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我終身的寄托”
——走進安徽涇縣王稼祥故居
沐浴著冬日的暖陽,我們專程來到因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而聞名天下的安徽涇縣桃花潭鎮,懷著崇敬的心情參觀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對外工作的重要開拓者王稼祥的故居,重溫革命先輩的奮斗榮光。
從皖南奔赴革命
王稼祥故居坐落在鎮上的厚岸村,是一幢晚清時期的徽派建筑,坐北朝南,三間兩廂輔以天井和庭院,簡約而樸實、寧靜而安詳。門廳內設有耳房與二道門,耳房是門人居住的地方,二道門分中門和邊門,中門平日不開。其內,青磚鋪就的小院,栽種了各色花木,綠意蔥蔥、生機盎然。正房門楣上“王稼祥故居”五個大字,由原國家副主席王震所題。
穿過天井,正屋由一個堂廳和兩間廂房組成,其內一片幽靜。中堂正中懸掛一幅古樸的國畫,配有“道不遠人子臣弟友,學惟遜志禮樂詩書”對聯,寄托著讀書修齊治平的中國傳統家風。堂前規整地擺放著桌椅,長案桌上陳放著鏡、鐘、瓶,取意“東瓶西鏡”,祈望平平安安,王稼祥四五歲時一家人在這里拍過全家福。右邊廂房是父母的居室,1906年王稼祥就出生在這里;左邊是兩個姐姐的廂房,王稼祥在姐姐出嫁后曾住過一段時間。當時他在蕪湖組織學生反帝愛國運動,引起反動軍閥的敵視,被父親領回家“關”了一段時間。正是這時期的思考,他立下了“革命是我終身的寄托”的堅定信念,下定決心離開厚岸、踏上追尋革命真理的征程,從此為革命四海為家。
由于正屋的廂房都顯狹小昏暗,父母特地在庭院邊上為愛讀書的王稼祥建了一廂明亮的書房,一間長條形的屋子,朝院的墻壁上開著一長排玻璃窗,光線慷慨地灑進來,即使陰雨天里也不覺暗。書房兼作臥室,家具簡樸,長條凳就著木板搭成床,古舊的書桌擺在窗前。少年王稼祥志存高遠、學習刻苦,曾在這里研讀《新青年》《向導》《中國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萌發革命理想。1922年,16歲的王稼祥離開故鄉去南陵樂育學校求學,1924年春到蕪湖圣雅各中學讀書,在那里進一步接觸進步思想,并組織學生愛國運動。1925年8月,立志學知識、求真理的他進入上海大學附中部學習,擔任學生會主席;9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0月,遠赴莫斯科中山大學深造。1928年2月加入共產黨后,轉入蘇聯紅色教授學院讀書。他深感“要革命必須有組織的政黨來組織民眾不可”,遂于1930年3月回到上海,投身革命。
“三大貢獻”
2005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為紀念王稼祥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依故居新建了“王稼祥故居紀念館”。紀念館序廳內立有一尊青年王稼祥漢白玉雕像,身姿挺拔、神態自若,渾身透著投身革命的勇氣決心;背景是一組淺浮雕,刻畫其生平主要歷程;兩邊立著四塊將軍紅石碑,內容節錄自其寫給同學王柳華的書信原文。展廳內主題為“永遠的稼祥”的生平陳列,用大量珍貴圖片、手稿和歷史物件,多視角全方位展示其革命的、戰斗的、光輝的一生。
在紀念館醒目位置,專辟“三大貢獻”展區,生動詳實地展示了王稼祥對中國革命的卓越歷史貢獻。長征途中,他為醞釀、召開遵義會議作出了重要貢獻,“事實證明,中國的紅軍和中國革命戰爭,應該也必須由毛澤東這樣有實際經驗的人來領導才能取得勝利”。遵義會議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后毛澤東、周恩來和王稼祥組成中央三人軍事指揮小組,成為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轉折。1937年6月,王稼祥赴莫斯科治病,11月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38年8月回到延安。回國前,共產國際執委會總書記季米特洛夫同他談話,表示“應該支持毛澤東同志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在同年9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和隨后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他先后傳達了共產國際的指示意見,“在領導機關中要在毛澤東為首的領導下解決,領導機關中要有親密團結的空氣”。1943年7月,王稼祥在《解放日報》發表《中國共產黨與中國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明確提出“毛澤東思想”并闡述其科學涵義,“毛澤東思想就是中國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王稼祥生前珍藏的四卷共16本線裝石印《毛澤東選集》,也擺放在故居展覽。
杰出的外交家
故居還收藏了一件重要歷史文物——斯大林贈送給王稼祥的座鐘,見證王稼祥在黨的外交事業上的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外交工作舉步維艱。1949年夏,王稼祥陪同劉少奇秘密訪蘇。同年10月,王稼祥被任命為首任駐蘇聯特命全權大使,成為新中國第一位駐外大使。毛澤東親筆致信斯大林:“王稼祥同志到蘇聯的任務,除擔任我國駐蘇大使并以我國外交部副部長資格兼管對東歐各新民主國家的一般的外交事務外,同時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資格(他是我黨的中央委員)和你及聯共中央接洽有關兩黨之間的事務。”王稼祥完成了許多重要使命,尤其是剛到任就為毛澤東訪蘇進行各方準備。1949年12月16日,毛澤東抵達莫斯科,開啟長達兩個月的首次國事訪問。1950年1月20日,周恩來到達莫斯科,2月14日與蘇聯外長維辛斯基簽署《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王稼祥在重要歷史事件中,傾注了大量心血,發揮了重要作用。
1951年1月,中共中央成立對外聯絡部,王稼祥被任命為首任部長。他參與黨的外聯和國家外交重大決策,領導開展黨際外交活動,推動發展我黨我國的對外關系。他根據100多年來國際共運的經驗,提倡各國共產黨既要為著共同的奮斗目標互相支持、合作、學習,也要獨立自主、完全平等地相互交往。
故居外,紀念館銅像廣場上,王稼祥晚年半身銅像矗立在如煙似霧的細雨中,身著中山裝,戴著一副金絲眼鏡,臉龐消瘦,似沉思、若微笑,仿佛依然在思考著中國革命和發展的未來。
來源:《學習時報》(2024年1月19日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