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時代背景和理論創新
偉大理論都是由特定時代需要而產生的。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與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歷史性交匯的時代背景下形成和發展的。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特定的時代背景鑄就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時代性、原創性、系統性,賦予習近平經濟思想特有的理論深度、實踐廣度和現實鮮活度。
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機遇。同時,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這樣的大變局不是一時一事、一域一國之變,是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
世界之變前所未有。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經濟全球化從高潮轉向低潮,國際貿易和跨境投資增速放緩。新冠肺炎疫情吞噬全球多年發展成果,南北發展鴻溝擴大,人類發展指數30年來首次下降,全球發展遭遇嚴重挫折,世界經濟復蘇步履維艱,國際環境日趨錯綜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發生深刻復雜變化。
時代之變前所未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迅猛發展,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智能技術推動產業生態發生革命性變革,重塑各國經濟競爭力消長和全球分工格局,改變原有國際分工的“中心—外圍”結構,科技創新成為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與此同時,全球氣候變化、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移民問題、地區沖突等各種挑戰層出不窮,民粹主義、排外主義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全球治理赤字、信任赤字、發展赤字、和平赤字有增無減。
歷史之變前所未有。工業革命以來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世界格局深刻調整,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雖然“西強東弱”的總體格局尚未改變,但“東升西降”的態勢日趨明顯。亞太地區占全球經濟的份額不斷提高,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地位持續上升,世界經濟格局加速重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的躍升,一些西方國家視我國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我國發展外部環境日趨復雜嚴峻。
從我國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改革發展穩定任務艱巨繁重,很多情況是改革開放以來沒有碰到過的。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團結帶領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有效應對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和接踵而至的巨大風險挑戰,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勝利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
面對外部環境的新變化和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形勢,習近平總書記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深刻總結并充分運用我國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系統回答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揭示蘊含其中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原創性、系統性的理論成果,深刻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的時代之問、人民之問、中國之問、世界之問。
創造性回答時代之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集中體現在發展質量上”。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強調要立足新發展階段,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創造性回答人民之問。進入新時代,我國過去所處的短缺經濟和供給不足狀況已經發生根本性轉變,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強調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目標扎實邁進。
創造性回答中國之問。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的重大理論觀點,強調全面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水平;創造性地提出樹立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強調堅持新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創造性地提出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強調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造性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方針,強調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主要矛盾是結構性問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創造性地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大戰略,強調以擴大內需為戰略基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培育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這些理論成果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中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和引領性的重大問題作出全新闡釋,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
創造性回答世界之問。當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交織,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經濟治理體系面臨嚴峻挑戰。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的重要思想,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戰略高度出發,解答了經濟全球化向何處去的時代之問、世界之問,強調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世界各國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作出正確選擇,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這為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貢獻了中國智慧。
習近平經濟思想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處在歷史交匯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的歷史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廣闊的時代背景、深厚的理論淵源、堅實的實踐基礎。當代中國正在經歷的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的最為宏大而獨特的發展實踐、正在推進的最為壯闊而生動的現代化進程,賦予習近平經濟思想特有的理論深度、實踐廣度和現實鮮活度。
習近平經濟思想的理論創新
理論的生命力在于不斷創新。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在適應新形勢、解決新問題、應對新挑戰中提出一系列具有鮮明時代性、原創性的基本范疇、基本概念、理論觀點,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論成果以及新的理論體系和理論范式,并上升為系統化的科學理論,開拓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
第一,提出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原創性的基本范疇。
恩格斯指出:“一門科學提出的每一種新見解都包含這門科學的術語的革命。”習近平經濟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范疇和基本概念,如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現代化經濟體系等。這些基本范疇和基本概念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立足中國實際、在回答和解決現實問題中提出來的,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原創性,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基本元素”。
經濟發展新常態。這是針對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變化提出來的。2012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凸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持續蔓延,世界經濟復蘇乏力。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疊加的階段”。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新常態”。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從九個方面的趨勢性變化分析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原因,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經濟發展新常態”深刻刻畫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階段性特征,強調不能不顧客觀條件、違背規律盲目追求高速度,要立足提高質量和效益來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具有十分明確的價值取向和政策含義。
新發展階段。這是針對我國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后、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階段提出來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我們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這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迎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歷史性跨越的新階段。新發展階段與“三期疊加”、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邏輯上具有遞進性,同時又具有新的時代內涵,闡明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潛在增長水平趨于下降的背景下,就如何解決經濟運行中結構性問題提出來的。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時指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調研時強調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個原創的基本范疇,強調通過結構性改革解決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變化的問題,明確了新階段經濟發展和經濟工作的主線,對推動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在確立了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分兩步走”的戰略部署后,就如何推進經濟體系建設提出來的。2018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由社會經濟活動各個環節、各個層面、各個領域的相互關系和內在聯系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國家強,經濟體系必須強”“只有形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基本范疇,回答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要建設什么樣的經濟體系這個基本問題,為豐富和發展我們黨關于現代化建設理論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第二,形成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原創性的重大理論成果。
在領導我國經濟發展實踐中,習近平經濟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時代性、原創性的重大理論成果,如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關于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等。這些理論成果構成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理論內核。
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明了新時代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主要任務和方針政策,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一點,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部署經濟工作、制定經濟政策、推動經濟發展都要牢牢堅持這個根本立場。”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強調,“只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會有正確的發展觀、現代化觀”。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闡明了發展為了誰、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這一根本問題,是貫穿習近平經濟思想的一條基本脈絡。
關于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習近平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思想,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強調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強調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調要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強調要正確認識和把握資本的特性和行為規律,深刻回答了推進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于市場經濟的理論。
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高質量發展既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的重要范疇,也是具有原創性的重要理論。在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并從供給、需求、投入產出、分配、宏觀經濟循環等方面闡明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特征。習近平經濟思想還從經濟規律層面闡明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強調“經濟發展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上升不是線性的,量積累到一定階段,必須轉向質的提升,我國經濟發展也要遵循這一規律”,將高質量發展上升為規律性的理論成果。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高質量發展理論作為新時代指導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為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提供了根本遵循。
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新發展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理論。近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國際經濟循環格局發生深度調整。新冠肺炎疫情加劇逆全球化趨勢,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上升。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是與時俱進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戰略抉擇,也是塑造我國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2021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在于經濟循環的暢通無阻,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增強國內大循環內生動力和可靠性,提升國際循環質量和水平”。關于構建新發展格局的理論,深刻闡明了自主和開放、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的辯證關系,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經濟循環規律的認識,對在日趨嚴峻復雜挑戰中提升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于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這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發展和安全關系的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我們必須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樹立底線思維,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風險思考得更深入一些,注重堵漏洞、強弱項,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挑戰,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順利推進。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要牢牢守住安全發展這條底線”“這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題中應有之義”。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統籌發展和安全的理論,深刻闡明了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系,對在復雜環境下更好推進我國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三,形成具有原創性、系統性的理論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們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們的發展實踐,深入研究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習近平經濟思想中的新發展理念、中國式現代化等既是具有時代性、原創性的理論體系,也是“系統化的經濟學說”的重要理論成果。
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我們黨關于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新發展理念回答了中國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基本理論問題,是提煉和總結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成果,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探索創新發展規律、協調發展規律、綠色發展規律、開放發展規律、共享發展規律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式現代化是具有原創性的理論體系,是總結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的重大理論成果,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發展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集成,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原創性、系統性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強調,“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必然選擇,回答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特征、本質要求、動力、方式、路徑和世界意義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具有原創性、系統性的理論體系,也是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理論范式。
第四,提出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工作方法。
科學的思想方法是理論創新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經濟思想堅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提出了具有原創性的思想工作方法,如強調系統觀念、辯證思維、底線思維、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等,形成習近平經濟思想關于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
習近平經濟思想包含了許多思想方法的內容。例如,系統觀念就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方法,強調萬事萬物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聯系的、全面系統的、發展變化的觀點觀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發展規律。要善于通過歷史看現實、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好全局和局部、當前和長遠、宏觀和微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關系。強調加強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整體性推進,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在多重目標中尋求動態平衡。又如,重視運用辯證法,強調辯證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在講到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時強調,“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在分析供給和需求的關系時強調,“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是既對立又統一的辯證關系,二者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相互依存、互為條件”“放棄需求側談供給側或放棄供給側談需求側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協調推進”。再如,底線思維也是習近平經濟思想中有鮮明特色的思想方法論,強調凡事從最壞處著眼、向最好處努力,打有準備、有把握之仗,牢牢把握工作主動權,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
作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的理論,習近平經濟思想高度重視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例如,強調穩中求進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強調穩是大局,要在堅持穩字當頭、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在穩的基礎上積極進取。再如,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強調目標是奮斗方向,問題是時代聲音。既要以目標為著眼點,在統籌謀劃、頂層設計上下功夫,以增強方向感、計劃性;又要以問題為著力點,在補短板、強弱項上持續用力,以增強精準性、實效性。
習近平經濟思想展現強大真理力量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經濟思想科學指引下,黨中央采取一系列戰略性舉措,推進一系列變革性實踐,實現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取得一系列標志性成果,團結帶領人民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114萬億元,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的比重達18.5%,提高7.2個百分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不斷鞏固和提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9800元增加到81000元,接近世界銀行劃分的高收入國家門檻值。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產業結構加快升級,數字經濟迅猛發展,科技創新取得新突破,我國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的排名由第34位上升至第11位,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近1億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我國如期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新的一大步,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堅實基礎。事實雄辯地證明,習近平經濟思想具有強大思想偉力和科學真理性。
我國已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將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前所未有的大跨越,擺在我們面前的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巨、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新征程上,我們要堅持以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引,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局面。
(作者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