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影像連接現實與歷史(來自現場的聲音)
《延安與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拍攝的第一部紀錄電影。1940年,袁牧之和冼星海攜帶拍攝完成的膠片赴蘇聯進行后期制作,遭逢戰亂,膠片在戰火中失去了蹤跡,冼星海病逝莫斯科,袁牧之直到5年多后才得以回國。這部影片的攝影師吳印咸則一直在延安,帶領延安電影團完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七次代表大會》及《南泥灣》兩部影片。
紀錄電影《穿越烽火》講的就是《延安與八路軍》這部作品的故事。
“你們還會去找嗎?”這是我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而觀眾往往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人說:“你們一定要找回來呀!太珍貴了!可以彌補咱們電影史乃至黨史的空白!”也有人說:“最寶貴的精神已經通過《穿越烽火》這部電影找到了,讓更多人知道這個故事比找到那些膠片更重要!
紀錄影像被視為一個時代最真實最生動的表達。《穿越烽火》中,近1/3的篇幅都由過去的電影資料組成,這得益于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收藏了延安電影團拍攝的全部影像資料。這些資料都是鮮活的時代影像,連接著現實與歷史。那些影像背后的故事,值得我們去挖掘和解讀,這也是《穿越烽火》所秉承的理念、努力的方向。
白求恩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但很少有人知道,“白求恩大夫”這張照片就是在當年拍攝《延安與八路軍》時拍攝的。在什么情況下延安電影團去拍攝白求恩?戰地炮火轟鳴,那張著名的照片是如何完成的?這一經歷對于拍攝者吳印咸的人生產生了哪些影響?在拍攝《穿越烽火》時,我們更聚焦鏡頭背后的這些故事。為更生動地展示這些故事,《穿越烽火》根據“白求恩大夫”照片進行了歷史情境的復原,并且將復原鏡頭與當時的影像做了交叉剪輯,音效制作也突出了當時的戰地氛圍,使今天的觀眾不僅看到復原照片的歷史情境,也看到鏡頭背后的吳印咸。
吳印咸的扮演者褚栓忠奉獻了精彩演技,巧合的是,褚栓忠本人就是一位攝影發燒友。如何出演紀錄電影中的人物?如何讓這種表演和紀錄電影所追求的真實性毫不違和?這是本片演員面臨的挑戰。幾位實力派演員很好地處理了表演與真實之間的關系,讓影片所講述的那個時代和人物與觀眾達到最大程度的共情。
延安電影團成立于1938年的初秋,在1938年10月1日,袁牧之和吳印咸帶領延安電影團在黃帝陵拍下了電影《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2020年10月1日,紀錄電影《穿越烽火》同樣用16毫米攝影機拍下了本片的第一組外景鏡頭,同時也開始了對《延安與八路軍》這部影片的尋找,輾轉了國內十幾個城市。歷史與現實在影片內外奇妙交疊,為這部紀錄電影增添了別樣的魅力。
(作者為紀錄電影《穿越烽火》總導演)
《 人民日報 》( 2023年08月31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