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個結合”的角度理解中國式現代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第三部分,明確提出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報告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接著,報告系統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大特征和九個方面的本質要求。今年 2月 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再次強調,要正確理解和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他指出:“概括提出并深入闡述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黨的二十大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是科學社會主義的最新重大成果。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們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探索和實踐中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重大成果,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始終堅持、不斷拓展和深化。”我們可以從“兩個結合”的角度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解。
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顯著標志,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了中國人民最偉大的夢想。伴隨著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的探索,中國人民也開始苦苦尋求現代化之路。但是,無論是地主階級改良派的洋務運動,還是農民階級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維新運動,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都沒有也不可能找到在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探索并開創中國現代化道路的重任歷史地落到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緊密結合中誕生的中國共產黨的肩上。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黨領導人民經過長期實踐和艱辛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造性地走出了一條中國式現代化之路。
一、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并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實現現代化的先決條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經過 28年浴血奮戰,黨領導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指出:“我們已經或者即將區別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將取得使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的可能性。”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消滅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確立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毛澤東以蘇聯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提出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1954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明確提出,中國要實現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和國防的現代化。毛澤東根據我國國情,提出要正確處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十大關系,明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中國實際國情出發、走自己的道路。1964年底,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鄭重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歷史任務:“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趕上和超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中央還確定了分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構想。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取得了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現代化建設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們黨結合我國實際,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用“小康”來詮釋中國式的現代化,并提出“三步走”戰略。1984年 3月,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解釋:“翻兩番,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紀末在中國建立一個小康社會。這個小康社會,叫做中國式的現代化。翻兩番、小康社會、中國式的現代化,這些都是我們的新概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我們黨大力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的狀況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實現了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黨立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特別是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并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兩步走”的戰略安排,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可以看出,從“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提出,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的“兩步走”戰略安排,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一步步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開創并不斷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二、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科學社會主義的主張受到中國人民熱烈歡迎,并最終扎根中國大地、開花結果,決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國傳承了幾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和廣大人民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念融通的。”中國式現代化之所以能夠走得通、行得穩,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豐富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涵。
我國古代典籍記載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損有余而補不足”“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等內容,反映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對公平正義的渴望和追求。這與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相融通。
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富之”“教之”的理念。中國歷史上的“富而教之,仁義以之興”“富而不教,則近于禽獸”“倉廩實而知禮節”等規訓,反映了中國傳統社會對物質財富和禮儀教化的并重。這種“既富而教之”的思想,與中國式現代化“實現高質量發展”和“豐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本質要求相融通。
中國自古以來就流行著“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自然觀,反映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生態思想。這種“道法自然”的思維模式,與中國式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要求相融通。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從來沒有狹隘的民族主義狂熱,相反,一直踐行著“和而不同”“天下大同”“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天下觀。這種“協和萬邦”的價值取向,與中國式現代化“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本質要求相融通,等等。
正是由于這些傳統文化基因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相契合、相融通,所以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實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過程中,使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內涵更加豐富,既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充滿時代氣息,展現出鮮明的中國風格、中國特色。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科學社會主義的先進本質,借鑒吸收一切人類優秀文明成果,代表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方向,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
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現了現代化的另一幅圖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新征程上,我們要繼續堅持“兩個結合”,繼續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作者:費虹寰,中國中共文獻研究會劉少奇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會長、朱德思想生平研究分會會長,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