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的一般性和中國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是在社會主義國家推進現代化,是在發展中的大國推進現代化。從中國的國情出發,走出一條有別于西方式的現代化道路,既要發揮自己的后發優勢,更要發揮自己的制度優勢。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每個國家的現代化都會打上不同社會制度和不同發展階段的烙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是要明確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共同特征和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從而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方向和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
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不可能是西方現代化的“翻版”,但承認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和國際標準,主要反映在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上。首先是人均GDP水平。鄧小平同志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時,就把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具體目標定在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上。黨的二十大進一步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作為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其次是科技水平,庫茲涅茨把進入現代經濟增長時代的標志明確為科學被廣泛地運用于經濟生產領域?萍妓街苯臃从超F代化水平。最后是人民消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收入水平就是庫茲涅茨所講的,受制于分配的各種收入的提高幾乎與國民總產值的提高并駕齊驅,收入差距趨向縮小,即倒U型曲線。消費水平即羅斯托所講的高額群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前者指的是社會進入工業高度發達的時期,汽車、耐用消費品廣泛推廣使用。后者涉及自然(居民生活環境的美化和凈化)和社會(教育、衛生保健、交通運輸、生活服務、社會風尚、社會秩序)兩個方面,與醫療、教育、文化娛樂、旅游有關的服務部門加速發展,成為主導部門。
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其目標設定不只反映上述一般性要求,更要反映社會主義要求。與以資本為本的西方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以人民為中心,體現了人民至上。主要表現為:第一,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即高品質生活。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第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最大區別就在于與共同富裕同時推進,不是富裕一部分人,而是富裕全體人民。無論是最終目標還是在實現進程中都不能出現“富者累巨萬,貧者食糟糠”的現象,既要創造比資本主義更高的效率,又要更有效地維護社會公平,實現效率與公平相兼顧、相促進、相統一。第三,促進人的現代化,F代化不能只見物質不見人。與西方單純追求物質層面的現代化不同,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代化。第四,根據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進而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
對以二元結構為特征的發展中國家來說,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是,都要經過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依靠非農部門的份額持續上升,現代部門迅速增長并通過各種鏈條帶動經濟中其他方面的增長。我國也不例外,但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進程截然不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來,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并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可見,“四化”的并聯式發展是基于中國實踐總結出的關于現代化進程的中國經驗,工業化與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工業化同信息化融合發展,使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
開啟現代化新征程后,不僅需要準確把握“四化”在新時代的新內容,還需要根據協調發展的要求,補齊短板以實現“四化同步”。重點是在以降低傳統農業部門比重為標志的工業化,以及城鎮化基本到位的基礎上,“四化”有了新內容:工業化轉向工業現代化、綠色化;信息化進入數字化、智能化階段,并為其他“三化”賦能;城鎮化的重點和核心轉向人的城鎮化,即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與此相應,城鎮的城市化、城市的現代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環節。不僅要補農業現代化的短板,還要根據黨的二十大實現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要求,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而對后發地區來說,要實現現代化跨越,也需要根據“四化同步”要求,補上“四化同步”的短板,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
所有國家的現代化都離不開科技創新帶動。現有的發達國家基本都是在三次產業革命中實現現代化。庫茲涅茨把現代經濟增長看作以劃時代的創造發明為基礎的一個過程。對于中國來說,必須緊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尤其是在進入生態文明時代推進現代化,已經沒有先行國家當時那種資源和生態環境稟賦。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不可能走當年西方發達國家掠奪他國資源的道路,而是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綠色發展歸根到底還要靠科技創新。因此,中國式現代化只能走創新發展之路。這就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雖然庫茲涅茨等經濟學家都強調后發國家現代化可以利用世界范圍的技術和知識存量,通過引進技術等途徑進入現代經濟增長階段,但在現實中發達國家采取斷供、“卡脖子”等途徑,阻礙后發國家的科技進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需要在創新發展上有新突破,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立創新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這不僅要以原創性的自主創新成果,突破發達國家的圍堵和遏制,還要積極占領世界科技和產業的制高點。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不能停留在跟跑層次上,而是要逐步進入并跑和領跑階段。并跑就是與國際接軌,領跑則是與未來接軌,直接瞄準國際前沿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發展,可以利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重要科技領域成為全球領跑者,在前沿交叉領域成為開拓者,盡早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按此要求,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戰略主要體現為:根據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根據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根據創新是第一動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總的來說,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式現代化尊重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造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相信同樣會創造發展中大國實現現代化的人類發展奇跡。
(作者系南京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月13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