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個維度理解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文藝工作重要論述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文藝事業是黨和人民的重要事業,文藝戰線是黨和人民的重要戰線。10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文藝戰線走出了一條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符合中國國情和文化傳統、高揚人民性的文藝發展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以丹心系國運,秉妙筆續文脈,生動描繪了中華大地的云蒸霞蔚與萬千氣象,創造了一部又一部時代壯歌與人民史詩。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時代視野、深厚的為民情懷、博大的天下胸襟,就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一系列明確要求,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問題。習近平關于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的論述和要求,是指引和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揚帆擊楫的行動綱領,也是推動新時代文藝事業繁榮發展、展示中國文藝新氣象、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的科學指南。
深入理解習近平關于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要求,可以從時代高度、立場態度、中心任務、人才支撐四個維度具體把握。
一、時代高度:立足新時代中國的具體實際,深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課題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站在時代高度上,充分認識文藝與時代的關系,以歷史主動精神深刻把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課題,是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基本出發點。
(一)充分認識文藝與時代的關系
文藝來源于時代,是時代的反映。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時運交移,質文代變。”作為觀念形態的文藝作品,其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必然與特定歷史時代密切相關,是所處時代的突出反映。文藝創作領域長久以來倡導的“史詩”觀念,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生發而來。
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反映時代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縱觀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的每一次升華,無一不伴隨著文藝的歷史性進步。中外歷史上的優秀文藝作品,無一不是因時而興、與時偕行。它們之所以能夠在大浪淘沙中經久不衰,正是因為記錄和傳達了所處時代的風云潮汐與人世悲歡,成為那個時代社會生活和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藝,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任何一個時代的文藝,都必須矗立在時代精神的峰巒之上,只有在精神、氣質、血脈上同這個時代緊密相連,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才能發出振聾發聵的聲音,才能產生黃鐘大呂般的作品。
文藝不僅反映時代,還可以反作用于時代。恩格斯指出:“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等的發展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并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進步的文藝能夠從時代中獲得養分,“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為時代發展提供強大動能。
作為捕捉時代最敏銳的觸角,人類歷史上的每一個重大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中國的百家爭鳴,歐洲的文藝復興,都是思想和文藝巨匠們率先發聲,啟迪人們的心靈。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文藝事業的百年歷程中,充分認識并重視發揮文藝對于時代的重要作用。歌劇《白毛女》、電影《開國大典》、小說《平凡的世界》、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電視劇《覺醒年代》等優秀文藝作品,正是通過歌頌“革命者的熱血、建設者的堅韌、改革者的勇氣、奮斗者的激情”,充分發揮了文藝聚人心、暖民心、強信心的作用,有力促進了時代進步。
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必須正確認識和充分發揮文藝引領時代的積極作用。
(二)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的歷史方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習近平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中國人民在新的考驗和挑戰中創造光明未來的時代,也是中國人民拼搏奮斗創造美好生活的時代。”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如期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現在正意氣風發踏上新征程,向著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新時代新征程是當代中國文藝新的歷史方位,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廣大文藝工作者大有可為,也必將大有作為。站立在 96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華大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化的養分,參與著 14億多中國人民正在上演的生動活劇,廣大文藝工作者擁有著充沛的靈感來源和豐富的創作素材。恰如習近平所指出的:“歷史變化如此深刻,社會進步如此巨大,人們的精神世界如此活躍,為文藝發展提供了無盡的礦藏。”
無論是時代之變、中國之進、人民之呼,還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亦或是奮斗之志、創造之力、發展之果,這些新時代的精神氣象,無不充滿著攝人心魂的動人故事,洋溢著起伏跳動的激昂樂章,鼓蕩著大鵬萬里的凌云壯志。
對于在新的歷史方位上推動文藝事業繁榮發展,習近平用鏗鏘有力的話語強調:“新時代需要文藝大師,也完全能夠造就文藝大師!新時代需要文藝高峰,也完全能夠鑄就文藝高峰!我們要堅定這個自信!”
新時代新征程,也對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偉大事業需要偉大精神,偉大精神推動偉大事業。奮進新征程,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高揚歷史主動精神,堅定歷史自信,積極投身于新時代新征程的偉大實踐,從新時代的脈搏中感悟藝術脈動,從新時代的多彩光影中繪就歷史畫卷。
欣逢偉大時代,文藝工作者要以不負人民、不負時代、不負歷史的如椽之筆,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建功新時代,努力把文藝創造書寫在人民奮斗的征程中,鐫刻在民族復興的歷史上。
(三)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心系民族復興偉業
“登高使人心曠,臨流使人意遠。”新時代的文藝工作者必須胸懷“國之大者”,才能創造出無愧于時代的精品佳作。習近平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眼納千江水、胸起百萬兵”,“樹立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心系民族復興偉業”。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如同縱橫交織的經緯線,標注出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基準坐標。
樹立大歷史觀,需要透過長遠的時段看清歷史。習近平高度重視歷史的作用,明確指出文藝工作者必須具備“歷史感”,要有“史識、史才、史德”,牢固樹立大歷史觀。
樹立大歷史觀,一是要從長時段中深刻認識我們的國家和民族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只有知所從來,才能明所去處。習近平指出:“我們對于時間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為計,而是以百年、千年為計。”文藝只有在這樣的長時段中與歷史對話才能找準今天的位置。文藝工作者要站在黨的百年奮斗史、中國近現代史、中華文明史、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史、人類發展史的高度,正確認識我們的國家與民族,正確認識所處的時代,正確認識文藝的發展方向。
二是要從過去、現在、未來的聯系中看清歷史方位。古今須臾,四海一瞬。無限的過去總是以現在為歸宿,無限的未來必然以現在為淵源。大歷史觀要求文藝工作者運用聯系的觀點,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不僅看到腳下的路,還要望向歷史的縱深與延長,從而清醒、清楚、清晰地認知所處的歷史方位。
三是要在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順應歷史大勢中開創未來,樹立正確歷史觀。習近平多次強調:“歷史發展有其規律”,“要把握住歷史發展大勢”。他還明確指出:“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后人。”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深刻把握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歷史警示,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在明晰歷史大勢中面向未來,在順應歷史規律中開拓前進。
樹立大時代觀,需要以寬闊的視野洞察時代。習近平在回答當前“為什么要高度重視文藝和文藝工作”這一問題時明確指出:“這個問題,首先要放在我國和世界發展大勢中來審視。”也就是說,文藝工作必須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把握住民族復興這一時代課題。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00多年前,一批懷揣著救國理想的先進青年們掀起的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點亮了民族思想啟蒙的燈塔。100多年后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然而,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這個大變局加速變化,國際形勢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與此同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處于關鍵時期。機遇和挑戰的并存,要求我們必須善于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
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從民族復興的宏大視角出發,立足新時代中國的實際,才能意識到時代之新、責任之大,才能對自己的使命和任務擁有清晰的定位和自覺,才能從現實的紛繁復雜中辨析時代的足音,從生活的靜水深流中窺見時代的波瀾,傾心書寫這偉大的時代與時代的偉大。
二、立場態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為什么人的問題,是文藝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習近平指出:“源于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立場,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動力所在。”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必須堅持人民立場,高揚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
(一)文藝源于人民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人民就是文藝創作的“源頭活水”。習近平明確指出:“人民是文藝之母”,“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人民生活蘊含文藝創作的寶貴礦藏。習近平強調:“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生活蘊藏著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沛源泉。在人民的壯闊奮斗中,隨處可見創造歷史的躍動篇章。走入生活、貼近人民,是文藝創作的基本態度。能否讀懂人民生活這本大書,決定著文藝作品的視野廣度、思想深度、精神厚度。一切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走出方寸天地,直面當下中國人民的生存現實,從人民火熱而生動的實踐中,把握生活的本質,感受人民的情感,體察生命的真諦。惟其如此,文藝創作才能具有永恒的力量。
文藝工作者必須具備提煉生活的能力。習近平指出:“以高于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是文藝創作的基本能力。”廣大文藝工作者只有在吃透人民生活本質的基礎上,不斷運用文字、色彩、聲音、圖像等對人民生活中的形象、故事進行想象與加工、創造與升華,才能創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優秀作品。
正如習近平所言:“社會的色彩有多么斑斕,文藝作品的色彩就應該有多么斑斕;社會的情境有多么豐富,文藝作品的情境就應該有多么豐富;社會的韻味有多么淳厚,文藝作品的韻味就應該有多么淳厚。”需要注意的是,提煉生活要尊重生活、扎根生活、客觀反映生活,不能脫離生活、天馬行空地憑空臆造,更不能虛構人民、調侃人民、丑化人民。
(二)文藝為了人民
文藝為了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價值原點。切實做到文藝為人民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充分滿足人民需求,一方面要真誠熱愛人民。
文藝要滿足人民需求。“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文藝為了人民,就是文藝工作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藝只有順應人民意愿,滿足人民需求,回應人民關切,才能得到廣大人民的認可。習近平在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中曾寫道:“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一代代烏蘭牧騎隊員之所以為人民所銘記,正是因為他們堅持以天為布、以地為臺,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對精神文化領域優秀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對文藝作品的思想深度、文化內涵、藝術價值的要求也越發提升。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從大處著眼,從細處入手,既關注人民的普遍性需求又盡可能滿足多樣化需求,用充沛的激情、生動的筆觸、優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推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斷邁上新臺階。
文藝要真誠熱愛人民。“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詩人艾青寫下的動人詩句。文藝為人民的重要前提,就是文藝要熱愛人民。習近平指出:“有沒有感情,對誰有感情,決定著文藝創作的命運。”文藝工作者如果不能對人民懷抱深厚的情感,那么他就始終是一個旁觀者、一個局外人,無法創作出感動當時、傳之后世的經典作品。正如作家路遙所言:“我是帶著深摯感情來寫中國農民的,我覺得對他們先要有深切的體驗,才能理解他們,寫好他們。”
回望我國文藝的燦爛星河,久傳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滿著對人民悲歡的深摯關切。習近平強調:“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行動。”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個人的集合,每個人都有夢想、有愛恨、有血肉。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做到“身入”“心入”“情入”,從平凡中發現偉大,從質樸中發現崇高,創造出文質兼美的人民史詩。
(三)文藝屬于人民
文藝歸根結底屬于人民,人民是文藝的閱卷人。文藝創作的根本指向就是讓人民擁有更多幸福感、獲得感。檢驗文藝工作的根本標準,就是人民滿意不滿意、贊成不贊成、答應不答應。
文藝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我們所說的共同富裕,不單是人民物質生活的共同富裕,而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文藝在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具有重要作用。要實現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富裕”,就必須切實推動文藝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就要求我們加強優秀文藝作品的傳播普及,創新方式手段,切實把優秀精神產品送到人民心坎上,使各領域、各地區、各行業、各階層的人民都能共同享受到文藝的滋養,以此鼓蕩人民之志,守護人民之心,回報人民之恩。
文藝的優劣由人民來評價。“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文藝作品在深刻影響人民的同時,也接受著人民的檢驗。人民是一切文藝作品最根本的鑒賞者、評判者。習近平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廣大人民群眾善于運用歷史的、人民的、藝術的、美學的觀點來評判和鑒賞文藝作品,對文藝作品的優劣有著清晰客觀的判斷。因此,只有那些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才能留在人民心中,才能在歷史長河中獲得應有的榮光。
三、中心任務:用守正創新的精品力作培根鑄魂
“衡量一個時代的文藝成就最終要看作品,衡量文學家、藝術家的人生價值也要看作品。”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創新創造的能力。因此,習近平強調:“必須把創作生產優秀作品作為文藝工作的中心環節”,“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那么,如何創作出精品力作?重點需要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一)把中國精神作為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
習近平明確指出:“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社會主義文藝只有以中國精神為靈魂,才能更好承擔起成風化人、培根鑄魂的重要使命。那么,文藝作品應如何呈現中國精神?可從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與中國精神的特質兩個方面進行把握。
生動活潑地展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習近平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因此,創作具有中國精神的優秀文藝作品,必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始終。正如習近平所強調的,“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堅定不移用中國人獨特的思想、情感、審美去創作屬于這個時代、又有鮮明中國風格的優秀作品”。
他還特別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訴人們什么是應該肯定和贊揚的,什么是必須反對和否定的,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深層、最根本、最永恒的是愛國主義。當代中國文藝要把愛國主義作為文藝創作的主旋律,用生動的文學語言和鮮明的藝術形象,裝點祖國秀美河山,描繪民族卓越風華,激發每一位中國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感。文藝工作者要通過歌唱祖國、禮贊英雄,引導人民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底氣、志氣。
始終追求真善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集中體現的中國精神,其特質必然是向上向善向美的。因此,創作優秀文藝作品必須以追求真善美為永恒價值。文藝的目的就是要引導人們找到思想的源泉、力量的源泉、快樂的源泉。習近平指出:“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
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縱覽世界文藝殿堂,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其中必然蘊含著永恒的真、誠摯的善、雋永的美。“清泉永遠比淤泥更值得擁有,光明永遠比黑暗更值得歌頌。”文藝只有向上向善向美才能成為時代的號角。文藝創作如果只是做徘徊邊緣的觀望者、譏讒社會的抱怨者、無病呻吟的悲觀者,沒有對光明的歌頌、對理想的抒發、對道德的引導,那么就只能“看這小悲歡為全世界”,不能鼓舞人民前進。
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善于“在幽微處發現美善、在陰影中看取光明”,通過優秀文藝作品傳遞真善美,用理性之光、正義之光、善良之光照亮生活,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
(二)學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創新是文藝的生命,也是文藝工作者攀登文藝高峰的不二法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勇于自我革命,既要有學習前人的禮敬之心,又要有超越前人的競勝之心,在守正創新中開拓文藝事業新天地。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當代中國文藝的重要根基,是中國文藝得以持續創新的獨特寶藏。它所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對于當代文藝創作的價值導向具有重要指引作用,它所積淀的中華美學精神和審美風范可以為當代文藝的審美追求提供重要啟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廣大文藝工作者割舍不斷的心靈故鄉。文藝創作必須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薪火相傳、行有所歸。但繼承傳統不是故步自封、陳陳相因,而是與時俱進、推陳出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沃土,從這一豐富礦藏中提煉素材、獲取靈感,將其中與當代中國相契合、具有時代價值的優秀成分挖掘和提煉出來,并對其進行深入加工與精心創作,“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推動各種文藝表達切磋互鑒。習近平指出:“文藝創作是觀念和手段相結合、內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創新,是各種藝術要素和技術要素的集成,是胸懷和創意的對接。”文藝創作的復雜性、多樣性需要各種向上的文藝表達共存共榮、切磋互鑒。“若無新變,不能代雄。”
當前,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的蓬勃發展,閱讀網絡化、書籍圖像化、文字數碼化成為流行趨勢,一大批新的文藝形態由此催生,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都發生著深刻變革。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一方面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接受并包容不同題材、形式、手段的文藝表達,在提高原創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適應新形勢,善于運用新技術手段,實現從觀念到形式、從內容到技法的多層次突破,不斷拓展文藝空間。
(三)以藝通心,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
“以文化人,更能凝結心靈;以藝通心,更易溝通世界。”今天的中國,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國際社會迫切想要了解中國成功的奧秘,“想知道中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想知道中國人對自然、對世界、對歷史、對未來的看法,想知道中國人的喜怒哀樂,想知道中國歷史傳承、風俗習慣、民族特性”。
文藝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交流方式,在國際交往和傳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說法。習近平在外交場合也經常通過談論外國經典、引用外國名句,拉近與國外受眾之間的距離。他曾明確表示:“文藝是世界語言,談文藝,其實就是談社會、談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溝通心靈。”
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以深遠的目光、博大的胸襟、自信的態度,向著人類精神世界的更深處探尋,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基礎上,為世界文化繁榮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不竭動力與精神滋養。
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文藝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文化辨識度。”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必須以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為基礎。歷史和現實不斷證明,一個拋棄或者背叛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可能發展起來。當今時代,世界范圍內文化碰撞日益加劇,構成了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艱巨考驗。然而,“越是全球化,越要堅守民族文化的根性和本位,越要堅持民族文化的自覺和自信,越要捍衛民族精神的團結和強健”。正如習近平所說:“中華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腳下這塊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文藝才能接住地氣、增加底氣、灌注生氣,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
世界在遠方,世界更在腳下。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立足生于斯長于斯的中國大地,堅持對中華文化價值、中華文化生命力的高度信心,努力創作更多展現中華民族稟賦、中華民族特點、中華民族精神的優秀作品,塑造更多為世界所認知的中華文化形象,講好中華文明的故事,使中國氣派、中國旋律、中國風范能夠傲然屹立于世界文學藝術之林。
關注人類共同命運。今天的中國文藝若要推出享譽世界的精品力作,不能僅僅將目光聚焦于一方一隅,而要在文明對話中完成自我價值的確認,在人類文明史中鑄就文藝高峰。今天的世界,越來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文明也呈現出越來越深入的交融與互滲。這就決定了當代中國文藝必須堅持胸懷天下的視野和格局,努力汲取不同文明的優秀經驗,融通中西藝術。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
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社會心理,但它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卻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也最容易引起廣泛共鳴。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站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從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中挖掘素材,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中國力量、中國價值,讓中國故事成為打破國與國邊界、人與人隔閡、心與心壁壘的良性助推劑。正如習近平所言:“中國人民不僅將為人類貢獻新的發展模式、發展道路,而且將把自己在文化創新創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獻給世界。”
四、人才支撐:培養造就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文藝工作者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第一資源。文藝之所以能給人以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審美啟迪,文藝工作者自身的道德水平、思想水平、業務水平,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深刻指出,在新的歷史時期,要樹立強烈的人才意識,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因此,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必須聚焦人才隊伍建設,努力鍛造一支自覺堅守從藝初心,追求德藝雙馨的高素質文藝人才隊伍。為此,需要重點做到以下三點。
(一)樹人先鑄己
文藝是鑄造靈魂的工程。文藝工作者要塑造人心,必先塑造自己。習近平強調:“立德樹人的人,必先立己;鑄魂培根的人,必先鑄己。”他還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的明確要求。
有信仰。“志高則其言潔,志大則其辭弘,志遠則其旨永。”理想信念是指引人生事業前進的燈塔。時代可以變遷,理想不可缺失;年華可以老去,信仰之樹常青。有了堅定信仰,站位才能更高,眼界才能更寬,才情才能更盛。然而,崇高的信仰不會自然而然產生,必須有科學理論的指導。
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把人生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之中,用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優秀作品“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
有情懷。文藝作品是文藝工作者學養、涵養、修養的共同體現,是襟懷和學識的貫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德優者始能懷遠,才大者始能博見。養德和修藝歷來就是密不可分的。文藝工作者擁有高尚追求、博大胸懷、精湛技藝,才會創作出剛健豪邁、自信自強的文藝作品。
因此,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始終對藝術心存敬畏,對專業永葆赤誠,用真誠的感情體驗生活,用藝術的靈感捕捉現實,堅持言為士則、行為世范,努力創作能夠彰顯信仰之美、理想之美、人格之美的優秀作品。
有擔當。“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高尚的人格修為,必然包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自覺承擔起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自覺抵制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的錯誤傾向,自覺摒棄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級趣味,自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的腐朽思想”,涵養高尚的職業操守,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努力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
(二)下真功夫,練真本領
文藝創作是艱辛的創造性工作。每一部優秀作品的誕生,都離不開汗水的灌溉與心血的澆筑。廣大文藝工作者必須下真功夫,練真本領,才能求得真名聲,留下真作品。
力戒浮躁。許多文藝工作者反映,當前文藝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浮躁。一些文藝從業者受金錢利益的驅使,只想走捷徑、求速成、逐虛名,這種現象不僅會誤導創作,還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人類文藝發展史不斷證明,那些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文藝精品,都是遠離浮躁、不慕榮利得來的。
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深刻認識文藝創作“來不得半點虛假”的道理,力戒浮躁、朝乾夕惕、久久為功,向著“文藝要通俗,但決不能庸俗、低俗、媚俗。文藝要生活,但決不能成為不良風氣的制造者、跟風者、鼓吹者。文藝要創新,但決不能搞光怪陸離、荒腔走板的東西。文藝要效益,但決不能沾染銅臭氣、當市場的奴隸”這一要求持續用力。
傾注心血。文藝作品的藝術成就與文藝創作者的付出是正相關的關系。凡傳世之作、千古名篇,無一不是傾注心血、孜孜以求的作品。賈島作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成就紅樓巨制,柳青扎根皇甫村 14年創作《創業史》,這些事例都充分證明了這一點。習近平在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之時指出:“大凡偉大的作家藝術家,都有一個漸進、漸悟、漸成的過程。”
因此,成就德藝雙馨的人生價值、創作傳之后世的優秀作品絕非朝夕之功。廣大文藝工作者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冷、“板凳愿坐十年冷”的藝術定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追求,才能成就扛鼎之作、傳世之作、不朽之作。
(三)用高尚的文藝引領社會風尚
文藝工作者的德行修養對整個文藝生態、社會風尚都具有重要影響。優秀的文藝工作者必須珍惜自己的社會影響,認真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努力營造山清水秀、天朗氣清的文藝生態。
將文藝的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習近平指出:“一部好的作品,應該是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的作品,應該是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同時也應該是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作品。”優秀的文藝作品,一定是將社會價值、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的作品。當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發生沖突時,經濟效益要服從社會效益。
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文藝工作者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把作品當作追逐利益的“搖錢樹”、刺激感官的“搖頭丸”,忽視了作品的社會價值,背離了文藝工作的初心。習近平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文藝如果變成為己逐利的工具,只求經濟效益,便是走上邪路、誤入歧途。文藝必須為人民發聲,首先講求社會效益,才能立根堅穩、枝繁葉茂。
強調文藝的社會效益,不是要忽視文藝的經濟效益,而是要求得二者的和諧統一。習近平明確提出:“優秀的文藝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這就要求廣大文藝工作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始終以社會效益為先,合理追求經濟效益,不為一時之利而搖,不為一時之譽而惑。
營造天朗氣清的行業風氣。文藝行風,是由一名又一名文藝工作者的個人道德水平和藝術修養共同構成的,是全行業精神風貌的集中體現。文藝行風又進而影響著整個文化領域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態。
因此,各級文藝組織要加強對文藝工作的教育引導,強化行業服務、行業管理、行業自律,深入推進行風建設,引導文藝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營造自尊自愛、互學互鑒、天朗氣清的行業風氣” 。
同時,廣大文藝工作者也要從文藝行風的高度認識自己,嚴肅認真地考慮自身言行的社會影響,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努力樹立文藝界良好社會形象。
“當代中國,江山壯麗,人民豪邁,前程遠大。”時代的使命召喚文藝,時代的責任澆筑文藝。習近平關于做好新時代文藝工作的系列重要論述和要求,深刻闡明了新時代新征程上文藝工作肩負的重大使命,深刻指明了新時代文藝工作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點,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廣大文藝工作者要以這些論述和要求為指引,切實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以扎實的工作和優秀的作品唱響復興路上的時代凱歌、人民贊歌、奮進壯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精神滋養。
作者:董曉彤,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編輯
來源:《黨的文獻》202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