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事關黨的前途命運,事關國家長治久安,事關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圍繞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強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條件”。堅定文化自信,著眼文化主體性、原創性,強調要不斷增強文化發展內驅動力,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秉持開放包容,著眼文化開放性、吸納性,強調要不斷提升對外學習吸納能力,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中吸收有益成果;堅持守正創新,著眼文化連續性、創新性,強調要在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中,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三者既各有側重又相互貫通,共同構成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基本原則。
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華文明歷經數千年而綿延不絕,迭遭憂患而經久不衰,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奇跡,也是我們這個民族堅定文化自信的底氣。近代以后,遭遇深重危機的中華文明在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刻的化學反應”中再度青春化,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并為解決現代世界的文明問題提供了強大思想力量。面向未來,我們應當在深刻認識自身歷史傳統、著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不斷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就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毛澤東同志指出:“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實現精神上主動的關鍵原因,就是我們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成功開創了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道路。鄧小平同志強調:“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人民在接續奮斗中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彰顯了精神文化的自信、自立、自強。新時代新征程,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以此為根本基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文化自信必須建立在理論的原創性、文化的主體性基礎之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堅定文化自信,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擺脫對西方學術、西方理論的“學徒狀態”,堅守好我們的文化主體性。這一主體性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中國大地上建立起來的;是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基礎上,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建立起來的。有了文化主體性,就有了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
近代以來,西方資產階級在全球擴張,其開辟和維護的世界秩序的基本特征就是“東方從屬于西方”。在這樣的一個“支配—從屬”體系中,中華民族是沒有自信的。當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今天的中國完全可以平視這個世界了。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使之成為整個民族的“精神肖像”。
秉持開放包容
中華文明的博大氣象,得益于中華文化自古以來開放的姿態、包容的胸懷。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源遠流長、融會貫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文化品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從來不用單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匯聚成共同文化,化解沖突,凝聚共識。內部差異極大的廣土巨族之所以能整合成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就在于中華文化認同超越了地域鄉土、血緣世系、宗教信仰等,從而具有極強的包容性。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認同和維護,就越會綿延不斷。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秉持開放包容,更加積極主動學習借鑒人類創造的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黑格爾曾說,希臘文明之所以能開創出其獨立和繁榮時期,就在于它既有自己的原有文化,又有來自東方世界的外來文化,進行了兩重文化結合的鍛煉。“文化結合的鍛煉”就是一種文明交流互鑒,其核心表現就是對外來優秀文化的學習吸納。文明需要新陳代謝、除舊布新,自我封閉、靜止僵化必將滑向衰落。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自己的東西,形成自己民族的特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今天,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秉持開放包容的態度,在取長補短、擇善而從、兼收并蓄中豐富和發展中華文化。當然,對外學習、汲取養分,絕不是全盤接受、照抄照搬。早在1944年,毛澤東同志就講:“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無論是歷史上的佛教傳入中國,還是近代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它們之所以能夠在中國產生極大影響,甚至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與它們成功的本土化、中國化是分不開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無論是對內提升先進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還是對外增強中華文明的傳播力影響力,都離不開融通中外、貫通古今。經過長期努力,我們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也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文化成果。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路線圖和方法論:在破解“古今中西之爭”,熔鑄古今、匯通中西的思想進程中,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外來文化本土化,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堅持守正創新
堅持守正創新,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內涵,也是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基本原則。對文化建設來說,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創新才能把握時代、引領時代。
“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守正,守的是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沒有馬克思主義的指導,文化建設就會失去靈魂、迷失方向。守正,守的是“兩個結合”的根本要求。“兩個結合”既指明了推進黨的理論創新的根本途徑,也明確了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根本方向。必須繼續推進“兩個結合”,特別是要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基礎上,推動新時代文化建設,造就一個有機統一的新的文化生命體,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守正,守的是中國共產黨的文化領導權和中華民族的文化主體性。喪失文化領導權,丟失文化主體性,不會有文化的繁榮興盛,也不會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創新,創的是新思路、新話語、新機制、新形式,即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新時代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在傳統與現代良性互動中,實現文化的創新創造。過去,有些人對傳統以及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存在誤解,突出表現是傳統—現代兩分法的思維方式。傳統常被視為現代的對立面,是現代化之外的“剩余”,凡是不屬于現代的東西都被貼上傳統的標簽:將傳統理解為落后的、愚昧的、僵化的,將現代理解為進步的、文明的、發展的。事實上,傳統與現代并非簡單的對立或斷裂關系,在諸多方面,它們相互兼容、相互作用。一定條件下,傳統與現代“相互賦予”: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深厚底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而不是消滅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從中華大地長出來的現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國家的現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結果,而不是文明斷裂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的舊邦新命,必將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是要在傳統與現代相互交融、相互改變、相互塑造中實現文化大突破、文明大更新。
守正與創新相輔相成,體現了變與不變、繼承與發展、原則性與創造性的辯證統一。新時代文化建設要守正,絕不是故步自封,需要不斷發展、與時俱進;要創新,絕不能割斷馬克思主義的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須堅持守正和創新相統一,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作者:唐愛軍,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