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的難處” 成就“大的樣子”
——深刻理解“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政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當今世界上的政黨數以千計,它們或因歷史淵源、階級基礎、地位作用等而不同,或因政治立場、意識形態、價值追求等而相異。在數目繁多、各式各樣的政黨中,中國共產黨以世界最大政黨的崇高形象屹立于世界政黨之林。
大黨,不僅在于成員數量、組織規模、體系結構等“外在之大”,也在于精神境界、政治品格、智慧格局等“內蘊之大”。從外在觀,中國共產黨黨員人數之眾、組織規模之大、領導人口之多在世界政黨中獨一無二、前所未有。就內蘊看,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一個有著追求共產主義大理想、胸懷民族復興大志向、推進理論創新大境界、堅守人民立場大情懷、勇于自我革命大氣魄、堅持胸懷天下大格局、建設美好世界大擔當的政黨。
“大的樣子”伴生出“大的難處”。在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我們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要始終贏得人民擁護、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必須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用“六個如何始終”對大黨獨有難題作出深刻闡釋。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以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為主攻方向”列入在深入推進黨的自我革命實踐中需要把握好的九個問題之中。這些重要論述,系統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重大時代課題,彰顯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高度歷史自覺、深沉憂患意識和強烈使命擔當。
把握“黨性”與“人民性”的關系,確保黨始終除了人民利益沒有自己任何特殊利益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初心使命是一個政黨眼界與格局的集中刻畫,也是歷史和人民對這個政黨的終極追問。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首要之義,就是科學理解黨性與人民性的關系。
黨性體現一個政黨的階級屬性。恩格斯在《傅立葉論商業的片段》中批判德國思想家以“抽象的人性”和“普遍的愛”來表述“絕對的社會主義”,首創性提出了“黨性”一詞,指明要有鮮明的政治立場,絕不能因外部環境而輕易動搖。列寧在批判合法馬克思主義者彼得·司徒盧威時提出,“唯物主義本身包含有所謂黨性,要求在對事變作任何評價時都必須直率而公開地站到一定社會集團的立場上”,以此強調黨性是自己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鮮明特質。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無產階級政黨的黨性與人民性從來是統一的。近代中國曾在反擊外來侵略上屢戰屢敗,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只知有個人而不知有國家”,如同“一盤散沙”。國人為破解這一難題進行了種種嘗試,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只有中國共產黨探索出科學路徑:把人民的政治性與政黨的階級性關聯起來、把人民的根本利益與黨的根本宗旨關聯起來、把革命的愿景與黨的綱領關聯起來,建立命運共同體。
一個政黨如何對待人民,人民就會怎樣對待這個政黨。只有將人民作為最堅實依托和最強大底氣、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自身奮斗目標的政黨,才能于無私無畏中匯聚團結偉力,在擔當作為中勝出歷史博弈——“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依靠的是人民戰爭;“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建設的是人民共和國;“喜看今日路,勝讀百年書”,澎湃的是人民首創精神;“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守住的是人民的心……每一項決策部署、每一次具體行動,無不彰顯著黨與人民的“雙向奔赴”。
但在社會結構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調整背景下,一些人在黨性和人民性的關系問題上出現了某些錯誤認識:有的人依據我國人口結構中群眾人數遠超黨員人數,得出“人民性高于黨性”的結論;有的人依據我們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得出“黨性高于人民性”的結論;有的人依據少數黨員腐化變質,得出“黨性與人民性相對立”的結論;更有甚者,拋出“你是替黨說話還是替人民說話”的論調。它們的荒謬之處在于,割裂了政黨與人民的內在關系,更模糊了無產階級政黨與資產階級政黨的云泥之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不僅是依據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得出的科學結論,更是在新時代破解“如何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個難題的行動邏輯。新征程上,我們應堅持黨性與人民性的統一性、為崇高理想奮斗和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統一性、完成黨的各項工作和實現人民利益的統一性,不斷把為民造福事業推向前進。
把握“思想建黨”與“制度治黨”的關系,確保全黨上下團結統一、行動一致
“保證黨的團結統一是黨的生命,也是我們黨能成為百年大黨、創造世紀偉業的關鍵所在。”對于擁有9800多萬名黨員的大黨來說,“如何始終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是一個具有極高難度系數的重大課題。其中,尤須處理好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關系。
思想建黨是黨建之魂,解決的是黨員干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個“總開關”的問題。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明確提出思想建黨。延安整風運動開黨內集中教育之先河。新中國成立后,黨逐漸探索出一條黨內集中性教育和經常性教育相結合的思想建黨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等先后開展。實踐表明,只有全黨始終保持統一的思想、堅定的意志、強大的戰斗力,“鐵打的營盤”才能始終管好“流水的兵”。
制度治黨是黨建之本,為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提供機制保障。從第一個綱領到第一部黨章,從民主集中制到請示報告制度……制度體系越建越全,制度籠子越織越密。新時代以來,我們開展了多次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集中清理工作,印發了第一部黨內法規解釋工作規定,編制了第一個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形成了以“1+4”為基本框架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黨內法規出臺數量之多、執行之嚴前所未有,制度治黨進入新階段、達到新境界。黨之所以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有力,同制度治黨取得的顯著成績和發揮的重大作用密不可分。
思想建黨是制度治黨的靈魂和基礎,制度治黨是思想建黨的條件和保障。破解“如何始終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的難題,必須系好思想的“安全帶”,念好制度的“緊箍咒”,同向發力、同時發力:既要及時把思想建黨的成功經驗固化為制度并形成長效機制,推動思想建黨常態化,使加強思想建黨的過程成為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同時充分發揮思想教育的作用,廓清思想迷霧,補足精神之鈣,保證制度治黨的有效性,實現制度治黨長效化,使加強制度治黨的過程成為強化思想建黨的過程。
把握“革命黨”與“執政黨”的關系,確保黨始終成為保持革命熱情、拼命精神的馬克思主義政黨
“革命黨是群眾的向導,在革命中未有革命黨領錯了路而革命不失敗的。”我們黨是以革命黨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的,自誕生之日起就矢志不渝為實現革命目的、完成革命任務而探索、奮斗。
執政黨是執掌國家政權的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執政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作出的歷史性選擇。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就面臨著在長期執政條件下“如何始終具備強大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考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是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但同時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要保持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事實上,我們黨從來沒有將革命觀局限于政權爭奪的狹小視野,而是將之放在社會進步、民族復興的宏大格局之中。正如《中國共產黨章程》所指出的:“黨的最高理想和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理想一日未實現,革命事業就一日不停息。
忘記革命,不講斗爭,共產黨就會變質,社會主義就會變色。這是有歷史教訓的。概覽蘇共興衰史,蘇聯共產黨擁有20萬黨員時奪取了政權,擁有200萬黨員時戰勝了德國法西斯的入侵,而擁有近2000萬黨員時卻失去了政權。為什么?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丟失了革命精神和斗志。
縱觀我們黨的發展歷程,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黨有不同的工作側重點和主攻方向,但革命與執政始終貫穿黨的事業全過程。毛澤東同志在率領中共中央機關離開西柏坡前往北平時即指出,我們共產黨人進北平,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直到實現共產主義。新中國成立后,黨領導人民開展整黨運動,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是革命;領導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第二次革命;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民統籌推進“四個偉大”,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是一場更廣泛、更深刻的偉大社會革命。無論何時何處,我們都不能忘記自己“革命者”的第一身份,把革命與執政有機統一起來,在持續革命中擔負起執政使命,在長期執政中永葆革命精神,在偉大自我革命與偉大社會革命的協同交互中“將革命進行到底”。
把握“歷史成就”與“風險挑戰”的關系,確保黨始終保持創業初期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
20世紀末,有著86年歷史和74年執政經驗的蘇聯共產黨,不但失去了執政地位,而且解散亡黨;21世紀初,數十個活躍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的大黨老黨先后失去政權,引發國內動蕩……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世界政黨進退升沉史警示我們,“如何始終保持干事創業精神狀態”,在功成名就時能夠戒驕戒躁、居安思危,對于一個大黨而言至關重要。
當今世界變亂交織,一些西方國家在冷戰思維下,把現代化視為自身特權,不愿看到別國發展;一些國家為維護其霸權地位,扯“貿易自由”為幌,行貿易保護之實。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和“卡脖子”難題隨時可能出現,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在14億多人口規模的社會主義大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任務之重前所未有,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難度之大前所未有。
于安思危,于治憂亂。一百多年來,我們黨所經歷的困難與風險世所罕見。其中有危難之際的絕處逢生,有挫折之后的毅然奮起,有失誤之后的撥亂反正,有磨難面前的百折不撓。正是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心存憂患、肩扛重擔,才團結帶領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同志講“準備吃虧”時一口氣列了17條困難,強調在看到光明的同時,更要準備迎接困難,“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保持底線思維、憂患意識和斗爭精神,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持之以恒強化正風肅紀,開展史無前例的反腐敗斗爭,糾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頑瘴痼疾,打開了事業發展新天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的歷史上走過的彎路、經歷的曲折不能健忘失憶,對中外政治史上那些安于現狀、死于安樂的深刻教訓不能健忘失憶。我們黨是生于憂患、成長于憂患、壯大于憂患的政黨。面向未來,在已有成就基礎上再創輝煌,必須做到居安思危,在充滿各種新的風險挑戰環境下始終保持冷靜頭腦,隨時準備應對更加復雜困難的局面。
把握“人民監督”與“自我革命”的關系,確保黨始終能夠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
“如何始終能夠及時發現和解決自身存在的問題”,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70多年前,在“窯洞對”中,毛澤東同志給出了第一個答案,就是讓人民監督政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的偉大實踐中,給出了第二個答案,就是自我革命。“兩個答案”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強烈的使命擔當和歷史主動精神。
人民監督是外部監督。沒有監督的權力最容易腐敗,沒有監督的政權最容易變質,沒有監督的政黨最容易垮臺。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形式,人民監督既反映了主權在民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現代民主理念,也體現了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屬性,彰顯了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反觀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監督體系存在碎片化、分散化、矛盾化等結構性弊病,各種監督形式只不過是不同政治勢力間斗爭的工具,監督政治淪為“為了監督而監督、為了反對而反對”的分權對抗“游戲”。
自我革命是內部監督。任何一個政治團體,如果不能有效進行自我監督,陳腐污濁必然日積月累、積重難返。國民黨初創之時,孫中山曾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反省自身、告誡下屬;但到了蔣介石執政后期,宋慶齡在為鄧演達被害公開發表的通電中坦言:“中國國民黨早已喪失其革命集團之地位,至今已成為不可掩蔽之事實。亡國民黨者,非其黨外之敵人,而為其黨內之領袖。”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則是一部激濁揚清的自我革命史,這在三個歷史決議中得到鮮明體現。1945年《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125次提及“錯誤”一詞;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是我們黨必須采取的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立場;2021年《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宣示:“黨的偉大不在于不犯錯誤,而在于從不諱疾忌醫,積極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敢于直面問題,勇于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們黨永葆青春的重要原因。
深刻總結百年老黨大黨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最根本的一條就是要堅持人民監督和自我革命的有機統一,在“絕大多數”和“關鍵少數”的有效互動中最大限度發揚歷史主動精神。
“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是無所不在的監督力量。”人民監督促進自我革命,是自我革命的重要前提條件。在我國,人民是最重要的監督主體,是最有效、最根本的社會監督,呈現出主體廣泛性、內容全面性、方式多樣性等特征。加強人民監督可以使我們黨更加及時、更加全面地認識到自身問題所在,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提高自我革命的針對性。
“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各種監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自我革命增強人民監督的效能,保障其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合理有效的制度設計。如果黨內監督失效,其他監督必然失靈。自我革命針對的就是一切可能動搖黨的執政根基、影響黨和人民事業發展的問題,只有勇于自我革命才能真正做到自覺接受人民監督。
把握“組織肌體”與“黨員細胞”的關系,確保黨內始終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
抗戰勝利后,“天上飛來‘三洋開泰’”“地下鉆出‘五子登科’”,是對國民黨內政治生態的形象描繪;以“沒有貪官污吏”“沒有萎靡不振之風”“沒有結黨營私之徒”等為主要內容的“十個沒有”,則是共產黨內政治生態的集中體現。這一鮮明對比,預示了兩黨之后截然不同的發展走向——政治生態反映一個政黨的政治生活狀況與政治發展環境,其好壞直接關系政黨生命力和戰斗力的強弱。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政治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稍不注意,就很容易受到污染。對一個政黨而言,解決好“如何始終保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問題,使全黨上下朝氣蓬勃、積極進取,對于鞏固長期執政地位具有戰略意義。
我們黨歷來注重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了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嚴明黨的紀律等為主要內容的黨內政治生活基本規范。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樹立正確選人用人導向、貫徹落實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加強黨內政治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層面進行了系統闡述,既有治本之策,也有治標之法,既突出重點,又統籌推進。
“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對于一個政黨而言,組織與個人之間,其實就是“我們”與“我”的關系——“我們”離不開作為個體的“我”,而千百萬個“我”同時要奔赴作為共同體的“我們”。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每一名黨員、每一個黨組織都應積極參與,擔責于身,黨員領導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率先垂范具有重要意義。
為此,要以慎獨之法自律,嚴格黨紀國法,修好共產黨人的“心學”,主動把自己擺進去,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別人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以擔當之舉律他,在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形成健康工作關系、同志關系、官商關系等方面做好表率,帶頭弘揚忠誠老實、光明坦蕩、公道正派、實事求是、艱苦奮斗、清正廉潔等價值觀,旗幟鮮明抵制和反對關系學、厚黑學、官場術、“潛規則”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以感激之心接受他律,自覺主動接受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習慣在監督下開展工作。只要廣大黨員在生產、生活、工作中嚴守黨員標準,履行黨員義務,做到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就能以人格力量助推形成人人抵制歪風邪氣、人人參與政治生態建設的積極、健康的黨內文化。
把握“民族復興”與“胸懷天下”的關系,確保黨始終站在歷史正確和人類文明進步一邊
一個志在千秋偉業的政黨,必然是一個有著寬廣胸懷和博大情懷的黨,是一個情系人民、兼濟天下的黨。
相較于美國兩黨政治打著“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到處推行肆意妄為的政治霸權、窮兵黷武的軍事霸權、巧取豪奪的經濟霸權、壟斷打壓的科技霸權和蠱惑人心的文化霸權,我們黨深知,“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把胸懷天下作為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把民族復興作為胸懷天下的實踐場域,是我們黨立足全球視野、厚植天下情懷、擔當大國責任的生動體現。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戰場浴血抗爭,為恢復國際秩序作出巨大犧牲和貢獻;新中國成立后,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與劃分三個世界的戰略,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改革開放后,不斷為世界其他國家創造新的發展機遇,促進世界和平力量進一步壯大;進入新時代,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并推動落實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在一百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黨始終以世界眼光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從人類發展大潮流、世界變化大格局、中國發展大歷史正確認識和處理同外部世界的關系,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思考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深刻命題。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中,堅定不移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既是我們黨堅持性質宗旨、堅守理想信念的使命擔當,也是我們黨面向世界、開創未來作出的莊嚴承諾。歷史必將繼續證明,一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人類進步事業而不懈奮斗的中國共產黨,一定會創造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跡。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我們是一個大黨,領導的是一個大國,進行的是偉大的事業,對獨有難題的凝練和把握來源于“大的難處”,對獨有難題的正視和破解也成就著“大的樣子”。從正視“大的難處”到做到“大的樣子”,我們正在完成從“難度系數”向“優勢系數”的創造性轉變。只要我們時刻保持解決大黨獨有難題的清醒和堅定,就一定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書寫百年大黨新的壯麗華章,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作者:明理)
來源:《光明日報》( 2024年01月12日 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