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如何開展集體學習(上)

作者:毛勝     發布時間:2022-05-16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中央政治局繼承和發揚我們黨重視學習、善于學習的優良傳統,堅持和完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這項重要制度,圍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2012年11月至2022年2月先后進行了80次集體學習。中央政治局以上率下,引領全黨在大學習中不斷提高治國理政的能力和水平,不斷譜寫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

聚焦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掌握工作制勝的看家本領

思想就是力量。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一刻不能沒有思想指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更寬廣的視野、更長遠的眼光來思考把握未來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不斷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理想。

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中國共產黨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要推動全黨學習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更好認識國情,更好認識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大勢,更好認識歷史發展規律,更加能動地推進各項工作。2015年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要學習掌握世界統一于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努力提高解決我國改革發展基本問題的本領。

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必修課。2015年11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有利于我們掌握科學的經濟分析方法,認識經濟運動過程,把握社會經濟發展規律,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力,更好回答我國經濟發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提高領導我國經濟發展能力和水平。要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2014年5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一個新突破,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新的成果,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學習科學社會主義原理。《共產黨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闡述科學社會主義原理的偉大著作,深刻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先進品格、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政治立場、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崇高理想、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綱領、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國際主義精神。2018年4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共產黨宣言》是一部科學洞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經典著作,是一部充滿斗爭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經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場、為人民大眾謀利益、為全人類謀解放的經典著作。重溫《共產黨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追溯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理論源頭,提高全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當代中國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把《共產黨宣言》蘊含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運用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中去。

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必須隨著實踐的變化而發展。2017年9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習研究當代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對我們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發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具有積極作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領時代才能走向世界。必須立足中國、放眼世界,保持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鍥而不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使馬克思主義放射出更加燦爛的真理光芒。

高度重視汲取歷史經驗,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歷史記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敗,重視、研究、借鑒歷史,了解歷史上治亂興衰規律,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啟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更需要重視、研究、借鑒歷史。這對我們豐富頭腦、開闊眼界、提高修養、增強本領具有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深入學習和總結歷史,不斷從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

鑒古知今,學史明智。中國的今天是從中國的昨天和前天發展而來的,治理好今天的中國需要對我國歷史和傳統文化有深入了解。2014年10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治理國家和社會,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對古代的成功經驗,我們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2016年4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一帶一路”建設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必須以更高的站位、更廣的視野,在吸取和借鑒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以創新的理念和創新的思維,扎扎實實做好各項工作,使沿線各國人民實實在在感受到“一帶一路”給他們帶來的好處。

我國歷朝歷代都重視官吏選拔和管理,這對我們加強黨的建設也有重要啟迪。2013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必須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積極借鑒我國歷史上優秀廉政文化,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能力,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2018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了解我國歷史上吏治的得失,為建設高素質干部隊伍提供一些借鑒。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嚴把德才標準,堅持公正用人,拓寬用人視野,激勵干部積極性,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

傳承文化,弘揚精神。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于我們,也屬于子孫后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2015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展繁榮而不懈奮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我們黨的歷史是中國近現代以來歷史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史總結、學習、教育、宣傳。2013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面對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新要求,重溫黨和人民共同走過的光輝歷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必須順應世界大勢,必須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必須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自信。2021年6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黨艱辛而輝煌奮斗歷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回望過往歷程,眺望前方征途,我們必須始終賡續紅色血脈,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黨的歷史經驗和實踐創造啟迪智慧、砥礪品格,繼往開來,開拓前進,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努力創造不負革命先輩期望、無愧于歷史和人民的新業績。

學習黨史必須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認識和科學評價黨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會議、重要人物。2019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2015年7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深入開展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研究,必須堅持正確歷史觀、加強規劃和力量整合、加強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強輿論宣傳工作,讓歷史說話,用史實發言,著力研究和深入闡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關鍵等重大問題。

密切跟蹤科技發展趨勢,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縱觀人類發展歷史,科技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深入學習研究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民族強。2013年9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新驅動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要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完善人才發展機制,著力營造良好政策環境,著力擴大科技開放合作。

牢牢把握科技進步大方向。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2018年10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們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重要戰略抓手,是推動我國科技跨越發展、產業優化升級、生產力整體躍升的重要戰略資源。要深刻認識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大意義,加強領導,做好規劃,明確任務,夯實基礎,促進其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推動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發展。2019年10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區塊鏈技術的集成應用在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變革中起著重要作用。我們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確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著力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推動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2020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近年來,量子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成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前沿領域。加快發展量子科技,對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發展數字經濟,建設網絡強國。當今世界,網絡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2016年10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網絡信息技術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集中、創新最活躍、應用最廣泛、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技術創新領域,是全球技術創新的競爭高地。我們要順應這一趨勢,加快推進網絡信息技術自主創新,加快數字經濟對經濟發展的推動,加快提高網絡管理水平,加快增強網絡空間安全防御能力,加快用網絡信息技術推進社會治理,加快提升我國對網絡空間的國際話語權和規則制定權,朝著建設網絡強國目標不懈努力。2017年12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數據發展日新月異,我們應該審時度勢、精心謀劃、超前布局、力爭主動,深入了解大數據發展現狀和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分析我國大數據發展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推動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推進數據資源整合和開放共享,保障數據安全,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更好服務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2021年10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要站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

(作者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學習時報》2022年5月16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