳云提出要讓個體私營經濟繼續存在、共同發展,建立一種真正“有利于人民的社會主義經濟”。之后他多次強調:“我們面臨著如何把革命成果鞏固和發展下去的問題,關鍵就在于要安排好六億多人民的生活,真正為人民謀福利。”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他繼續講:“經濟體制改革,是為了發展生產力,逐步改善人民的生活”。
陳云高度重視工業化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和水資源保護問題。改革開放之初,陳云提出防止工業污染是一個應當“盡早注意”的問題。他說:“今后辦廠必須把處理污染問題放在設計的首要位置,真正做到防害于先,這是重大問題。”針對個別地方污染嚴重、嚴重影響人民健康的情況,他疾呼:“治理污染、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大的國策,要當作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來抓。這件事,一是要經常宣傳,大聲疾呼,引起人們重視;二是要花點錢,增加投資比例;三是要反復督促檢查,并層層落實責任”。
從我國國情出發,結合自己長期領導經濟工作的經驗,陳云深刻認識到農業特別是糧食安全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特殊地位,強調“無農不穩,無糧則亂”。
改革開放之初,陳云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時說:“搞四個現代化,農業放在第一位,是因為農業不過關,工業就跑不快。過去幾次工業下馬,都是農業扯后腿。農業問題,主要是糧食問題。糧食穩住了,其他都能穩住。糧食一漲價,其他都要漲。開始不大懂這個道理。全國解放前夜,我到了上海,那時物價還在上漲。我們研究之后,從各處調來了糧食,后來物價就逐漸穩定了!
對于糧食安全,陳云講了許多極為精辟的話。比如,“糧食定,天下定;糧食緊,市場緊”“鋼鐵是硬的,我看糧食更硬”“沒有糧食是最危險的”。晚年他反復念叨的幾件事,一件就是糧食安全,常告誡中央和地方領導干部“我們必須在糧食問題上立于不敗之地”,“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糧食是要出亂子的,要出大亂子的”,要求“一方面地方不要靠中央,一方面中央手里還要抓一點糧食”。
人才是實現國家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力量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陳云受命主持領導全國財政經濟工作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執行,關注各個產業部門之間以及每個產業部類內部各個環節之間的合理比例關系,為我國建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做了大量工作。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加入國際經濟大循環,陳云從戰略上指出,“我們也不能同南朝鮮、臺灣比,它們是美國有意扶植的,而且主要是搞加工工業,我們是要建設現代化的工業體系”。今天,我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以強大底氣建立國內國際雙循環,這與陳云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戰略謀劃是分不開的。
建設現代化的工業體系離不開科技、教育、人才。關于科技特別是高科技,陳云指出,“不攻關不行”,“要把集成電路和計算機抓上去,把電子工業搞上去,就要像當年搞原子彈、氫彈那樣,力量要集中,分散了不行”,“敵人的封鎖雖然給我們造成困難,但后果將是促使我們更快地達到自力更生”。關于教育,陳云強調,“攻關跟常規的教育統一起來,一方面提高整個國民的教育水平,另一方面科學攻關”;“現在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規模比過去要大得多、復雜得多,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當前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很多已經不再適用。這就需要我們努力學習新的東西,不斷探索和解決新的問題!标P于人才,陳云強調技術和管理人才“是我們的‘國寶’,是實現國家工業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們”,“改善他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應該看成是基本建設的一個‘項目’,而且是基本的基本建設”,“不這樣做,我們的科學技術不可能上去,生產力也不可能上去”。
陳云深研馬克思主義哲學,具有很高的唯物辯證法和辯證唯物論修養。他關于中國現代化問題的思考和實踐,處處體現著“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交換、比較、反復”的思想。
關于現代化的標準和起點問題,陳云指出,“關于二○○○年中國能否實現現代化的問題,回答是肯定可以。問題是現代化的標準是什么?如果是同西德、法國比生活,家家都有小汽車,按這個標準我們不行,F代化不能比生活,F代化的主要標志是工業現代化。本世紀末,實現工業現代化肯定可以”,“我們搞四個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就此他多次講:“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三十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
關于現代化的速度和風險問題,陳云指出,“實現四個現代化是我國史無前例的一次偉大進軍,必須既積極又穩重”,“人民向往四個現代化,要求經濟有較快的發展。但他們又要求不要再折騰,在不再折騰的條件下有較快的發展速度。我們應該探索在這種條件下的發展速度”。他強調“要有克服困難的思想準備”,“應在思想上作最壞的打算”,提醒“經濟形勢的不穩定,可以引起政治形勢的不穩定”,“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因為我們的改革,問題復雜,不能要求過急”,“對現代化的問題,我們還要在實踐中反復認識”。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陳云研究處處長、副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2月21日A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