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文明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獨特世界觀、價值觀、歷史觀、文明觀、民主觀、生態觀等及其偉大實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道路的偉大實踐,一方面極大豐富了當代人類現代化的理論內涵,另一方面這一人類文明新形態也向世人日益彰顯了獨特而鮮明的中華文明觀,這對于我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和諧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價值參照意義。
(一)
一般而言,文明觀所表達的是人類不同文明形態及與其他文明之間關系的基本觀點和根本看法。人類從傳統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必然要經歷現代化的洗禮。按照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的論述,資本主義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世界歷史”,通過資本的全球擴張,“資產階級挖掉了工業腳下的民族基礎”,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從此世界各民族和國家進入了普遍性交往時代,人類進入了現代化的歷史發展節奏。如果說在傳統農業文明時代世界各民族尚處于“離散時空”發展狀態的話,那么隨著現代化這一“世界歷史”序幕的拉開,人類從此進入了“同步時空”的發展狀態。各個民族國家通過普遍交往,打破孤立隔絕的狀態,進入相互依存、相互聯系的世界整體化的發展時代。
在人類的普遍性交往時代,各個國家民族之間究竟如何相處,凸顯文化與文明問題。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傳統社會生活中的民族文化的原初樣態,其表征是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和價值訴求,這種獨特的民族文化構成了其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在2005年10月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文化多樣性”被定義為“各群體和社會借以表現其文化的多種不同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在他們內部及其間傳承”。文化多樣性作為人類社會形態的基本特征,它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構成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指出,“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決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從根本上來說,文化多樣性是世界各個民族國家自身文化傳統的生動表達,是民族文化存在的理由。中華文明觀所表達的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價值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實踐智慧和歷史經驗,是每個中國人所一貫遵循的行為準則。
在全球化時代,人類的交往程度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深入和廣泛,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依存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頻繁和緊密,我們必須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呵護文化多樣性。從民族性視角來看,文化沒有高下優劣之分。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中國有四大發明,歐洲有文藝復興、啟蒙運動,阿拉伯有發達的音樂、文藝、美術,美洲人從野生植物中培育出了馬鈴薯、可可、玉米等作物,每一種文化都為豐富全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這一偉大事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展開,中國式現代化蘊含的文明觀既反映了世界現代化文明發展的共同特征,也體現了立足具體實際的中國特色。作為人類文明新形態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經過改革開放的成功探索實踐,以鮮明的中國特色豐富了現代化的文明內涵、拓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路徑。對于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概括了五大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論述向世界清晰傳遞了中國式現代化所蘊含的文明價值訴求,豐富了人類現代化文明觀的理論和實踐內涵。
中國式現代化是文明共性與個性的統一,F代化是每個民族發展都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馬克思認為,在人類世界歷史的進程中,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人的普遍交往催生了現代社會的發展,這使得“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各個民族的地域性的生產方式轉變為世界歷史性的生產方式。作為人類現代文明的表征,現代化所具有的共同性特征就是工業化、城市化以及人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實踐凸顯了世界歷史邏輯中的這種文明共性。一般說來,外部關系上的世界化和內部關系的個性化是一個民族國家現代化實踐的兩個重要趨勢。外部關系上的世界化指的是特定民族對人類現代化共同價值的認同,開放心胸向世界學習,即向世界文明開放、向先進生產力開放,真正融入全球化的發展大潮,在中國與世界的互動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內部關系的個性化指的是在遵從人類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的同時,還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探索出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努力闖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即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我們要注意借鑒吸收現代化的共同價值,還要考慮中國國情,賦予其中國特色的個性特征。總之,要在現代化的歷史必然性與實現方式的多樣性之間找到一種平衡。
中國式現代化是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從現代化的民族性來看,中國式現代化必須自覺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對接,從而形成對民族自我文化價值的自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在保留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從現代化的世界性來看,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胸懷天下,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與各國人民一道憧憬和描繪世界的美好未來。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動力,我們要尊重各國的文明發展,積極開展不同文明形態之間的交流對話,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中國的未來發展離不開世界,這就需要我們通過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和平,在“美美與共”的文明雙向互動中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統一。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個全方位、均衡性的發展過程,其目標是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一個健康的社會一定是高度的物質文明與高度的精神文明相統一的社會。中國式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如果沒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就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文化呈現,還應該是時代精神與民族傳統的有機統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所恪守的貴和持中、和而不同的人生態度,所追求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實踐智慧,以及所倡導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文化境界,這些豐厚的文化資源必將在未來中國式現代化建構的歷史實踐中呈現出勃勃生機與活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守正與創新的統一。守正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引領。唯有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顛覆性錯誤。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堅持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本質要求及其重大原則,確保中國式現代化的正確前進方向。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就要求我們自覺將創新貫穿于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和全方位,堅持以創新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持續推動力,扎實推進實踐創新、制度創新與文化創新,通過大膽的創新探索來破解現代化實踐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努力增強全社會活力和創造力,調動億萬人民群眾的創新積極性,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創新風氣。
(鄒廣文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