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黨的創新理論的道理學理哲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全面學習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系統掌握這一思想的基本觀點、科學體系,把握好這一思想的世界觀、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不斷增進對黨的創新理論的政治認同、思想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真正把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學到手,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各項工作”。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要義,就要深刻把握這一思想的道理學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義、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自覺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充分彰顯黨的創新理論的真理力量。
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人民性
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屬性,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我們的理論和實踐都必須扎根人民、為了人民、造福人民,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堅持人民至上,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價值追求,包含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取向、發展動力的科學回答和闡述,是對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創造性運用。
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一切行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我們黨區別于其他一切政黨的根本標志。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共產黨宣言》指出:“共產黨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黨相對立的特殊政黨。他們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為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犧牲自己個人的一切,甚至不惜犧牲生命,這就是共產黨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即共產黨人確立生命意義的信仰之基。
始終堅持以人民利益作為最高評判標準。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人民立場,那么,檢驗黨的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應該是以人民利益為標準。正如毛澤東所指出的,“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對于人民利益標準的強調和論述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也隨處可見,“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生動表達著共產黨人堅持人民至上、造福人民的社會實踐論。
始終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不僅是一種政治立場、政治要求,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人民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我們黨之所以能夠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一個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黨始終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人民群眾為我們黨提供了不竭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我們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主體作用,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為了人民干事創業,依靠人民干事創業。我們要堅持‘以百姓心為心’,傾聽人民心聲,汲取人民智慧,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這充分體現了堅持人民至上、一切依靠人民的人民主體論。
廣大黨員、干部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覺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始終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方法論
馬克思主義是很樸實的東西,很樸實的道理,其核心觀點就是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切從實際出發。掌握馬克思主義看家本領,就要學習唯物辯證法,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克服極端化、片面化。這就需要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汲取奮發進取的智慧和力量,熟練掌握其中蘊含的領導方法、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不斷提高履職盡責的能力和水平,凝心聚力促發展,馳而不息抓落實,立足崗位作貢獻,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實績。
唯物辯證法是我們觀察世界、判斷形勢、認識問題的基本方法,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所貫穿的根本方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普遍聯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整個世界是相互聯系的整體,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統。堅持唯物辯證法,就要從客觀事物的內在聯系去把握事物,去認識問題、處理問題。”我們要堅持人民至上,統籌兼顧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等方面的利益關系,讓發展成果更加全面、更加公平、更加長久地惠及全體人民;堅持自信自立,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獨立自主地解決自己的問題,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深刻領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堅持守正創新,既要守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之“正”,又要創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之“新”,既確保正確方向又避免封閉僵化。堅持問題導向,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觀察形勢、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決問題都要堅持矛盾分析方法,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破解突出問題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堅持系統觀念,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能力,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提供科學思想方法。堅持胸懷天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既要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爭取良好外部條件,又要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促進共同發展,共同創造人類的美好未來。
廣大黨員、干部要自覺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用以改造客觀世界、推動事業發展,用以觀察時代、把握時代、引領時代,積極識變應變求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和黨的建設中存在的各種矛盾問題,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取得新進展新突破。
牢牢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踐觀
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同樣具有實踐性、時代性、創造性的鮮明品格,是從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實踐中產生的理論結晶,是推動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科學指南。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目的全在于運用,在于把這一思想變成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我們黨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于把遠大目標、奮斗綱領同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擔負起偉大的歷史使命。這里關鍵是堅持“知行合一”,在實踐中不斷堅持和發展真理,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不斷推動造福人民的偉大實踐,在理論和實踐的互動中,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堅持人民至上,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實踐的,必須以實際行動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致力于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為人民謀幸福,將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一切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自信自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使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不斷顯現和豐富起來,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堅持守正創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造精神為堅持、發展和運用馬克思主義作出新的貢獻。堅持問題導向,增強問題意識,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改革發展穩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堅持系統觀念,統籌兼顧、綜合施策,既以目標為著眼點,又以問題為著力點,系統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戰略性布局、整體性推進,更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堅持胸懷天下,始終堅持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外交政策宗旨,以實際行動致力于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堅持用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落腳點在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學懂弄通做實,落腳點在做實。廣大黨員、干部要牢記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道理,堅持知行合一、真抓實干,做實干家,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真理力量轉化為推動工作的實踐偉力。
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展而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我們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作出新的理論創造,以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引領新的實踐。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黨的創新理論,就要深刻理解把握其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轉化為堅定理想、錘煉黨性和指導實踐、推動工作的強大力量,切實把黨的創新理論貫徹落實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斷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哲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來源:《學習時報》2023年04月05日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