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總編劇陳晉談《問蒼茫》的藝術邏輯和價值追求

原標題:獨家│總編劇陳晉談《問蒼茫》的藝術邏輯和價值追求
作者:指點    發布時間:2024-01-13    來源:指點
分享到 :

《問蒼茫》是為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在中宣部的領導下,廣電總局和湖南省共同指導推出的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該劇展現了青年毛澤東在1921年至1927年間尋找中國革命道路的思想轉變和實踐探索過程。去年12月12日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開播后,取得良好的收視成績和社會評價。

《新湘評論》顧問、著名黨史專家、原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擔任該劇總編劇。近日,我們特邀陳晉老師為“指點”微信公眾號撰文談《問蒼茫》的藝術邏輯和價值追求。

《問蒼茫》的藝術邏輯和價值追求

陳 晉

《問蒼茫》這部劇從創作一開始,就是從問題入手的,創作有動機,才可能有創作激情和沖動。當初比較明確的考慮和想法是,《問蒼茫》這部劇應該回答的問題是:1921年到1927年,中國共產黨經歷了一個什么樣的幼年時期?毛澤東在這個期間是怎樣脫穎而出的?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在這六年的時間里,主要干了什么事情,怎樣逐步成熟的?毛澤東在1927年以后,為什么能夠成為中國革命道路的先行者、探索者和引領者?今天的人們,應該從毛澤東在初期革命實踐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成長軌跡中,感悟到什么?這些是黨史課題,把這些問題以電視劇的方式再現出來,就是很有挑戰性的藝術課題。

我們創作團隊在創作過程中形成的共識,主要有這樣幾個。

尊重歷史邏輯,才能找到故事邏輯和藝術邏輯

歷史本身就是一部大戲。“雖有智慧,不如乘勢。”習近平總書記說,了解歷史才能看得遠,理解歷史才能走得遠,要樹立大歷史觀,從歷史長河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律,尋找敘述邏輯。創作一開始,我們就牢記大歷史觀,最大限度地還原歷史、接近歷史,挖掘歷史的本質。1921年至1927年這一段的歷史,在以往的影像,尤其是以毛澤東為主題的電視劇上表現得并不充分,但這六年對于我們黨、對于中國和中華民族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一段歷史,各方政治力量都在角逐,諸如黨領導的工農運動,國民黨內的左右兩派勢力,還有共產國際的政治安排和政策指導,中國共產黨領導層內部的意見分歧,北方軍閥的統治,江浙財團的選擇,帝國列強的干預等等。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到底會走向何方。今天的觀眾或許熟悉的是歷史課上幾句簡單的結論,但背后的風起云涌、波瀾壯闊是他們所不了解、不清楚的。這也就是我們說的“蒼茫”。所以,這部劇便是要在大家熟悉而又陌生中,帶領大家完成歷史的拼圖。歷史的拼圖,就是藝術的劇情,就是劇情的張力,就是擁有藝術張力的審美效應。

在具體情節處理上,從編劇到導演,也是自覺地樹立起尊重歷史邏輯的意識。從情節處理到臺詞對話,創作團隊都要問問:這樣講述,合不合理,合不合情,合不合常人的思維,合不合歷史和生活的邏輯。包括,毛澤東為什么能夠寫出《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劇中都是做了實事求是的鋪墊的。還有一些細節,比如毛澤東1926年年底到北伐前線南昌,見到郭沫若、林伯渠,有位政治部的科員向毛澤東要名片,并請他簽名。這都是有依據的。這個科員叫徐雉,后來成為作家,他寫過一篇小說叫《嫌疑》,就講了這件事情。這是文學史上第一篇塑造毛澤東形象的小說。

鮮明回答好何謂“問蒼茫”

“問蒼茫”是從毛澤東1925年寫的《沁園春·長沙》當中的一句詩句中提煉出來的,原句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我們覺得這一句特別契合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這段歷史的特點。在這6年多的時間里,中國共產黨屬于“幼年時期”,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還不成熟,對許多事情都在探索。探索,就要“問”

“問蒼茫”中“問”的是什么?中國共產黨剛剛成立的時候,肯定是有很多問題需要去找答案的,劇中設計了一場“天問”的戲,通過毛澤東和李達的對話提出了三問。第一問:中國共產黨成立了,中國革命如何展開?第二問:中國革命的道路在哪兒?第三問: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命運由誰來掌握?這三問就是《問蒼茫》的主題。在最后一集,毛澤東與陳獨秀的那場江邊對話,也是有意設計的,意在深化“問”的主題。所問,往前延伸到近十年前毛澤東與陳獨秀在北大見面,關于“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無志,終身未得真理,即終身無志”的對話;往后延伸到大革命失敗后往何處去,怎樣前行,毛澤東往前走了,陳獨秀停在了原地。

歸根結底,“問蒼茫”中“問”的是中國革命道路,探索的是中國革命道路。

那么“蒼茫”又是什么?多重政治力量都試圖支配革命走勢的復雜局面,對新生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應付起來是很吃力的。大地由此是蒼茫的,形勢是蒼茫的。因此,這部劇,實際上通過毛澤東的成長史,來展現建黨早期的創業史、第一次國共合作史、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尋路史。

蒼茫也不是一鍋粥。關鍵是對幾個主要代表人物的形象把握要準確。比如,陳獨秀、蔣介石、汪精衛的形象塑造,就要把握好分寸。此外,一批勇敢向前探索的人物,除主角毛澤東外,還有周恩來、陳延年、瞿秋白、蔡和森,年輕一點的如蔣先云、夏明瀚,他們是沖破蒼茫大地的未來力量。

當然,那時的中國共產黨,很難駕馭這種蒼茫局面,還不知道答案,只能在實踐中邊問、邊學、邊干。所以在劇末有一段字幕,大致表達的是毛澤東離開板倉的家去領導秋收起義,“蒼茫大地之上,道路逐漸清晰”。全劇結尾,實際上是毛澤東的三場告別戲。和陳獨秀的告別,是和過去告別。和瞿秋白的告別,是在如何走新路的歷史關頭作出新的選擇,毛澤東不再只當教員和思考者,而要到已經看到的路上,去闖出新天地。和家人的告別,一起放孔明燈,是親情的展現,更是理想的堅守和對未來的期待。

突出創業、成長元素對當代青年的啟發

一是創業,就是要找真同志一起來干革命。“真同志”的概念是我們有意識融入在劇本里的,從第1集到第31集徐特立在大革命失敗后毅然入黨,許多人物的臺詞中,都出現了“真同志”。

二是“成長”,讓觀眾看清楚毛澤東風生水起領導工人運動、農民運動,在國共合作的政治舞臺上,他的政治才干是如何得到錘煉和提升,他的政治思考是如何越來越切近中國國情。在這部劇中,我們是把毛澤東當作中國共產黨早期骨干形象來塑造的。他不是一出場就是指點江山的偉人,而是經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他從一個普通黨員成為一代偉人,他的成長過程實際上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成長過程;他在成長過程中體現出高度的道路自覺性。

創業、成長、找路,是這部劇要表達的基本內容,對今天的年輕人都是很有啟發的。怎樣創業?每個人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每個團隊也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怎樣成長?創業的過程中就必須要成長,必須要隨著時代課題的變化和需要,走在前面去思考。“問蒼茫”,關鍵是“問”向何處?青年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創業初期的經驗是,問大地、問實踐、問人民,要去學習、去把握、去實干,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問蒼茫》這部劇中,我們還意圖表達這樣一個成長規律:向上生長,向下扎根。向上,就要有信仰,有信心,有視野,有胸懷。向下扎根,就要親自去試,去實踐,干實事,從小事入手,干出大事情。青年毛澤東就是向上生長、向下扎根的成長典范。我想,這對于今天的青年是有啟發的。

來源:“指點”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