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習近平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饒愛民/攝
這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主要任務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總結今年“三農”工作,研究部署明年工作,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進行戰略部署。
黨的二十大閉幕后,我第一次外出考察去了陜西延安、河南安陽看鄉村振興,一路思考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如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次會議我來講講,就是表明黨中央加強“三農”工作的鮮明態度,發出重農強農的強烈信號。下面,我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加強“三農”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切實抓好農業農村工作
黨的二十大在擘畫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宏偉藍圖時,對農業農村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概括地講:未來5年“三農”工作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到2035年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農業強國。這是黨中央著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的戰略部署。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沒有農業強國就沒有整個現代化強國;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全面的。我們必須深刻領會黨中央這一戰略部署,把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擺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位置。
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農業是基礎,基礎不牢大廈不穩。無論社會現代化程度有多高,14億多人口的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供給始終是頭等大事。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離不開農業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讓人民生活越過越好。現代化越往前走、物質生活越豐富,人民群眾越喜歡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農業除了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其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傳承的功能就越能發揮積極作用。農業是近兩億人就業的產業,農村是近5億農民常住的家園,只有把農業農村搞好了,廣大農民安居樂業,他們才有充足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離不開農業發展。只有農業強了,農產品供給有保障,物價穩定、人心安定,經濟大局才能穩住。拓展現代化發展空間,農業農村是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幾億農民整體邁入現代化,會釋放巨大的創造動能和消費潛能,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力。暢通工農城鄉循環,是暢通國內經濟大循環、增強我國經濟韌性和戰略縱深的重要方面。擴內需、穩增長、促發展,農業強國建設是重要的發力點和突破口。農業還是國家安全的基礎。農業保的是生命安全、生存安全,是極端重要的國家安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疫情反復延宕,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不斷升級,各種不確定難預料因素明顯增多。一旦農業出問題,飯碗被人拿住,看別人臉色吃飯,還談什么現代化建設?只有農業強起來,糧食安全有完全保障,我們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才有充足底氣和戰略主動。
現在,農業農村仍然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短板。進入新時代,黨中央堅持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的傳統,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工作的基礎上,通過開展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用有限資源穩定解決14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全體農民擺脫絕對貧困、同步進入全面小康,“三農”工作成就巨大、舉世公認。同時,受制于人均資源不足、底子薄、歷史欠賬較多等原因,“三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同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明顯滯后。主要表現在: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勞動生產率僅為非農產業的25.3%;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明顯不足,國內糧食等農產品價格普遍超過國際市場;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落后于城市;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1、消費支出比為1.9∶1。這是黨中央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建設農業強國,基本要求是實現農業現代化。我們要建設的農業強國、實現的農業現代化,既有國外一般現代化農業強國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所謂共同特征,就是要遵循農業現代化一般規律,建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競爭能力強的農業強國。所謂中國特色,就是立足我國國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資源稟賦、農耕文明的歷史底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時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簡單照搬國外現代化農業強國模式。
2022年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陜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陽市考察。這是26日下午,習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區高橋鎮南溝村蘋果園同老鄉們親切交流。 新華社記者 燕雁/攝
農業強國的中國特色,我看主要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飯碗。14億多人口的中國,任何時候都必須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飯碗,堅持產量產能一起抓、數量質量一起抓、生產生態一起抓,增強農業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穩定性。二是依托雙層經營體制發展農業。立足小農數量眾多的基本農情,以家庭經營為基礎,堅持統分結合,廣泛開展面向小農的社會化服務,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形成中國特色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三是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堅持綠色是農業的底色、生態是農業的底盤。必須摒棄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子,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生態農業、低碳鄉村成為現實,做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守住綠水青山。四是賡續農耕文明。我國擁有燦爛悠久的農耕文明,必須確保其根脈生生不息,做到鄉村社會形態完整有效,文化基因、美好品德傳承弘揚,農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輝映,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廣大農民自信自強、振奮昂揚,精神力量充盈。五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農村具備現代生活條件,農民全面發展、過上更加富裕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時,我們建設農業強國,也是在為全球可持續發展、消除貧困貢獻中國力量。
2022年7月12日至1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新疆考察。這是14日,習近平在吐魯番市高昌區亞爾鎮新城片區新城西門村考察時,同各族群眾在一起。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們黨做好“三農”工作的戰略部署,必須保持戰略定力、久久為功。當前,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科學謀劃和推進“三農”工作。一要加強頂層設計。制定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針對未來5年、2035年、本世紀中葉的目標,分別制定路線圖和施工圖,強化規劃的法規效力。制定規劃要同現有規劃相銜接,保持工作連續性,不能“翻燒餅”。要嚴格執行規劃,堅決防止不把規劃當回事。二要循序漸進、穩扎穩打。建設農業強國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要分階段扎實穩步推進,以釘釘子精神鍥而不舍干下去。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上,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情。三要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各地要立足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發揮自身優勢,服務大局需要,作出應有貢獻,從本地農業農村發展最迫切、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實際問題入手,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辦一項是一項、辦一件成一件,不要一股腦去搞脫離實際的“高大上”或面子工程的東西。
二、保障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始終是建設農業強國的頭等大事
無農不穩,無糧則亂。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復上演。歷史上,齊國誘導魯國棄糧種桑,關鍵時候斷糧降服魯國;越王勾踐把種子煮熟貢給吳國,趁其糧食絕收一舉滅吳。今年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全球30多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部分國家因此社會動蕩甚至政權更迭。只有把牢糧食安全主動權,才能把穩強國復興主動權。
農業強,首要是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必須強。這些年,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端穩中國飯碗,14億多人吃飽吃好。現在,糧食需求剛性增長,端牢飯碗的壓力大。必須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既要抓物質基礎,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也要抓機制保障,做到產能提升、結構優化、韌性增強、收益保障、責任壓實。
提升糧食產能仍然是首要任務。我國糧食產量已經連續8年保持在1.3萬億斤高平臺上,越往前走難度越大。要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抓緊制定實施方案,把任務落實下去。提產能關鍵還是抓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有效防止“非糧化”。堅持良田糧用大原則,良田好土要優先保糧食,果樹苗木盡量上山上坡,蔬菜園藝更多靠設施農業和工廠化種植。治理“非糧化”政策性很強,要統籌考慮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保障、農民增收的關系,留出一定過渡期,加強政策引導。要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盡快提出落實辦法,該拿的錢要拿到位,建設質量和管護機制也要到位,確保建一塊成一塊。抓種子要選準突破口,持續發力、協同攻關,把種業振興行動切實抓出成效,把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生物育種是大方向,要加快產業化步伐。
確保糧食安全,不僅要著眼平時,還要提升應急保供能力,系統梳理生產、加工、流通、儲備、貿易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風險點。
農民種糧能掙錢,糧食生產才有保障。要健全種糧農民收益保障機制,完善價格、補貼、保險“三位一體”的政策體系,完善農資保供穩價應對機制,穩定農民預期、降低生產風險。要創新糧食生產經營方式,延伸產業鏈條,實現節本增效。要出實招健全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探索產銷區多渠道利益補償辦法。既不能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也不能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
保障糧食安全,要在增產和減損兩端同時發力。當前,食物采收、儲運、加工、銷售、消費每個環節都有“跑冒滴漏”,情況還相當嚴重。據有關機構估算,每年損失浪費的食物超過22.7%,約9200億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損失,就夠1.9億人吃一年。消費環節大有文章可做,不僅要制止“舌尖上的浪費”,深入開展“光盤行動”,還要提倡健康飲食。我國居民食用油和“紅肉”人均消費量,分別超過膳食指南推薦標準約1倍和2倍。食物節約減損既可有效減輕供給壓力,也可減少資源使用,善莫大焉。要樹立節約減損就是增產的理念,推進全鏈條節約減損,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工作機制,每個環節都要有具體抓手,越是損失浪費嚴重的環節越要抓得實。要持續深化食物節約各項行動,強化剛性約束,加大工作力度,不棄微末、不舍寸功,盡快取得更大成效。
202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四川考察。這是8日上午,習近平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高標準水稻種植基地考察,了解水稻試驗育種和種植推廣情況。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攝
解決吃飯問題,不能光盯著有限的耕地,要把思路打開,樹立大食物觀。“吃飯”不僅僅是消費糧食,肉蛋奶、果菜魚、菌菇筍等樣樣都是美食。耕地以外,我國還有40多億畝林地、近40億畝草地和大量的江河湖海等資源。要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在保護好生態環境前提下,從耕地資源向整個國土資源拓展,從傳統農作物和畜禽資源向更豐富的生物資源拓展,向森林、草原、江河湖海要食物,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多途徑開發食物來源。設施農業大有可為,要發展日光溫室、植物工廠和集約化畜禽養殖,推進陸基和深遠海養殖漁場建設,拓寬農業生產空間領域。
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必須保證其他重要農產品穩定安全供給,特別是抓好大豆和油料生產,抓好生豬和“菜籃子”工程。這些都作了部署,關鍵是扎扎實實抓落實。
各級黨委和政府務必把糧食安全這一“國之大者”扛在肩頭。衡量一個地方領導干部得不得力、合不合格,可不僅僅看GDP、能不能抓上幾個項目,更主要看是否按照黨中央要求,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局部服從整體,把糧食安全這類黨中央交辦的大事要事辦好辦妥。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很明確,現在關鍵是要嚴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責任扛起來。
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
建設農業強國,當前要抓好鄉村振興。“三農”工作重心已經實現歷史性轉移,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要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這件事剛剛破題,更為艱巨繁重的任務還在后面,決不能松勁歇腳,更不能換頻道。總的要求仍然是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五個振興”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有機統一整體,要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還要強調精準、因地制宜,激發乘數效應和化學反應,提高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效力效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是實際工作的切入點。沒有產業的農村,難聚人氣,更談不上留住人才,農民增收路子拓不寬,文化活動很難開展起來。各地推動產業振興,要把“土特產”這3個字琢磨透。“土”講的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鄉土資源。要善于分析新的市場環境、新的技術條件,用好新的營銷手段,打開視野來用好當地資源,注重開發農業產業新功能、農村生態新價值,如發展生態旅游、民俗文化、休閑觀光等。“特”講的是突出地域特點,體現當地風情。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打造為廣大消費者所認可、能形成競爭優勢的特色,如因地制宜打造蘋果村、木耳鄉、黃花鎮等。“產”講的是真正建成產業、形成集群。要延長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農產品加工、保鮮儲藏、運輸銷售等,形成一定規模,把農產品增值收益留在農村、留給農民。產業梯度轉移是個趨勢,各地發展特色產業時要抓住這個機遇。總之,要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促進產業振興,必須落實產業幫扶政策。最近,審計署開展了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產業幫扶政策落實和資金審計。審計結果表明,部分地區還存在產業發展基礎不牢、聯農帶農機制不夠持續穩固、產業配套支持政策落實不夠精準有效等問題,不利于特色產業發展壯大和脫貧群眾穩定增收。各地區各部門要嚴格貫徹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舉措抓整改,扎扎實實推進鄉村振興各項任務落實。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當前,受新冠疫情、國內國際經濟下行等因素影響,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遇到一些新情況。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發揮好防止返貧監測幫扶機制預警響應作用,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實現平穩過渡,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要更多在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上下功夫,把增加脫貧群眾收入作為主攻方向,在促進脫貧地區加快發展上多想辦法,推動各類資源、幫扶措施向促進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聚焦聚力。要注重激發脫貧群眾依靠自身力量發展的志氣心氣底氣,讓勤勞致富的受激勵,防止“養懶漢”。鼓勵實行發展類的補貼,要倡導多干多補、少干少補、不干不補。鼓勵實施建設類的項目,也要分清什么事該政府干、什么事該農民干,再也不要干那種干部干、農民看的事情。現在,5年過渡期已過兩年,要謀劃過渡期后的具體制度安排,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把符合條件的對象全部納入常態化幫扶,研究建立欠發達地區常態化幫扶機制。應該由政策兜底幫扶的脫貧人口,要逐步同通過正常幫扶有能力穩定脫貧的人口分開,實行分類管理。
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要發展比較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就業容量大的縣域富民產業,多措并舉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挖掘經營增收和務工增收潛力。要完善聯農帶農機制,注重把產業增值收益更多留給農民,讓農民挑上“金扁擔”。要加大惠農富農政策力度,給農民的補貼能增加的還要增加,社會保障水平能提高的還要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能激活的盡量激活,讓農民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四、依靠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建設農業強國,利器在科技,關鍵靠改革。必須協同推進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加快實現量的突破和質的躍升。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我們的資源就那么多,超大規模市場對農產品的需求又不斷增長,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重視和依靠農業科技創新,不僅要立志補上短板弱項,還要立志發揮后發優勢、實現“彎道超車”。要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
農業科技創新要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解決好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聚焦底盤技術、核心種源、關鍵農機裝備、合成藥物、耕地質量、農業節水等領域,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各級各類優勢科研資源,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要打造國家農業科技戰略力量,支持農業領域重大創新平臺建設。農業科技創新周期相對較長,要舍得下力氣、增投入,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海南考察。這是10日下午,習近平在位于三亞市崖州灣科技城的崖州灣種子實驗室考察。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農業科技工作要突出應用導向,加快成果轉化,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農戶分散經營仍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基本面,農業科技推廣任務很重,必須政府和市場協同發力。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要穩定隊伍、提升素質、回歸主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同時,要鼓勵發展各類社會化農業科技服務組織,創新市場化農技推廣模式,打通科技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
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迫切需要改革增動力、添活力。深化農村改革,必須繼續把住處理好農民和土地關系這條主線,把強化集體所有制根基、保障和實現農民集體成員權利同激活資源要素統一起來,搞好農村集體資源資產的權利分置和權能完善,讓廣大農民在改革中分享更多成果。
當前,各地第二輪土地承包正陸續到期,要扎實做好承包期再延長30年的各項工作,確保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權保持穩定、順利延包。有條件的地方可在農民自愿前提下,探索開展農田集中連片整理,解決細碎化問題。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現代農業的方向,要支持有條件的小農戶成長為家庭農場,支持家庭農場組建農民合作社、合作社根據發展需要辦企業,加快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小農戶服務好、帶動好。土地經營權流轉、集中、規模經營要把握好度,不能依靠行政手段強行流轉農民土地,人為壘大戶、搞不切實際的大規模甚至超大規模經營,防止強行收回農民承包地搞“反租倒包”。
要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聚焦保障居住、管住亂建、盤活閑置,在試點中不斷探索完善集體所有權、農戶資格權、宅基地使用權等權利內容及其分置的實現形式。要深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完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增強改革系統性。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重點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構建產權關系明晰、治理架構科學、經營方式穩健、收益分配合理的運行機制,充分利用農村集體自身資源條件、經營能力,探索資源發包、物業出租、居間服務、資產參股等多樣化途徑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集體經濟必須尊重群眾意愿、遵循市場規律,不能走“歸大堆”的老路子。要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監管體系,嚴格控制集體經營風險,堅決遏止新增債務,充分保障集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決不能讓集體經濟變成少數人的“小金庫”。
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大趨勢,破除妨礙城鄉要素平等交換、雙向流動的制度壁壘,促進發展要素、各類服務更多下鄉,率先在縣域內破除城鄉二元結構。要鼓勵社會資本下鄉成為農業經營主體,但必須守住經營農業、農民受益的基本要求,防止跑馬圈地。要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制度,讓能進城愿進城的,更快更好融入城市。同時,要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土地等合法權益,鼓勵依法自愿有償退出。
推進農村改革,必須保持歷史耐心,看準了再推,條件不成熟的不要急于去動。對涉及土地、耕地等農民基本權益特別是改變千百年來生產生活方式的事情,一定要慎之又慎,牢牢守住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的底線。
五、大力推進農村現代化建設
農村現代化是建設農業強國的內在要求和必要條件,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農業強國的應有之義。農業因人類定居而興,村落因農事活動而聚,鄉村不僅是農業生產的空間載體,也是廣大農民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故土。建設農業強國要一體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現代化,實現鄉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備的全面提升。
這些年,鄉村建設取得一定成效,但農村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公共服務水平不高,欠賬還很多。要瞄準“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的目標,組織實施好鄉村建設行動,特別是要加快防疫、養老、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人居環境舒適度,讓農民就地過上現代文明生活。要對我國城鎮化趨勢、城鄉格局變化進行研判,科學謀劃村莊布局,防止“有村無民”造成浪費。鄉村建設要充分考慮財力可持續和農民可接受,堅持數量服從質量、進度服從實效,集中力量先抓好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優先建設既方便生活又促進生產的項目,標準可以有高有低,但不能缺門漏項。各地村莊格局風貌是歷史上順應地理、氣候、人文條件延續而成的,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留住鄉風鄉韻鄉愁。鄉村建設是為農民而建,要健全自下而上、農民參與的實施機制,多聽群眾意見,照顧農民感受。
要完善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讓農村既充滿活力又穩定有序。要堅持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推動治理和服務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推動鄉鎮賦權擴能,整合力量、提升能力,確保接得住、用得好。要深化黨組織領導的村民自治實踐,創新鄉村治理抓手載體,完善推廣積分制、清單制、數字化、接訴即辦等務實管用的治理方式。
推進農村現代化,不僅物質生活要富裕,精神生活也要富足。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要同傳承優秀農耕文化結合起來,同農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理念結合起來,弘揚敦親睦鄰、守望相助、誠信重禮的鄉風民風。要加強法治教育,引導農民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農村移風易俗重在常抓不懈,找準實際推動的具體辦法,創新用好村規民約等手段,倡導性和約束性措施并舉,綿綿用力,成風化俗,堅持下去,一定能見到好的效果。
六、加強黨對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全面領導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黨。必須堅持黨領導“三農”工作原則不動搖,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提供堅強保證。
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是黨中央的明確要求,也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有效機制。市縣兩級更要把“三農”工作作為重頭戲,花大精力來抓,特別是縣委書記要當好“一線總指揮”,不重視“三農”的書記不是好書記,抓不好農村工作的書記不是稱職的書記。要完善考核督查機制,以責任落實推動工作落實、政策落實。
各級黨委要加大對涉農干部的培訓力度,提高“三農”工作本領,改進工作作風,打造一支政治過硬、適應新時代要求、具有領導農業強國建設能力的“三農”干部隊伍。各級黨政干部要把調查研究、求真務實作為基本功,不能脫離實際,想當然、拍腦袋;要強化系統觀念,統籌處理好兩難甚至多難問題,不能“按下葫蘆起了瓢”。要樹牢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經常到農民群眾家中走一走、看一看,深入群眾、扎根群眾,問需于民、問計于民,關心群眾安危冷暖、急難愁盼,從農民群眾的喜怒哀樂中檢視我們的工作。
人才是最寶貴的資源,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一些農村發展乏力,關鍵在于缺人才,缺發展引路人、產業帶頭人、政策明白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持本土培養和外部引進相結合,用鄉村廣闊天地的發展機遇吸引人,用鄉村田園宜居的優美環境留住人。要著力培養一批鄉村人才,重點加強村黨組織書記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全面提升農民素質素養,育好用好鄉土人才。同時,要引進一批人才,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創造機會、暢通渠道、營造環境,幫助解決職業發展、社會保障等后顧之憂,讓其留得下、能創業。要樹立階段性用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要推動縣域內人才打通使用,有計劃地把重點培養的黨政干部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放到農村去,讓他們在一線擔當作為、鍛煉成長。通過多方面努力,著力打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鄉村人才隊伍,強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
2022年1月26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山西,看望慰問基層干部群眾。這是26日下午,習近平在臨汾市汾西縣僧念鎮段村文化廣場,給鄉親們拜年,向全國各族人民、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攝
農村基層黨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要健全村黨組織領導的村級組織體系,把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把村級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各類社會組織等緊緊團結在黨組織的周圍,團結帶領農民群眾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這一輪全國村“兩委”集中換屆已經全部完成,要全面培訓提高村班子領導鄉村振興能力,不斷優化帶頭人隊伍,派強用好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注重選拔優秀年輕干部到農村基層鍛煉成長,充分發揮農村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當前,村黨組織、自治組織負責人普遍實現了“一肩挑”,有的還兼任村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對他們的監督管理必須跟上,堅決防止出現“小官巨貪”和無法無天的“村霸”。要推動基層紀檢監察組織和村務監督委員會有效銜接,把紀檢監察工作向村延伸覆蓋。要持續為農村基層干部減負,深入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減少名目繁多、變形走樣的考核評估、督查檢查等,讓基層干部有更多精力為農民辦實事。
同志們,農業強國,是拼出來、干出來、奮斗出來的。從現在開始,就要鉚足干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努力奮斗。
※這是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2月23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