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煙雨樓:此間曾著星星火
南湖煙雨樓
在浙江嘉興南湖湖心島上,坐落著一座高約20米的兩層樓臺,重檐畫棟,朱柱明窗,樓前檐懸董必武所書“煙雨樓”匾額。這座始建于五代后晉時期的樓臺因唐朝詩人杜牧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而得名,現已成為島上整個園林的泛稱。
歷經千年的煙雨樓,也是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大事變的見證者。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正式開幕。7月30日晚,代表們正在開會時,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闖入會場,環視一周后又匆忙離去。具有長期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立即斷定此人是敵探,建議馬上中止會議。于是,大部分與會代表迅速轉移,只剩下李漢俊等二人“斷后”。十幾分鐘后,法租界巡捕便包圍并搜查了會場,結果一無所獲。但由于代表們的活動已經受到監視,會議無法繼續在上海舉行。這時,李達夫人王會悟提議,會議可以轉移到她的家鄉浙江嘉興召開,在南湖租一只畫舫,于湖中開會,那里游人較少,也便于隱蔽。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這一提議得到代表們的一致同意。
就這樣,“臺筑鴛湖之畔,以館賓客”的煙雨樓,很快迎來了一批立志于改變中國命運的賓客。后來,一大代表包惠僧回憶起這段往事,說道:“大約九時左右,我們都到了南湖。此處風景甚好,游人不多。南湖中心有一個小島,島上廟宇巍峨,佛堂清凈,和上海比較,感到別有天地。”王會悟也在《“一大”在南湖開會的情況》中詳細寫道:“到嘉興時已八點多鐘,先到城市張家弄鴛湖旅館落腳,開了兩個房間休息,洗臉吃早飯,叫旅館賬房給雇船。”“雇了一只中號船,船費四元五角,中午飯一桌酒菜三元,連小費共花八支洋……九點多鐘離開旅館去南湖。到南湖,部分代表如毛主席、董必武、何叔衡、陳潭秋等同志由我陪同先到煙雨樓玩了一回,也沒有坐下吃茶,主要目的是為了觀察下船停靠哪里比較合適。”
正是在煙雨樓東南岸水面的一艘游船上,一大代表們重啟被打斷的會議。他們首先討論并通過了黨的綱領和決議,其中,《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規定,“本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同時明確“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消滅資本家私有制”“聯合第三國際”。會議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規定,“在政治斗爭中,在反對軍閥主義和官僚制度的斗爭中,在爭取言論、出版、集會自由的斗爭中,我們應始終站在完全獨立的立場上,只維護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其他黨派建立任何關系”。此后,會議著重討論了黨今后工作的部署問題,比較具體地研究以工人運動為中心的各項實際工作。
漸漸地,天色暗了下來,大會隨之進入最后一項議程——選舉黨的中央領導機構。考慮到當時全國黨員不過50多人,各地的黨組織也不健全,所以會議決定不成立黨的中央委員會,先組成中央局,負責領導黨的工作。選舉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最終陳獨秀當選中央局書記,張國燾當選中央局組織主任,李達當選中央局宣傳主任。下午6時,夜游消夏的游船逐漸增多,南湖水面上也熱鬧起來。在這黃昏的槳聲燈影里,會議勝利閉幕,并舉行了一個簡短的閉幕儀式。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代表們輕聲呼喊:“共產黨萬歲!第三國際萬歲!共產主義、人類的解放者萬歲!”中國共產黨就此宣告成立。
煙雨樓和中國革命的淵源在風云際會的1921年定格,也深深烙印在一大代表們的心中。1959年10月1日,南湖革命紀念館在煙雨樓正式建成并對外開放,陳列展出一大紀念船和一大史料。此后,眾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憶往昔崢嶸歲月稠”。1964年4月,清明時節,細雨綿綿,78歲的董必武再次回到南湖,登上煙雨樓,并揮筆寫下《清明節游嘉興南湖訪煙雨樓》一詩:
革命聲傳畫舫中,誕生共黨導工農。
重來正值清明節,煙雨迷蒙訪舊蹤。
短短28個字,生動寫出了中國共產黨成立時的情景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初心。這個在煙雨樓前誕生的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一經成立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為之不懈奮斗。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一百年后,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
《莊子》有言:“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毛澤東、董必武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回憶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的歷程時,也都曾引用過此言。從一葉紅船到巍巍巨輪,南湖湖心島上的煙雨樓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進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也見證了中國共產黨逐漸發展成為擁有9800多萬黨員的世界上最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百余年砥礪前行,百余年奉獻犧牲,百余年滄桑巨變,正如煙雨樓正廳懸掛的楹聯所言:
煙雨樓臺革命萌生,此間曾著星星火;
風云世界逢春蟄起,到處皆聞殷殷雷。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
來源:《黨建》202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