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式現代化的四次歷史性跨越

作者:黃一兵    發布時間:2022-12-30    來源:黨的文獻
分享到 :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在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長期探索和實踐基礎上,經過十八大以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我們黨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在為中國現代化事業進行的長期探索和奮斗中,黨團結帶領人民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持把國家和民族發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把中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黨的二十大報告鄭重宣告:“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向著中國式現代化探索正確方向的跨越

任何一種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模式,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是本國社會歷史運動的產物。現代化始于資本主義的誕生、工業革命的興起,而中國現代化則是在亡國滅種危急關頭被迫開啟的歷史進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從一開始就決定了中國的現代化走什么路是成敗興衰的關鍵抉擇。

現代化方向的選擇決定現代化事業的成敗。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總是在經歷磨難后才更加深刻。1840 年鴉片戰爭后,為了挽救民族危亡, 中國被迫開啟了現代化進程,但是中國現代化的起步就走了照搬照抄、食洋不化的彎路。洋務運動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企圖以吸取西方近代生產技術為手段,來達到維護和鞏固中國封建統治的目的,這就決定了它必然失敗的命運。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認識到“世界已進入工業之世界”,在推動政治改良的同時,提出“興實業”“尚工”甚至“以工立國”的主張。這些主張已經蘊含了中國工業化、現代化思想要素,但他們試圖通過確立君主立憲制為發展工業化掃清道路,結果被封建頑固派所鎮壓。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大規模發展工商業,并作出了具體計劃和規劃,提出了以“實業計劃”為核心的“建國方略”,其三民主義政綱更是包含了現代化的基本訴求。但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試圖依靠封建軍閥的支持通過發展私人資本主義和國家資本主義實現國家現代化,最終實際上仍陷入了實業救國的空想。

所有的努力、探索和嘗試都失敗了,企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走出一條中國現代化的道路來,實踐證明只能是一枕黃粱夢。毛澤東曾經說過:“中國人向西方學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總是不能實現。”“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國家的情況一天一天壞,環境迫使人們活不下去。懷疑產生了,增長了,發展了。”近代以來中國現代化探索的失敗,深刻地說明了一個道理,這就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走西方化的現代化道路同樣行不通。

“行不通”有很多種原因,其中最關鍵的一條就是,現代化所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同封建主義的生產關系及其上層建筑是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義的桎梏下發展起來的。毛澤東指出:“從世界的歷史來看,資產階級工業革命,不是在資產階級建立自己的國家以前,而是在這以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的大發展,也不是在上層建筑革命以前,而是在這以后。都是先把上層建筑改變了,生產關系搞好了,上了軌道了,才為生產力的大發展開辟了道路,為物質基礎的增強準備了條件。當然,生產關系的革命,是生產力的一定發展所引起的。但是,生產力的大發展,總是在生產關系改變以后。”也就是說,新的生產力是不可能建立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基礎上的,中國式現代化首先需要一場偉大的社會革命。

毛澤東指出:必須“用革命的方法,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消滅一切反動勢力,不動搖地堅持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主義,打倒官僚資本主義,在全國范圍內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在全國范圍內建立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主體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共和國”。“使中華民族來一個大翻身,由半殖民地變為真正的獨立國,使中國人民來一個大解放,將自己頭上的封建的壓迫和官僚資本(即中國的壟斷資本)的壓迫一起掀掉,并由此造成統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造成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的先決條件”。在這里,毛澤東清楚地指明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這就是:中國的現代化必須以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為根本前提和基礎。

正是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近代以來的歷史發展表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現代化事業前進發展的重大歷史轉折點。從此,中國現代化事業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為現代化事業而奮斗有了強大精神力量,中國現代化命運有了光明發展前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我們黨孜孜以求的宏偉目標。自成立以來,我們黨就團結帶領人民為此進行了不懈奮斗。”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具有明確現代化目標的革命。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全黨就認識到社會主義和現代化不是靠小生產就可以建立起來的,必須實行社會化大生產,而社會化大生產首先就是工業化。

工業化既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目的,也是中國趕上世界先進國家的手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踐中,毛澤東明確指出:“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必需有工業;要中國的民族獨立有鞏固的保障,就必需工業化。我們共產黨是要努力于中國的工業化的。”在 1944年給秦邦憲的信中,毛澤東強調:“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建立近代工業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基礎是機器,不是手工”,“現在的農村是暫時的根據地,不是也不能是整個中國民主社會的主要基礎。由農業基礎到工業基礎,正是我們革命的任務”。在中國,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完成這樣的任務,沒有一場反對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是不可能的。“為了發展工業,必須首先解決土地問題”,“農民——這是中國工業市場的主體。只有他們能夠供給最豐富的糧食和原料,并吸收最大量的工業品”。土地改革為發展生產力和國家工業化的必要條件。1948年,毛澤東在晉綏干部會議上明確指出:“消滅封建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就給發展工業生產,變農業國為工業國的任務奠定了基礎,這就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后目的。”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更以長遠的戰略眼光指出:“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根本的社會條件和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破除了阻礙現代化的舊制度并奠定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社會條件和基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這場偉大革命在遼闊的中國大地上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勢力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當家作主,真正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人民社會政治地位的根本變化。中國由此實現了從幾千年的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這場偉大革命,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中國各族人民從此生活在團結友愛、和睦相處、共同進步的大家庭之中。這場偉大革命,使中華民族一洗百年來所蒙受的奇恥大辱而光榮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國人民結束奴隸般的悲慘生活而走向光明幸福的未來。這場偉大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從而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走向現代化,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造了必要的前提。

二、向著為實現 “四個現代化 ”而奮斗的跨越

新中國成立后,黨團結帶領人民迅速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開展各項社會改革,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中國式現代化在新的社會制度基礎上迎來了實踐探索的新階段。

“不走老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和實踐確立了基本原則。在新中國的建設實踐中,毛澤東指出:“我們不能走世界各國技術發展的老路,跟在別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們必須打破常規,盡量采用先進技術,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

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就是如何處理發展工業和發展農業的關系問題。蘇聯和其他東歐國家走的是片面強調重工業發展的道路,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輕工業和農業,導致了嚴重的后果。1956年 4月 25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毛澤東指出 :“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 ?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在1957年2月27日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 (擴大 )會議上,毛澤東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明確地提出了中國工業化道路的問題,指出:“工業化道路的問題,主要是指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關系問題。我國的經濟建設是以重工業為中心,這一點必須肯定。但是同時必須充分注意發展農業和輕工業。”毛澤東關于社會主義工業化思想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中國化”。“中國化”是偉大艱辛的事業,其間會經歷種種艱難困苦,但是,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走出中國道路的根本原則和方法始終是正確的,這是中國工業化道路取得輝煌成就的根本原因,也是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嶄新局面的光輝啟示。

“四個現代化”發展目標和戰略的提出,是中國式現代化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國工業化思想不只局限在工業領域。毛澤東鮮明指出,“完成工業化當然不只是重工業和國防工業”。

為了更為全面、更為系統地認識中國工業化發展,1953年 12月,在修改審定的《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毛澤東初步提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想。這是一個重大的思想突破。1954年 9月,周恩來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代表黨中央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要求。1957年 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1959年底到 1960年初,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毛澤東明確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在 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開的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周恩來正式向全國人民公布了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

“四個現代化”的提出,首次清晰地勾畫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為全國人民指明了奮斗方向。從現代化的視野來認識和把握工業化發展方向,極大拓展了工業化的內涵,為在更高水平上、更廣泛領域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四個現代化”第一步發展戰略的實現,為中國現代化事業奠定了物質基礎和前進陣地。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1963年 9月,中央工作會議在討論國民經濟發展的長遠規劃時,提出了兩步走的發展步驟: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前列。

經過不懈努力,到 20世紀 70年代末,在舊中國遺留下來的“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國建立起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我國的水利設施、化肥農藥、農村用電、農業機械等大大增加,農業的生產條件有了顯著改善,耕作制度和耕作方法有了很大改進。全國糧食產量 1978年比 1949年增長 1.7倍,棉花產量增長 3.9倍。我國鋼鐵、電力、石油、煤炭、化工、機械、輕紡等工業部門大大加強,許多新的工業部門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地發展起來。在新中國成立前幾乎沒有什么工業的遼闊內地和少數民族地區,建起了一大批新的工業基地。全國工業企業達到 35萬個,全民所有制企業的固定資產達到 3200億元,相當于舊中國近百年積累起來的工業固定資產的 25倍。從我們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的 1952年算起,到 1978年,我國工業發展盡管有過幾次起落,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然達到 11.2%。我國交通運輸和郵電事業也都有了新的發展,改變了許多地方原來交通閉塞的落后局面。隨著生產的發展,我國國內貿易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在工業農業商業發展的基礎上,我國人民的生活比解放前有了根本性的改善。“四個現代化”第一步發展戰略的實現,為中國現代化事業奠定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創立了可以依靠的前進陣地。

三、向著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 ”的跨越

進入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在總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中國國情和發展實際出發,鮮明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和“中國式的現代化”概念。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指引下,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和實踐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

“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是對“四個現代化”戰略的重大調整。“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導致我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人民溫飽都成問題,國家建設百業待興,科學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愈拉愈大。在這樣的基礎和條件下,要想通過幾十年的努力,在 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目標是不容易的。鄧小平指出:“現在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同樣要靠實事求是。”

正是在進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概念。早在 1979年 1月,鄧小平就提出要“搞出中國式的更好更新的東西”。3月,在會見英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會代表團時,鄧小平首次提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的全新概念,指出:“我們定的目標是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同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進一步指出:“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同年 12月,鄧小平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第一次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明確指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此后在不同場合,鄧小平多次使用并闡發“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和“小康”的概念。作為對“四個現代化”理論和實踐的繼承、發展和創造,“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成為改革開放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小康”成為奮斗目標。

以“三步走”戰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根據鄧小平的戰略設想,黨的十二大制定了分“兩步走”,到 20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的奮斗目標和戰略部署。特別是提出了從 1981年到 20世紀末,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過程取得重大進展,城鄉人民的收入成倍增長,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1987年 4月,經過深思熟慮,鄧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此后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將“三步走”發展戰略正式表達為:“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這個任務已經基本實現。第二步,到本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三步走”發展戰略,把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具體化為切實可行的步驟,展現了美好的前景,統一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是激勵全國人民為一個共同理想而努力奮斗的行動綱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改革開放的過程是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規律認識的過程。“三步走”戰略是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新實踐中提出和實踐的。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思想指引下,“三步走”戰略既是尊重規律的成果,也是揭示規律的成果,代表了這一時期黨對現代化認識的新高度。

實現我國現代化的主張由來已久,但究竟什么是現代化,在以前缺乏一個明確的標準,更缺乏一個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聯系的定性定量標準。黨提出 20世紀末實現小康和 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并合理地加以量化,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有了明確的具體的目標,從而轉化為億萬人民實現現代化的實實在在的行動。

“三步走”戰略,首次把實現經濟發展戰略目標同社會全面發展統一起來。這一戰略不單是經濟指標,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綜合指標,特別是小康社會目標,包含了發展的全面內容。在實踐發展過程中,黨始終把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通盤考慮,并據此來規劃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戰略。這樣的戰略是全面的、綜合的戰略,是指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的行動綱領。

“三步走”戰略還是與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緊密聯系起來的戰略。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優越于資本主義制度,最終要體現在生產力的發展上。鄧小平指出,如果實現“三步走”戰略,“就更加能夠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我們實行的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制度,我們的人均四千美元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人均四千美元。特別是中國人口多,如果那時十五億人口,人均達到四千美元,年國民生產總值就達到六萬億美元,屬于世界前列。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到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深入發展。經過全黨全國人民的艱苦奮斗,1997年,我國提前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第三步戰略目標跨度較長,大約 50年左右的時間。為了把第二步戰略和第三步戰略很好地銜接起來,黨在第一步戰略目標實現之后即著手研究跨世紀發展問題,逐步形成了具有重要實踐意義的 21世紀發展戰略。

鑒于我國實施現代化發展戰略的新進展,黨的十五大又將第三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和步驟進一步具體化,分成了三個具體階段和步驟,即:展望 21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 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建黨 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 21世紀中葉建國 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實際上是一個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

2002年,黨的十六大正式宣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提出在 20世紀頭 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指明了方向。2007年,黨的十七大對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要求。經過不懈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一系列新的歷史性成就,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2012年,黨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調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并提出確保到 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中國式現代化迎來一個大跨越的嶄新發展時期。

四、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跨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經驗,不斷創造性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發展,不斷創造性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豐富內涵,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新時代十年,“我們經歷了對黨和人民事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

“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通過隆重熱烈的慶祝活動,統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奮人心、鼓舞士氣,激發了全黨全社會奮進新時代的磅礴力量;通過深刻總結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使全黨看清楚了過去我們為什么能夠成功、弄明白了未來怎樣才能繼續成功,更加明確了中國共產黨是什么、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堅定了歷史自信,把握了歷史規律,掌握了歷史主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黨心軍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奮,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

“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光輝的里程碑,邁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一步。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光榮,中華民族無比自豪地站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極大增強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能力和力量;這是中國人民的偉大光榮,中國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極大增強;這是中國共產黨的偉大光榮,兌現了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彰顯了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彰顯了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攻堅克難、開拓前進的領導者和主心骨,黨用實際行動贏得了人民的信賴和擁護;這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發展自己,也造福世界,不斷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民,不斷發展進步的中國,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注入了正能量,彰顯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美好世界的中國力量。

歷史性勝利是與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緊密聯系的。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以奮發有為的精神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推向前進。新時代十年,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全面加強黨的領導,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更加團結統一;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

新時代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人民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定一系列具有全局性意義的區域重大戰略,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形成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全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確立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意識形態領域形勢發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深入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進一步健全;確立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貫徹新時代黨的強軍思想,大刀闊斧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中國特色強軍之路越走越寬廣;全面準確推進“一國兩制”實踐,推動香港進入由亂到治走向由治及興的新階段,堅決反對“臺獨”分裂行徑,堅決反對外部勢力干涉,牢牢把握兩岸關系主導權和主動權;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完善外交總體布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找到了自我革命這一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管黨治黨寬松軟狀況得到根本扭轉,風清氣正的黨內政治生態不斷形成和發展,確保黨永遠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

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在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十年頑強奮斗,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遵循。在新時代的偉大實踐中,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學判斷,提出了一系列原創性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系列重要論述。

一是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這就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現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標準。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不僅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這些前無古人的創舉,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現代化強國時,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歷史意義。”

二是明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這個概括簡潔凝練、內涵豐富,強調了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要求,涵蓋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奮斗目標,也彰顯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世界意義和世界貢獻。

三是提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則,這就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深化改革開放,堅持發揚斗爭精神。五個重大原則分別概括總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方向道路、價值立場、根本動力、精神狀態。確保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最根本、最關鍵的就是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就是要堅持道不變、志不改,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下去;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民是推進現代化的主體,為民造福是實現現代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解決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我們靠改革開放一步步走到今天,未來我們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依然要靠改革開放一步步變為現實;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勇于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是一片坦途,不會一帆風順,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發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凝聚起全黨全國人民的意志和力量,戰勝一切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五個重大原則,凝結著黨和人民長期奮斗的寶貴經驗,體現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是關系現代化建設全局的重大問題,必須牢牢把握、始終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以宏闊的國際視野、高遠的戰略眼光、堅定的使命擔當,進一步深刻回答了“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時代課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系列重要論述,是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期探索和實踐的科學總結,是對世界現代化理論的重大豐富和發展,把我們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成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擘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宏偉藍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黨的二十大在十九大作出的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兩步走戰略安排的基礎上,進一步對 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的發展目標作出宏觀展望,對未來 5年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關鍵時期的戰略任務和重大舉措作出重點部署,清晰勾畫了新時代繼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在經濟建設方面,明確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強調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提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等重大舉措。

在政治建設方面,明確提出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應有之義,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鞏固和發展生動活潑、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提出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全面發展協商民主、積極發展基層民主、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等重大舉措。

在文化建設方面,明確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提出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等重大舉措。

在社會建設方面,明確提出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提出完善分配制度、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等重大舉措。

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明確提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強調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提出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舉措。

這些部署充分體現了整體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系統謀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考量,具有很強的前瞻性、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黨的二十大報告還突出了教育科技人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安全這三個重要方面,單列部分作出部署。在科教人才方面,明確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在全面依法治國方面,明確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強調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在國家安全方面,明確提出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強調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這些重大部署,充分體現了抓關鍵、補短板、防風險的戰略考量,體現了對中國式現代化規律性認識的深化。此外,黨的二十大報告還對國防和軍隊建設、港澳臺工作、外交工作這三個方面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明確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系列重要論述極大深化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理論,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戰略布局的理論支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布局是這一重要論述的實踐展開。在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壯闊歷史進程中,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將寫下新的光輝篇章。

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創新突破的重大意義。中國有綿延 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有廣袤的國土面積和超大的人口規模,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歷史命運、現實國情,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一次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偉大創造。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在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探索中,在中國人民的團結奮斗中,我們走出了一條既契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又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現代化道路,書寫了屬于自己的現代文明,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創舉,不僅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深遠歷史意義,而且對世界社會主義和人類文明的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中國式現代化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開辟了嶄新道路,使科學社會主義在 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際上,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這樣全新的社會,在以往的世界社會主義中沒有解決得很好。馬克思、恩格斯沒有遇到全面治理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實踐,他們關于未來社會的原理很多是預測性的;列寧在俄國十月革命后不久就過世了,沒來得及深入探索這個問題;蘇聯在這個問題上進行了探索,取得了一些實踐經驗,但也犯下了嚴重錯誤,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黨在全國執政以后,不斷探索這個問題,雖然也發生了嚴重曲折,但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上積累了豐富經驗、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開放以來的進展尤為顯著。”新時代十年間,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定型,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論成果、實踐成果、制度成果,形成了兼具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原創性、獨創性的現代治理思想,走出了一條破解國家治理這一世界社會主義難題的新路。堅持以這一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的現代治理思想為指導,不斷探索、不斷實踐,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鞏固好、完善和發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將為當代中國進一步發展進步提供根本遵循和根本制度保障,必將為深刻認識和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增添嶄新內容,也必將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彰顯科學社會主義的鮮活生命力,使科學社會主義在 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中國式現代化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一個國家,推動一個國家實現現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這一條道,各國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來。”歷史條件和現實國情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在人類現代化進程中,已經實現現代化的國家不超過 30個、人口不超過 10億,而這些國家的現代化大多是建立在對外殖民血腥掠奪、對內殘酷剝削人民的原始積累基礎上的,并且經歷了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 200多年時間。中國式現代化是后發國家的現代化,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建設現代化、追趕時代的步伐,就注定了我們不可能沿著西方發達國家現代化發展過程亦步亦趨,也決定了我國現代化必然是一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疊加發展的“并聯式”過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發揮后發優勢,立足本國實際,堅持獨立自主,注重兼收并蓄,走出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打破了只有遵循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才能實現現代化的神話,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使現代化的發展路徑從一元走向多元,提供了現代化的全新選擇,展現了實現現代化的全新可能,必將創造人類社會現代化的光明前景。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實踐,讓想發展、要發展的國家看到堅持走符合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是可行的,只要找準正確方向、馳而不息,走好自己的路,就一定能夠實現現代化。

中國式現代化關注人類前途命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是一條關注人類前途命運,同世界上一切進步力量攜手前進,既發展自身、又造福世界的和平發展之路。中國成功開辟了一條“強而不霸”的現代化之路,以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一個強大的中國不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而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發展的中堅力量。在長期實踐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得到了世界上正義力量的支持和幫助,在發展自身的同時,也積極主動履行國際義務,以中國的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定維護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堅決反對殖民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在發展中,中國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大量無償援助、優惠貸款,提供了大量技術支持、人員支持、智力支持,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建成了大批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項目,在全球減貧、反腐、維和、反恐、氣候變化、解決地區熱點問題、環境治理、有效應對疫情和自然災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積極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力量、中國經驗、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人類開創美好未來不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寄托著中華民族的夙愿和期盼,凝結著中國人民的奮斗和汗水。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長期實踐探索的成果,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事業。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為了這一事業,無數先輩篳路藍縷、披荊斬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現在,我們已經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意氣風發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二十大就新時代新征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制定了大政方針和戰略部署,藍圖已經繪就,號角已經吹響。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定志不改、道不變的決心,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踔厲奮發、勇毅前行,我們一定能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歷史宏愿,創造無愧于黨、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新業績,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

(作者:黃一兵,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

(來源:《黨的文獻》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