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五個重大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這五個重大關系。這一重要論述,既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鮮活運用,又是對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闡釋和發展;既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的經驗總結,也為新征程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學指引。
1.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
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深刻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統一關系。新時代中國發展實踐已經證明且正在繼續證明,高水平保護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依靠高水平保護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反映高水平保護的成效,高水平保護體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在本質上、目標上具有統一性和一致性,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但是,推動高質量發展還面臨很多兩難甚至多難問題,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需要我們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一方面,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定生態環境保護的戰略定力;加強生態環境源頭預防,通過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環境影響評價等手段,嚴格生態環境準入管理,為高質量發展把好關、守好底線;深入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重大工程,大力推動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環保產業。另一方面,著力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有效降低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后勁。要加快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和綠色轉型升級,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由倒逼高質量發展向倒逼高質量發展與激勵高質量發展并重轉變;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支持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成果轉化;通過增加財政投入、開發綠色金融、生態補償機制等政策工具,推動生態環保工程建設和環保產業發展,助力高水平保護,引導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養成綠色生活方式,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協同推進。
2.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
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把握生態環境問題的復雜性艱巨性和長期性系統性的辯證統一關系。重點攻堅運用了矛盾分析方法,為協同治理奠定了基礎,有利于帶動全局工作提升。生態環境的不可分割性和關聯要素的多元性決定了生態環境治理必須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協同治理,協同治理有利于更扎實有效地開展重點攻堅。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問題導向和系統觀念,從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入手,注重點面結合、標本兼治,實現由重點整治到系統治理的重大轉變。但是,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重點區域、重點行業污染問題仍然突出。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面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新形勢新任務,需要統籌考慮環境要素的復雜性、生態系統的完整性、自然地理單元的連續性、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既要堅持系統觀念,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統籌兼顧,推動局部和全局相協調、治標和治本相貫通、當前和長遠相結合。一方面,對突出環境問題采取有力措施。要集中攻克老百姓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讓老百姓實實在在感受到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展廣度,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另一方面,強化目標協同、多污染物控制協同、部門協同、區域協同、政策協同,不斷增強各項工作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牢固樹立生態治理的大局觀、全局觀,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健全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建一體謀劃、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考核的制度機制,增強協同治理意識,提升協同治理能力,開創環境治理新局面。
3.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
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把握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關系。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中,既要遵循自然界演化的內在規律,給予其充足的自我恢復、休養生息的時間空間,還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已經受損或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單獨依靠自然恢復無法逆轉或逆轉周期長的,必須借助適度的人工修復措施,為自然恢復創造條件和環境,加速恢復進程、提升恢復效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藍天白云重新展現,綠色版圖不斷擴展。但是,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生態環境穩中向好的基礎還不穩固,從量變到質變的拐點還沒有到來,生態環境質量同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還有較大差距,需要我們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一方面,構建從山頂到海洋的保護治理大格局。要加快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著眼于提升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體系質量,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為重點,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推動形成我國生態保護和修復新格局;按照植被地帶性分布規律,遵循以水定綠、量水而行原則,宜保則保、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濕則濕、宜荒則荒。另一方面,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因地因時制宜、分區分類施策,努力找到生態保護修復的最佳解決方案。要按照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和管制要求,針對生態問題及風險,充分考慮區域自然稟賦,因地制宜開展保護修復,提高修復措施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落實國土空間用途管制要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按照規劃確定的用途分區分類開展生態保護修復;以本地適宜的生態系統為優先參照標準,參照生態系統的屬性特征以及未來環境變化因素等,制定適宜本區域自然環境的保護修復目標,優先選擇適宜本地的修復措施和技術。
4.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
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中把握內因和外因的辯證統一關系。內因是事物的內部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源泉,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之間的互相聯系和互相影響,是事物發展的必要條件,外因通過內因對事物發展起加速或延緩的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全體人民自覺行動、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生動力,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常態化外部約束,必須做到內與外的有機統一。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生態優先、層層壓實責任,生態環境立法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構建不斷完善,全黨全國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不斷增強,生態環境保護實現了由被動應對到主動作為的重大轉變。但是,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綠色生活方式尚未真正形成,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任重道遠,需要正確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一方面,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保持常態化外部壓力。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要統籌推進生態環境、資源能源等領域以及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相關法律修訂,實施最嚴格的地上地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生態環境治理制度,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加大對生態環境污染破壞行為的懲處力度,有效發揮司法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用法治力量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另一方面,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廣大黨員、干部要做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執行的表率,不斷增強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信息化、數字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提高生態環境保護外部約束的效力和效果;大力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培育生態文化,讓綠色低碳生活方式成風化俗,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增強生態環境保護的內生動力。
5.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
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要求我們在實現“雙碳”目標時把握共擔全球責任和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辯證統一關系。履行“雙碳”承諾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自主行動需要我們激發策略活力。保持戰略定力是激發策略活力的有力保證,激發策略活力是保持戰略定力的內在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貫徹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啟動全國碳市場交易,宣布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加快構建“雙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和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展現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但是,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將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強度降幅,用全球歷史上最短的時間實現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無疑是一場硬仗,必須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一方面,中國承諾的“雙碳”目標是確定不移的。實現“雙碳”目標,不是別人讓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必須要做。作為發展中大國,必須立足我國能源資源稟賦,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把實現“雙碳”目標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達到這一目標的路徑和方式、節奏和力度則應該而且必須由我們自己作主,決不受他人左右。要堅持先立后破、破立并舉原則,堅持穩中求進,有計劃分步驟實施“雙碳”承諾,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在降碳的同時確保能源安全、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堅持全國統籌、節約優先、雙輪驅動、內外暢通、防范風險五大原則,處理好發展和減排、整體和局部、長遠目標和短期目標、政府和市場四對關系;實事求是,不搞“一刀切”,要全國統籌、形成合力,充分考慮區域資源分布和產業分工的客觀現實,實施差異化、個性化策略;深化改革,不踩“急剎車”,堅持節約能源和降低排放的方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擴大綠色低碳能源供給,大力壓減高耗能高碳排放能源消費,以高質量的供需互動促進任務有效落實;有序推進,不要“亂換擋”,充分考慮客觀實際,通盤謀劃,先立后破,既要做好節能減排的“減法”,也要做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的“加法”,以產業鏈思維、生態圈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發展,努力走出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作者:王叢霞,系寧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共寧夏區委黨!矊幭男姓䦟W院〕副校〔院〕長、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2023年08月04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