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翻譯《資本論》作為一生志業
——走進江西贛州郭大力故居
他是中國經濟學家、教育家和翻譯家,是《資本論》中文全譯本首譯者之一。他71年的生命,有48年都在從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教學和宣傳工作,他就是江西贛南紅土地上走出去的一位馬克思主義的忠實傳播者郭大力。作為一名經濟學老師,我懷著崇敬的心來到三江鄉斜角村,實地感受郭大力身處陋室仍堅定信念鉆研馬克思主義、淡泊名利鑄就錚錚風骨的精神。
這里地處三江鄉一隅,形似三角形,又被南安江環繞兩邊,故名斜角村。從村口沿著柏油馬路走過,不遠處就是郭大力故居。路過水塘,讓我眼前為之一亮的是一個寬闊的廣場,廣場正中是郭大力右手握卷凝視遠方的站姿雕像,雕像下的石座上有兩行字:一行是“郭大力”,另一行是“1905年—1976年”。
郭大力,原名郭秀勍,1905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康縣(今贛州經開區)三江鄉斜角村的一個農民家庭。雕像后面的郭家老宅,就是郭大力出生之地。老宅為一座兩層連體的土木結構四合院,屬于典型贛南客家民居,建成于1900年,共17間房,占地面積790平方米,建筑面積1380平方米。據介紹,2021年起,為保護、管理好郭大力故居,贛州經開區全面啟動郭大力故居保護利用工作,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故居主體進行了修繕,并組織人員前往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和廈門大學等單位,收集郭大力生前資料及相關展品,更加系統、全面、鮮活地呈現郭大力的事跡。
走進故居,天井中央,屹立著郭大力半身銅像。銅像后邊的墻壁上鐫刻著摘錄《習近平在廈門》書中的一段話——“我在下鄉的時候就通讀過三遍《資本論》,也記了很多本筆記。我讀過幾個譯本的《資本論》,最喜歡的是郭大力、王亞南的譯本”。
這座故居一共有2層,4個展區。故居的大部分房間都設置為展室,展室墻上懸掛著郭大力大量的珍貴歷史圖片和文字介紹資料,以時間為軸加以陳列,將郭大力生平事跡形象直觀地呈現在人們面前。
郭大力自幼聰慧出眾,加之父親教育嚴格,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青年郭大力深感要改變舊中國的面貌,亟需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在上海求學期間,他在書店看到英文版的《資本論》后,被其博大精深的內容所折服,當即買下認真研讀,并立下了要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宏愿,決心把《資本論》完整地翻譯成中文介紹給中國人民。郭大力后來回憶這個了不起的決定時說:“我譯這部書,并不是因為我已經很理解它,也不是因為我已經有了翻譯的能力。1928年,國民黨全面背叛了革命,紅色政權已在江西建立。當時,我只覺得一點:有革命的需要!”
談到《資本論》的翻譯,其中一段佳話流傳至今。1927年9月,22歲的郭大力從上海大夏大學畢業后,曾在省立上海中學教書。因有向學生進行“赤化宣傳”的嫌疑被解聘,被迫從上海來到杭州。恰巧,1928年1月,在北伐學生軍教導團任政治教員的王亞南在大革命失敗后,也來到了杭州,想暫時靠寫小說謀生。郭大力、王亞南結識后一見如故。在郭大力的鼓勵下,王亞南開始鉆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而后他們決定進行經濟學研究包括翻譯《資本論》在內的宏大計劃,就此開啟了鴻篇巨著《資本論》的翻譯工作。
郭大力故居閣樓里,還專門留出一個空間,安放了郭大力煤油燈下翻譯《資本論》情景的蠟像,將他當年“閣樓譯書”的歷史場景加以定格和復原:粗糙簡陋的書桌上面,擺放著紙張、筆墨、油燈,還有一本攤開的《資本論》。隨著講解員講述“煤油燈下譯巨著”這個紅色典藏故事,盡管看到的是蠟像復原場景,但我們依然能夠直觀感受到郭大力當時在如豆微光下凝神思索和奮筆疾書身影背后,通過馬克思主義真理救國興邦的美好理想與真誠渴望。經過不懈努力,1938年8月至9月,郭大力、王亞南翻譯的《資本論》首個中文全譯本在上海出版,《資本論》這部馬克思主義經典巨著終于以完整的面貌展現在中國人民面前。這套書的出版,在中國社會上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系統傳播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貢獻。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華日報》刊登評論,盛贊他們是“翻譯界一個巨大的收獲”。80多年來,《資本論》全譯本再版十幾次,影響了幾代人。毛澤東曾經多次認真閱讀過郭大力、王亞南的《資本論》全譯本,并細致地做了圈注和筆記。今天,我看著展柜上陳列的首版郭大力、王亞南合譯的《資本論》,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還留意到,在此后近40年的漫長歲月里,數十年如一日,郭大力多次對《資本論》和《剩余價值學說史》中譯本進行修訂,確保在準確的基礎上,盡量做到語言流暢,通俗易懂。
走出故居,我再次徘徊駐足于塑像前的小廣場。郭大力先生的塑像凝視遠方。當年,郭大力之所以毅然決定翻譯《資本論》并終生致力于追求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就是因為他堅信馬克思主義能救中國。走出故居,我沿著郭大力目光指引的方向前進,心中充滿了信仰之光。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1月2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