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黨的二十大報告法治中國建設關注點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全面依法治國作為專章進行論述和專門部署,強調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提出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高度重視,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凸顯了法治建設事關根本的戰略地位,強化和拓展了新時代法治建設服務保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戰略任務,是我們黨在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綱領性文件。
黨的二十大報告在總結過去十年的偉大成就時指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深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總體格局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加快建設,司法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社會公平正義保障更為堅實,法治中國建設開創新局面”。這是對過去十年法治建設成果作出的重大判斷。十年法治建設碩果累累,深刻揭示出開辟“中國之治”新境界的重要密碼。
十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對法治的深思和謀劃之重前所未有。2014年10月,我們黨召開了第一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下對依法治國進行重新定位和統籌安排。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列入“八個明確”、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列入“十四個堅持”。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決定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提高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法治工作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進一步健全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彰顯社會公平正義。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全面總結了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充分肯定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依法治國上的成就,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不斷健全,法治中國建設邁出堅實步伐,黨運用法治方式領導和治理國家的能力顯著增強。黨的二十大對過去十年法治建設的判斷意味著,我國厲行法治進入了一個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
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黨的二十大報告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專章闡釋,明確提出“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對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作出部署。
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報告針對提高立法質量,以良法促進發展和保障善治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是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貫徹實施憲法是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首要任務和基礎性工作。報告強調,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堅持憲法確定的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不動搖,堅持憲法確定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不動搖,更好發揮憲法在治國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維護憲法權威。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建立了憲法宣誓制度,凡經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決定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正式就職時都要公開進行憲法宣誓;我們將“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寫入憲法總綱,把黨的領導與社會主義制度內在統一起來;我們在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上不斷加強,有力維護了憲法權威和尊嚴;等等。這些制度,要繼續堅持、不斷完善。
二是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科學立法要求在立法過程中做到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以科學的方法準確反映法律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本質及其內在規律,要求所立之法符合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真正管用、能解決問題。民主立法即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依法立法是立法的合法性要求,其核心在于以憲法為依據,要求各級立法主體的立法權限、立法內容和立法程序均有法可依、依法進行。
三是加強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新時代的法治建設必須迎接信息技術與現代科技帶來的巨大挑戰。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基因編輯在給社會生產和人類生活帶來結構性、革命性變化的同時,對于立法工作也提出了全面深刻的要求。隨著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全面依法治國要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統籌推進國內法治和涉外法治,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的涉外法律法規體系,提升涉外執法司法效能,善于運用法治方式,有效應對外部挑戰和風險。
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依法行政是關鍵,法治政府建設是重點任務和主體工程。報告強調“扎實推進依法行政”,為新時代法治政府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是轉化政府職能,優化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全面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首先就要求政府職能的科學定位,統籌配置行政執法職能和執法資源,加強行政處罰、行政強制事項的源頭治理,最大限度減少不必要的執法事項。職能科學是建設法治政府的基礎和前提,機構職能法定化是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重要保障。這就需要按照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精神,繼續優化完善政府職責體系和組織結構,完善各地區各部門權責清單制度,推進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法定化,用法治給行政權力定規矩、劃界限,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嚴格落實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健全政府守信踐諾機制,不斷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二是全面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嚴格規范公正文明是行政執法工作的生命線,也是有機聯系的整體。嚴格是執法基本要求,規范是執法行為準則,公正是執法價值取向,文明是執法職業素養,要準確把握、不能顧此失彼。只有嚴格執法,才能讓違法者敬畏法律,但在嚴格執法的同時,要轉變執法理念、規范執法方式、增強執法素養,讓執法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為防止濫用自由裁量權,避免出現同案不同罰、顯失公平的現象,報告提出“完善行政執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準”,為堅決排除對執法活動的非法干預,堅決防止和克服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報告提出“強化行政執法監督機制和能力建設,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
三是加大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食品藥品、公共衛生、自然資源、生態環境、安全生產、交通運輸、城市管理、勞動保障、教育培訓等重點領域,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切實強化這些重點領域的執法,就一些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開展集中專項整治。基層是行政執法和社會治理的基礎和重心,承擔了大量行政管理職責,直接與人民群眾打交道、直接影響人民群眾對法治建設的感受和評價。提升基層綜合執法能力和水平對于推進依法行政至關重要。在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當中,應推動執法重心向市縣兩級政府下移,加大執法人員、經費、資源、裝備等向基層傾斜力度,充實基層執法力量,完善基層綜合執法體制機制,進一步整合基層執法隊伍,更快更精準回應人民群眾訴求。
嚴格公正司法。公正是司法的靈魂,是法治的生命線。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
一是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我國司法制度總體上適應我國國情和發展要求,但司法職權配置、司法管理體制、司法人員管理、司法活動監督等諸多方面還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對此,報告強調“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應推行審判權和執行權相分離的改革,統一刑罰執行體制,改革司法機關人財物管理體制,設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完善行政訴訟體制機制,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完善兩審終審制度,健全內部監督制約機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落實終審和訴訟終結制度等。
二是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活動不僅要實現法律上的公平正義,還要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不僅要求通過司法判決維護實體公正,還要求司法過程體現程序公正;不僅要求通過司法實現公平正義,還要求及時、高效、權威地實現公平正義。司法機關要及時回應社會關切,既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也要積極穩妥把握社會心態、群眾情緒,把嚴格司法和人性化司法結合起來,打開當事人的“心結”,并努力實現個案公正與整體公正、法律公正與社會公正相統一。
三是強化對司法活動的制約監督,促進司法公正。關于規范司法權力,報告提出,“規范司法權力運行,健全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司法行政機關各司其職、相互配合、相互制約的體制機制”。嚴格公正司法,必須全面準確落實司法責任制,通過進一步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健全司法職業保障,明確各類司法人員工作職責、工作流程、工作標準,真正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
加快建設法治社會。報告指出,“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
一是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動全民守法。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全民守法,讓法治成為全民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就要求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提升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使法治成為社會共識和基本準則。領導干部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少數”,具體行使黨的執政權和國家立法權、行政權、監察權、司法權,對全黨全社會都具有以身作則、以上率下的風向標作用。因此,報告指出,“發揮領導干部示范帶頭作用,努力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二是全面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要求加快建設覆蓋城鄉的現代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調解、信訪、仲裁、訴訟、行政裁決、行政復議等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把信訪納入法治化軌道,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是實現社會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求依法加快實名登記、社會信用管理、產權保護等城市治理方面的制度建設,使法治成為市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充分發揮共建共治共享在基層的作用,努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將和諧穩定創建在基層。
黨的二十大報告是我們黨新時代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政治宣言。站在新時代新征程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國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新境界。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11月16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