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沒有堅實的物質技術基礎,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突破是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完成好這一目標任務,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內化到社會再生產運動和經濟發展過程之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從供給看,體現為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企業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從需求看,體現為能夠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個性化、多樣化、高級化的需求,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種需求還能夠引領供給體系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供給體系創新和結構變革又不斷喚起和催生新的需求。從投入產出看,體現為能夠不斷提高勞動效率、資本效率、土地效率、資源效率、環境效率,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從分配看,體現為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員工有收入、政府有稅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場評價的貢獻大小,最終實現共建共享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從宏觀經濟循環看,體現為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循環暢通,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系和生產力空間布局比較合理,經濟發展比較平穩,不出現大的起落。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內化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之中。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共同作用使然。如果經濟循環順暢,物質產品會增加,社會財富會積聚,人民福祉會增進,國家實力會增強,從而形成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高質量發展過程。如果經濟循環受阻,出現堵點、斷點,宏觀上就會表現為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失業增加、風險積累、國際收支失衡等情況,微觀上就會表現為產能過剩、庫存增加、資金鏈斷裂、企業效益下降、居民收入減少等問題,從而降低經濟發展質量。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必須把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內化到新發展格局的構建之中。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內化到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之中。根據黨的二十大報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取得重大進展是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任務之一。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加快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調發展;必須加快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必須加快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格局,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尤其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下好鄉村振興這盤大棋;必須加快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穩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必須加快建設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構建制度型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增強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必須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完善產權保護、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宏觀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要繼續用足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推動更深層次改革,實行更高水平開放,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提供強大動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清晰指明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思路,進而揭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主要著力點。
首先,緊緊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充分激活高質量發展存量。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總產品實現理論認為,社會總產品需要(總需求)是社會總產品生產(總供給)實現的必要條件。發展質量到底高不高,歸根到底還是看社會生產的產品能否得到實現。只有生產出來的產品(總供給)完全被社會需要(總需求)認可,并贏得消費者的“貨幣投票”,產品質量(發展質量)才是高的。構建新發展格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目的就是解決社會總產品實現是否順暢的問題。客觀地講,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發展告別了供不應求和低水平生產的階段,已經出現供給相對過剩、產能不能充分釋放的情況,影響到高質量發展的順利推進。只有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不斷增強國內循環的主體地位,進而把我國經濟發展的“存量潛能”充分釋放出來,經濟發展的質量才能真正高起來。為此,宏觀層面必須繼續高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旗幟,不斷做大做優“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不斷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提升內需增長的能力。一方面,千方百計激發和擴大消費需求。重視經濟增長對穩預期的關鍵作用,實施就業優先和收入提升兩大戰略,不斷增強消費能力,進而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作用。另一方面,千方百計激發和擴大投資需求,加大對各類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確保“投資有回報、企業有利潤”,不斷增強投資對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
其次,牢牢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戰略方向,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擴大高質量發展增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國內大循環,必須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主線,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水平,以新供給創造新需求,科技創新是關鍵。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也需要科技實力,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制造業是我國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基、強國之基。必須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有效供給能力和對需求的捕捉能力。尤其要汲取發達國家“去工業化”的深刻教訓,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為此,一是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難題,打通關鍵技術“堵點”。二是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優化升級,努力重塑新的產業鏈,這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方面拉長長板,鞏固提升我國優勢產業的國際領先地位,鍛造一些“殺手锏”技術,持續增強高鐵、電力裝備、新能源、通信設備等領域的全產業鏈優勢,提升產業質量;另一方面補齊短板,在關系國家安全的領域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能夠做到自我循環、經濟正常運轉。三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是第一實體經濟,城鄉經濟循環是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方面。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優化農業生產區域結構,加強糧食主體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四是推動金融、房地產同實體經濟均衡發展,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促進農業、制造業、服務業、能源資源等產業門類關系協調,防止“脫實向虛”,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
最后,堅持用好“改革開放”這個關鍵一招,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暢通,激活高質量發展“流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要加快推進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革,有利于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改革,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改革,聚焦重點問題,加強改革舉措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打通淤點堵點,激發整體效應”。
一方面,加快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所有制方面,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在資源配置體制機制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實現“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有機結合。在完善要素價格決定和收入分配體制機制方面,妥善處理好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深化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數據等要素市場化改革,破除妨礙生產要素市場化配置和商品服務流通的體制機制障礙,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為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暢通提供有力制度支撐。
另一方面,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協同推進強大國內市場和貿易強國建設,以國內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促進內需和外需、進口和出口、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協調發展,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將更有效率地實現內外市場聯通、要素資源共享,讓中國市場成為世界的市場、共享的市場、大家的市場,為國際社會注入更多正能量”。為此,一方面,完善內外貿一體化調控體系,促進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相銜接,推進同線同標同質。另一方面,釋放中國開放潛能,帶動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
凝聚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社會合力
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真正英雄。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在于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唯有不斷提高最廣大人民群眾高質量發展的自覺性、能動性、創造性,新發展格局才能構建起來,高質量發展才能成為中國經濟的內生特點和普遍形態。為此,必須用習近平經濟思想武裝干部群眾頭腦,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努力完成高質量發展這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著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健全國有企業經營管理者激勵約束機制,提高國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積極性;依法嚴格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和政策支持體系;依法保護外商投資權益,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不斷健全領導干部決策問責和容錯糾錯機制。
(作者:韓保江,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經濟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2022年11月15日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