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了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有利條件強于不利因素,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做好新時代經濟工作,應深刻領會黨中央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深入把握新時代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
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一些結構性問題逐步顯現,資源能源環境約束日益顯著。黨的十三大提出從粗放經營為主轉上集約經營為主的軌道。黨的十九大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二十大提出,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可以看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日益清晰。
從歷史看,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是我們黨持續推動經濟建設的歷史必然。從現實看,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必然選擇,是跨越中等收入階段的必然要求。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100多個中等收入經濟體中只有十幾個成功進入高收入經濟體。事實表明,那些取得成功的國家,都是在經歷高速增長階段后,實現了經濟發展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高。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既重視質的有效提升,又重視量的合理增長。中國式現代化既包括對經濟發展質的要求,又有對經濟發展明確的量的要求,比如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就是對我國年均經濟增長速度和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提出了明確要求。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從外部看,世界經濟周期性下行、逆全球化趨勢仍在強化,世界范圍內的產業轉移仍在繼續,世界經濟格局加速調整,這些都客觀上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傳統出口導向的發展格局,以新發展格局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從內部看,中國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和需求結構的變化上。產業結構方面,第三產業比重持續上升,自2012年以來開始超過第二產業,占GDP比重達到50%以上;需求結構方面,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上升,2022年占GDP比重超過54%。內外環境的變化,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優勢,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的質量和水平,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疏通國內大循環存在的堵點,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加快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這在客觀上就要求改變傳統基于需求側的短期思路,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構建宏觀經濟治理新的范式。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進一步發揮居民消費的拉動作用,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
必須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平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和增強社會活力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我們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進程中,應繼續“吃改革飯、走開放路”。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這指明了我國新一輪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應破除生產要素配置上存在的城鄉分割、區域分割,注重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基本制度的建設,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還要注重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必須堅持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強化宏觀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調節,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加強政策工具創新和協調配合;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加強公共產品提供,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
堅定不移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在開放的方式上,從邊境開放向邊境內開放拓展。在降低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之外,應更加重視以制度型開放對標高標準區域經貿協議,持續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適應數字貿易和服務貿易新形態,以制度創新為核心,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先行先試,開展首創性、差別化改革探索,加大知識產權、電子商務、競爭政策、政府采購、勞動、環境、監管一致性、透明度和反腐敗等國內規則和制度改革的力度,深度融入并引領全球經貿規則的制訂。在開放的內容上,既要重視進口也要重視出口,既強調走出去也強調引進來,重視金融高水平開放并審慎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必須堅持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以高質量發展促進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發展和安全要動態平衡、相得益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和發展要同步推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統籌發展和安全納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和必須遵循的原則,提出“把安全發展貫穿國家發展各領域和全過程,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經濟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的基礎,高質量發展的實現離不開高質量的經濟安全的保障。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在我國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面臨一系列風險沖擊與挑戰。從外部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世界經濟格局持續調整,地緣政治關系錯綜復雜,全球范圍內的經濟金融風險時有顯露,特別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金融壟斷資本對全球經濟金融秩序構成巨大沖擊。2022年以來,美聯儲持續高頻加息給新興市場國家帶來較大的貨幣匯率風險和主權債務風險,這些國際經濟及金融風險可能會對我國帶來風險外溢效應。從內部看,進一步推動經濟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難和挑戰,主要包括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國內大循環存在堵點以及中小金融機構面臨的風險等。
有效應對和解決這些困難和挑戰,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持續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統籌化解地方債務、中小金融機構等風險,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必須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團結最廣大人民,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實現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自新民主主義革命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進行不懈探索,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條件、政治基礎和物質基礎。當前我國正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
中國式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就是力量,信心賽過黃金。我們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團結奮斗,繼續爬坡過坎、攻堅克難,堅定不移朝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圍繞明確奮斗目標形成的團結是最牢固的團結,依靠緊密團結進行的奮斗是最有力的奮斗,團結奮斗是中國人民創造歷史偉業的必由之路。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黨的旗幟下團結成“一塊堅硬的鋼鐵”,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就一定能夠把中國式現代化宏偉藍圖一步步變成美好現實。
(作者:郭 威,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孫雪芬,系浙江省委黨校浙江省“八八戰略”創新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01月23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