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保衛延安的三份《命令》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陳列中,有三件關于解放戰爭時期粉碎國民黨軍對陜北解放區重點進攻的珍貴文物,分別是1947年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共同簽署的《組成陜甘寧野戰集團軍的命令》(2月10日),毛澤東簽署的《保衛延安作戰命令》(3月16日),以及彭德懷、習仲勛簽署的《青化砭作戰命令》(3月23日)。
全面內戰爆發后,國民黨軍先后占領了陜甘寧邊區關中地區的大部分和隴東地區,并伺機對陜甘寧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1947年2月底3月初,國民黨軍依據重點進攻的計劃,先后調集了第1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集團34個旅25萬余人兵力,準備向陜甘寧解放區發動大規模的進攻,企圖以其優勢的兵力,一舉消滅陜北解放軍,奪取延安。
中央軍委和毛澤東審時度勢,命令于2月10日以晉綏軍區第1縱隊(轄第358旅、獨立第1旅)、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旅、新編第4旅、警備第1、第3旅共2.8萬余人,組成陜甘寧野戰集團軍,任命張宗遜為司令員,習仲勛為政治委員,王世泰為副司令員,廖漢生為副政治委員,閻揆要為參謀長,徐立清為政治部主任,冼恒漢為政治部副主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總政治部主任劉少奇共同簽署了該命令,這也是第一個以“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的名義發布的命令。3月7日,由教導旅、警備第7團共3個團5000余人組成的防御部隊成立,利用既設陣地,采取運動防御,以抗擊國民黨軍的進攻。
3月11日,胡宗南部主力已在洛川等地集結完畢。中共中央再次分析形勢,認為:進攻陜北的國民黨軍數倍于解放軍,在陜北擔任正面防御的部隊處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為拖住胡宗南集團,使其不能增援其他戰場,中共中央決定,在必要時,解放軍主動暫時放棄延安,依靠陜北優越的群眾條件和有利地形,與敵周旋、尋機殲敵,牽制胡宗南集團于陜北戰場。
3月13日,胡宗南集團發起攻擊。防御部隊在“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的口號鼓舞下,以高昂的斗志和不怕犧牲的精神,依托既設陣地,交替掩護,節節抗擊,并不斷實施反沖擊,粉碎了胡宗南3日內占領延安的企圖。16日,毛澤東依據戰局的發展,及時發布了保衛延安的《命令》,主要內容如下:
一、敵以5師12旅約8萬人進攻延安,經3天猛烈攻擊突破我第一線陣地,由于我軍堅決英勇抵抗,敵傷亡甚大,困難增加,頗疲勞,今后將更甚。
二、我邊區各兵團有堅決保衛延安任務,必須在三十里鋪、松樹嶺線以南,甘泉、南泥灣、金盆灣地區再抗擊10天至兩星期(16日至29日),才能取得外線配合,粉碎胡軍進攻延安企圖。為完成上述任務,《命令》將防御部隊劃分為右翼、左翼、中央三個兵團,并明確了各自的任務。
三、各守備兵團應利用地形組織短促火力,大量使用手榴彈、地雷,殺傷敵人,掌握預備隊,靈活反擊夜襲殲滅敵小部。
四、在防御戰斗中疲勞與消耗敵人之后,即可集5個旅以上打運動戰,各個殲滅敵人,徹底粉碎敵人進攻。
五、上述各兵團及邊區一切部隊自3月17日起,統歸彭德懷、習仲勛同志指揮。
遵照毛澤東的命令,防御部隊在彭德懷、習仲勛的指揮下,迅速調整部署,改進戰術,白天以少量兵力固守要點,適時實施反沖擊;發揮夜戰特長,利用夜暗不斷襲擊國民黨軍,給國民黨軍以重大殺傷,完成了掩護黨政領導機關轉移和群眾疏散任務。3月19日,我軍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的偉大歷程就此開啟,臨行前毛澤東講:“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通過青化砭、羊馬河、蟠龍鎮三戰三捷和沙家店戰役的勝利,西北野戰兵團(以后改稱西北野戰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陜北的重點進攻,隨后不斷擴大戰果,于1948年4月21日收復延安。中共中央在賀電中指出:“去年三月十九日國民黨匪軍占領延安的時候,我們就斷言,這種占領將標志著國民黨匪軍的失敗和中國人民的勝利,一年多以來的一切事變,充分地證明了這一斷言。”
如今,這三件文物作為重要展品分別陳列在“在黨的旗幟下前進——人民軍隊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展覽”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陳列”中,真實地反映了從保衛延安到收復延安的崢嶸歲月,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導人民軍隊敢打必勝的重要見證。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編輯研究室)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1月29日A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