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發展脈絡、豐富內涵及深遠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推進我國人權事業,形成了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在理論上,形成了當代中國人權觀;在實踐上,走出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2022年2月,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各級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要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當代中國人權觀,提高認識,增強自信,主動做好尊重和保障人權各項工作。”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他又指出:“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
我們要深刻理解當代中國人權觀的發展脈絡、豐富內涵和深遠意義,更好堅持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奮力開創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新局面。
一、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的不懈探索與實踐
當代中國人權觀是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的重大成果。它以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為思想淵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歷史底蘊,根植于黨的百年奮斗,形成于新時代十年來的偉大變革。當代中國人權觀是中國共產黨接力探索、持續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的理論結晶,是建立在中國人權發展實踐基礎之上的思想精華。
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是我們黨推進人權事業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權發展的基本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論述了人權的社會性、階級性。馬克思指出:“個體是社會存在物”,“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就揭示了人權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權利。
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抽象的超階級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權從來都是具體的、屬于一定階級的。馬克思一針見血地指出:“平等地剝削勞動力,是資本的首要的人權。”恩格斯強調:“資產者的平等(消滅階級特權)完全不同于無產者的平等(消滅階級本身)。如果超出后者的范圍,即抽象地理解平等,那么平等就會變成荒謬。”
二是闡明了人權的歷史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權的實現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恩格斯分析了平等觀念的產生,指出“平等觀念本身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完全是歷史地產生的”。
三是揭示了資產階級人權理論的歷史進步性和局限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肯定資產階級人權理論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進步作用,強調資產階級人權是順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產生并為其服務的,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自由發展掃除了障礙。
同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還分析了資產階級人權理論的虛偽性,強調資產階級人權是在資本統治基礎上的自由發展,資產階級用金錢的特權代替了以往的一切個人特權和世襲特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權只代表少數人的利益,形式上的自由平等掩蓋著壟斷、專制和剝削的本質。
四是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人權的實現途徑及基本特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強調,無產階級通過革命上升為統治階級進而廢除資產階級所有制,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權實現的根本條件。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人權的經濟基礎,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是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人權的政治基礎。社會主義社會人權使人民享有廣泛的民主自由,并且保證人民真實地享受民主權利。
五是指明未來社會是“以每一個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構想,共產主義社會將徹底消除階級之間的對立和差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真正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這些思想觀點,為我們黨的人權探索與實踐提供了思想來源和強大武器。
當代中國人權觀具有深厚的中華文明根基。呵護人的生命,重視人的尊嚴和價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文明歷來注重以人為本、以民為本,強調對人的關懷和愛護。
比如,古代先哲們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天地之間,莫貴于人”“仁者莫大于愛人”等思想,反映了對人的自身價值的高度尊崇。“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的觀念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中。
基于這些思想觀點,古代先哲們還提出了安民、裕民、惠民、樂民的主張,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得民心”“養民之道”的具體方案。這些思想和方案中蘊含著積極的因素,為我們黨推進人權事業提供了深厚文化根源和豐厚文化滋養。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權事業的忠實維護者、堅定捍衛者、積極推動者和有力引領者。自成立之日起,黨就高舉“爭民主、爭人權”的旗幟,鮮明宣示了救國救民和爭取人權的立場與主張。在長期的奮斗探索中,中國共產黨以一往無前的創新精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推動中國人權實踐邁上了一個又一個臺階。
(一)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人權探索與實踐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為中國人民各項權利得到有效保障和不斷發展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黨開展英勇的武裝斗爭,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為的就是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面對敵人的重重包圍和經濟封鎖,黨在物質條件緊缺的惡劣環境中創造性地加強生產、保障供給,努力改善民生。在黨領導的中央蘇區、陜甘寧邊區實行普選制度,給長期受到壓迫的人民以參政議政的權利。黨加強教育科學衛生事業,創辦各級各類學校傳授知識、培養人才,破除封建陋習和迷信活動、掃除文盲,著力提高人民群眾文化生活水平。
這些都體現了黨在艱苦卓絕的戰爭環境和局部執政條件下保障人權的探索。新中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權事業從此開啟了新紀元。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自力更生、發憤圖強,領導建立和鞏固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人權事業發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牢固制度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黨迅速醫治戰爭創傷,領導開展了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等重大斗爭,保障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黨經受了土地改革和各項民主改革的考驗,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較快發展。我國通過完成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黨領導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制定實施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為人民當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證。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展了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新中國人權狀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
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實踐中,毛澤東結合中國國情深入思考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中國化的歷史進程。第一,國家主權與民族獨立是實現人權的前提條件。毛澤東指出,革命的目的是“為了使中華民族得到解放,為了實現人民的統治,為了使人民得到經濟的幸福”。
第二,人民當家作主是實現人權的政治保障。“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給我國的經濟和文化的迅速發展開辟了道路。”“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軍隊、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實際上,這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最根本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勞動者的工作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等等權利,就沒有保證。”
第三,發展經濟是實現人權的物質基礎。“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毛澤東對“離開經濟工作而談‘革命’”的傾向作了批評,強調“經濟建設一項乃是其他各項的中心”。
第四,必須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毛澤東強調,黨要真心實意地“解決群眾的生產和生活的問題”。他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運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形成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為保障人民各項權利提供了科學的認識論和方法論。
第五,正確處理各種社會矛盾。毛澤東創立了關于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學說,提出運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從而為協調各種利益關系、維護人民各項權益提供了科學方法。
第六,揭露資產階級民主、人權的虛偽性。毛澤東指出:“英、法、美等國,所謂憲政,所謂民主政治,實際上都是吃人政治”,西方的兩黨制“不過是維護資產階級專政的一種方法,它絕不能保障勞動人民的自由權利”。他強調,天賦人權論、資產階級民主、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沒有出路,“我們的這個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任何資產階級國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廣大的民主”。
(二)黨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人權探索與實踐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鄧小平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論斷,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領導確立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制定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有步驟地開展各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有力推動了我國人權發展的實踐進程。
在領導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鄧小平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第一,針對西方國家“人權無國界”的謬論,揭示了社會主義人權與資本主義人權的本質區別。“什么是人權?首先一條,是多少人的人權?是少數人的人權,還是多數人的人權,全國人民的人權?西方世界的所謂‘人權’和我們講的人權,本質上是兩回事,觀點不同。”
第二,針對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干涉”論,指出“搞強權政治的國家根本就沒有資格講人權”,“西方國家說我們侵犯了人權,其實他們才是真正的侵犯人權”。
第三,針對西方國家“人權高于主權”的謬論,提出“國權比人權重要得多”的論斷,強調“國家的主權、國家的安全要始終放在第一位”。
第四,揭示了發展權的重要性,鮮明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強調要“下決心一心一意搞建設”。
第五,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制定各項方針政策的出發點和歸宿,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個有利于”標準之一,把共同富裕上升到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高度。這就極大拓展了人權的廣度和深度,使人權更加具體可感,彰顯了我國人權事業的人民性。
第六,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強調在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同時,還要健全社會主義法制。這為提高我國人權保障法治化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 21世紀。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推動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開放戰略,等等,都體現了黨關于人權事業的新探索、新舉措。
江澤民深入思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人權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人權觀以新的時代內涵。第一,把尊重和保障人權提到黨的執政使命的戰略高度 ,指出:“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要不斷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針對西方國家提出“人權高于主權”和“國家主權有限”的新干涉主義,旗幟鮮明地提出“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受人權的前提和保障”。
第三,明確回答了什么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對中國來說,確保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也是最大的人權保障”,“是我們維護人權最基礎、最首要的工作”。
第四,指明了發展人權的根本途徑。“實現民主、自由和人權的根本途徑是社會的進步、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第五,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
第六,強調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結合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時代要求大力發展人權事業。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等等,都是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關于人權事業的新實踐、新部署。
胡錦濤深入思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展人權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一步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第一,堅持以人為本。將以人為本、執政為民上升到黨的執政理念的戰略高度,指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
第二,堅持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強調“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 ,要“著力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強調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第四,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強調要加快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第五,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強調要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第六,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持依法治國,保證廣大人民群眾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強調要依法維護權益、依法處理矛盾,使社會各方面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
總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團結帶領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為中國人權事業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黨成功開辟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保障制度建立并不斷完善,中國特色人權保障體系初步形成。
習近平在回顧我國人權事業發展歷程時深刻指出:“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我們黨都牢牢把握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領導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中國人民成為國家、社會和自己命運的主人,中國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和其他各項基本權利保障不斷向前推進。”
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艱辛探索和偉大實踐,為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當代中國人權觀就是在這樣的理論基礎、實踐基礎之上,經過新時代的創新發展而形成的。
二、當代中國人權觀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人權事業在更為廣闊、更為復雜的時代背景中展開。從國際環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大國博弈更加激烈,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各國人民的威脅上升,局部沖突頻發,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國際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并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
在這樣一種錯綜復雜、變亂交織的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打著所謂“普世人權”“天賦人權”旗號,加大了對我國實施西化分化、打壓遏制的戰略圖謀,頻頻在人權問題上制造事端,花樣不斷翻新、手段不斷升級,千方百計對我國進行滲透顛覆破壞。我國與美西方國家以及境內外各種敵對勢力圍繞著人權問題的交鋒更加頻繁、斗爭更加激烈。
從國內形勢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期盼教育更加公平優質、就業更加靈活充分、收入更加穩定豐裕、醫療更加方便貼心、養老服務更加可及有保障、住房更加寬敞舒適、環境更加生態宜居、社會更加安定有序。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努力,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但同時,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經濟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等等。這就要求我們順應人民呼聲,聚焦人民急難愁盼問題,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不斷滿足人民高品質生活需要。
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局勢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團結奮斗、砥礪前行,為中國人權事業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習近平圍繞人權發展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習近平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重要論述,集中體現了當代中國人權觀,反映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和深刻把握。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戰略地位。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初心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創造自己的美好生活進行長期艱辛奮斗。“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不懈追求”,是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百年奮斗史,貫穿著黨團結帶領人民為爭取人權、尊重人權、保障人權、發展人權而進行的不懈努力。”
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本質上就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和不斷推動人權事業發展的進程。”“中國人民正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這將在更高水平上保障中國人民的人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闡明了人權事業與中國夢的內在聯系,體現了人權事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重要地位。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根本保證。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最高政治原則”。我們的全部事業都根植于這個最本質特征和最大優勢。
堅持黨對人權事業的全面領導,是我國人權事業的根本所在、要害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希望所在。在這個問題上犯錯誤是災難性的、顛覆性的。習近平反復強調,推動我國人權事業健康發展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他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決定了我國人權事業的社會主義性質,決定了我們能夠保證人民當家作主,堅持平等共享人權,堅持以系統性思維謀劃人權建設,推進各類人權全面發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根本立場。立場問題決定了人權事業方針政策、戰略舉措的出發點、落腳點,是關乎人權事業發展成效的核心問題。“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是黨執政興國的最大底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旗幟鮮明地提出“奉行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推動人權事業發展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追求。他強調,要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把為民辦事、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不斷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要把握人民愿望、聚焦民生需求,“充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讓人民成為人權事業發展的主要參與者、促進者、受益者”。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首要原則。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始終頭腦清醒,保持著堅定的戰略定力,反復強調“堅持生存權和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貧窮落后是實現人權的最大障礙。沒有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供給,各種權利的實現將成為無本之木、空中樓閣。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了生存權、發展權是其他一切權利的前提和根基。
習近平指出:“生存是享有一切人權的基礎,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只有發展,才能充分滿足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殷切期盼。習近平反復強調:“中國目前的中心任務依然是經濟建設,并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推動社會全面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發展中使廣大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著力點。生命權、健康權是人權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個問題上,習近平明確提出“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健康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條件,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更加重視生命質量和健康安全。
習近平指出:“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他強調,要加快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面對突襲而至、來勢洶洶的新冠疫情,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因時因勢優化調整防控措施,最大限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在此基礎上,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抓緊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取得顯著成效。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斗爭中,黨和政府不惜一切代價,“每一個生命都得到全力護佑,人的生命、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得到悉心呵護。這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為民理念的最好詮釋!”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系統觀念。習近平指出,要“協調增進全體人民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環境權利,努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就為我們推進人權事業健康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當今時代,人權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涵蓋的范圍越來越廣泛,各項權利相互關聯、相互依存,構成不可分割的整體。尊重和保障人權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必須統籌兼顧、統一部署,更加注重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以系統觀念推動人權事業全面發展。他強調,要“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權利需求,統籌推進經濟發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義、社會治理、環境保護等建設,全面做好就業、收入分配、教育、社保、醫療、住房、養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項人權保障水平”。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環節。我國人權事業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其中一個重要環節是保障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權益。人權事業關乎全體人民,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
習近平強調,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好保障各民族群眾合法權益,推動各民族共同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婦女權益是基本人權,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要“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
老年人是人生的重要階段,要“貫徹落實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落實好老年優待政策,維護好老年人合法權益”,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殘疾人是社會大家庭的平等成員,要“完善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和關愛服務體系,促進殘疾人事業全面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等特定群體高度重視、格外關心,組織實施婦女兒童、殘疾人、少數民族發展規劃,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切實保障特定群體權利,使他們能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機會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在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中釋放創造活力、書寫精彩人生。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法治保障。“法治是人權最有效的保障。”推進我國人權事業健康發展,需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作用,善于運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樂業,使尊重和保障人權始終運行在法治軌道上。習近平指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法治體系建設全過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新要求新期待,系統研究謀劃和解決法治領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切實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關于新時代人權事業發展的大國擔當。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加強國際人權交流與合作,是解決全球性問題、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的重要內容和前提條件。習近平指出:“要積極參與聯合國人權事務,廣泛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開展國際人權交流合作,發揮建設性作用。”
面對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的大勢,習近平反復強調,必須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堅持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理念,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發展。”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平衡推進安全、發展、人權三大領域工作。
中國始終是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的倡導者、踐行者和推動者。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愿與包括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人民同心協力,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促人權,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總之,當代中國人權觀是對黨長期以來發展人權事業的經驗總結,是對中國人權重要觀點和基本主張的系統提煉,更是對新時代人權生動實踐的科學概括。當代中國人權觀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么尊重和保障人權、怎樣尊重和保障人權等一系列重大問題,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人權觀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為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健康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深遠意義
理論來自于實踐,反過來又指導實踐。當代中國人權觀是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和不懈推進中國人權事業的實踐經驗,并順應時代潮流和新的實踐發展要求應運而生的理論創新成果。在當代中國人權觀的引領下 ,新時代中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人權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權基礎,豐富了人類人權文明多樣性。
(一)推動中國人權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經過長期艱苦奮斗,中國成功走出了一條順應時代潮流、適合本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工作 ,堅持以當代中國人權觀為指引,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推動我國人權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推動中國人權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
關于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習近平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多次作過概括,比如,“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特色人權發展道路”“符合時代潮流、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權發展道路”,等等,其要旨在于突出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中國特色。世界各國人民都對充分享有人權的美好愿景孜孜以求,但各國實現人權的道路不盡相同。由于各國具體情況不同,因而世界上既不存在千篇一律、定于一尊的人權發展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適用各國而固定不變的人權發展途徑。
習近平指出:“各國人權發展道路必須根據各自國情和本國人民愿望來決定。”一個國家選擇什么樣的人權發展道路,只能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根據自身國情作出符合實際的選擇。獨特的文化傳統、基本國情、歷史方位、發展狀況和使命任務決定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強調,“中國堅持把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和當代實際相結合,走符合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
當代中國人權觀為新時代堅定不移走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提供了科學指導。習近平深刻總結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主要特征和寶貴經驗,將其概括為“六個堅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堅持依法保障人權,堅持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這“六個堅持”是相互融合、有機統一的整體。
其一,這是一條有堅強領導核心的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強調的是黨對我國人權事業的集中統一領導,揭示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最本質特征。
其二,這是一條人民至上的道路。堅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強調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人權理念,突出了人民性這一最顯著特征。
其三,這是一條立足國情的道路。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強調的是把人權普遍性原則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揭示了中國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其四,這是一條以發展促人權的道路。堅持以生存權、發展權為首要的基本人權,強調的是我國人權事業中帶有根本性、基礎性、關鍵性的工作任務,明確了發展是保障和實現人權的根本途徑。
其五,這是一條以法治為準繩的道路。堅持依法保障人權,強調的是提升人權法治化保障水平,彰顯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蘊含的法治精神。
其六,這是一條胸懷天下的道路。堅持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強調的是以宏闊眼光、博大情懷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彰顯了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世界意義。
中國人權發展道路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從書本上抄來的,更不是別國人權發展道路的翻版。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形成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人權領域的具體反映。它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時代發展進步要求,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堅實的實踐基礎。
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實踐探索和發展成就雄辯地說明,順應潮流、立足實踐、符合國情、適合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才是最好、最有效、最管用的,在這個問題上決不能削足適履,更不能生搬硬套。沒有哪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脫離本國實際,通過亦步亦趨、照搬照抄別人的道路來保障自身人權,也沒有一條一成不變的道路可以引導所有國家和民族發展好人權。每個國家自主探索人權道路的努力都應該受到尊重,一個國家沒有資格對另一個國家“教師爺”般頤指氣使、橫加指責。
中國人權發展道路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康莊大道。新征程上,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在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指引下堅定不移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在這個重大問題上,我們一定要旗幟鮮明、態度明確,一定要有主見、有定力,決不能有絲毫含糊,決不能自亂陣腳。
(二)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權基礎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奮斗目標,也是中國人權事業的最高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人權事業的堅實依托和宏大舞臺,中國人權事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人權保障水平是衡量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尺。可以說,當代中國人權觀就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在人權領域的具體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這一特色體現了中國最基本的國情。比世界上發達國家總人口還要多的 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是人類歷史上具有深遠影響的大事件。這一特色要求我們在推進人權事業進程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維護人民根本利益,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這一特色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國家以資本為中心、社會兩極分化的現代化老路,強調既要把“蛋糕”做大做好,又要把“蛋糕”切好分好。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人權事業中,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增長和分配關系,推動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這一特色突出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國家物質主義膨脹、精神空虛貧乏的現代化老路,追求的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相互促進、物質大廈和精神大廈并肩聳立、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雙雙提升、物質富足和精神富有同時并重。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人權事業進程中,既要通過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又要通過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一特色體現了美麗中國建設的生態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國家無止境向自然攫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老路,強調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人權事業進程中,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讓中華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一特色體現了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宗旨。中國式現代化摒棄了西方國家通過戰爭和殖民等方式對外擴張掠奪、損人利己的現代化老路,強調世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人權事業進程中,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注重從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高度謀劃中國人權事業,將當代中國人權觀融入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之中,在成功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同時,也開辟了中國人權事業的新境界,極大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底氣、豪氣。
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從貧困到溫飽到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方面邁出堅實步伐。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構建新發展格局,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國之治成為展現中國人權成就的閃亮名片。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不斷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享有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全面的民主權利。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著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人民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生活品質顯著提升,享受到更多優質、便捷、高效、普惠的公共服務。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人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生態福祉。積極參與全球人權治理,既努力提高本國人權發展水平,又致力于推動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
可以說,中國式現代化規定并確保了中國人權事業的本質屬性和前進方向,反過來,中國人權事業在當代中國人權觀的指引下又以其特有的維度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權底蘊,夯實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人權基礎。
(三)豐富了人權文明多樣性
在當代中國人權觀指引下,中國人權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實現了巨大躍升,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人權文明,豐富發展了人權文明多樣性。
從人權文明的實踐形態看,當代中國人權觀所彰顯的理念、道路、制度、實踐是中國獨到的、獨有的、獨特的文明創造,是具有鮮明中國風格和氣派的中國人權文明,創造了一種全新版本的人權文明形態。
一方面,中國人權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權文明而不是其他什么主義的人權文明。中國人權文明之所以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屬性,歸根結底就在于它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權觀、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中國人權發展道路。
另一方面,中國人權文明不是西方人權文明的臨摹套用,而是立足中國人權實踐、在中國土生土長、依靠自身力量探索創造出來的。中國人權文明是符合中國國情、創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明形態。
從人權文明的引領力量看,當代中國人權觀始終以中國共產黨作為推動和引領人類人權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力量。中國共產黨以自強不息的奮斗深刻改變了世界人權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一是黨堅持在宏闊的時空維度思考世界人權事業發展與進步的重大問題,致力于建設新型國際關系,倡導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引領力量。
二是黨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踐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成為包括人權在內的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積極參與者、推動者、引領者,成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的中堅力量。
三是黨堅持將發展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提升全球發展公平性、有效性、協同性,成為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的可靠力量。
四是黨始終以開放的眼光、開闊的胸懷、包容的態度對待世界各國人民的文明創造,以強大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努力推動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諧共處、共同進步,成為推動人類人權文明真誠對話、交流互鑒的關鍵力量。
從人權文明的價值理念看,當代中國人權觀著眼于全人類未來,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針對西方國家提出的“普世價值”,習近平提出并強調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
全人類共同價值反映了各國人民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凝聚了不同價值觀和價值體系的最大公約數,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基于文明交流互鑒而形成的價值共識,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我標榜并強加于他國的“普世價值”有著本質的區別。
習近平指出,要堅持弘揚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把全人類共同價值具體地、現實地體現到實現本國人民利益的實踐中去。
從人權文明的世界意義看,當代中國人權觀打破了西方中心主義的人權理論、人權話語體系,給世界人權理論和實踐提供了更多更鮮活的經驗,這是中國人權文明對人類人權文明作出的一個重大貢獻。當代中國人權觀蘊含著我們黨推進人權事業的創造性舉措和寶貴經驗,具有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是人類人權文明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當代中國人權觀與我國一直倡導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全球治理觀等密切關聯、內在統一,為人類人權文明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主張,為各國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重要借鑒和全新選擇。
近年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決議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多次通過中國提出的“發展對享有所有人權的貢獻”“在人權領域促進合作共贏”等決議,充分說明中國人權發展經驗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贊同和認可。中國提出的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等,給世界人權事業注入了新動力。
中國人權文明實現了歷史使命與時代潮流的高度融合、民族精神與國際主義的辯證統一、中國底蘊與天下情懷的有機結合。在新征程上,我們要拓展同世界各國的互利互惠合作,以更大力度促進人類進步事業,為豐富人權文明多樣性、推進世界人權事業作出更大的中國貢獻。
作者:許先春,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