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024国产在线,亚洲国产中文成人无码影片在线播放,日韩和欧美aaa片,欧美性欧美巨大黑白大战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支撐

作者:遲愛萍    發布時間:2022-03-31   
分享到 :

摘 要:以科技進步推動生產力發展,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四個現代化,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強國信念。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要方針以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實現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提出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與實踐方針,籌謀了具體政策與工作思路和措施。堅持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十四五”新階段開好局,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戰略支撐。

關鍵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技自立自強;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吸收人類一切有益成果包括西方現代化經驗教訓、結合中國國情探索出的一條現代化新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貫徹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高度重視科學技術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是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基本經驗,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新階段的顯著特征。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火車頭,科學技術是火車頭內的發動機,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和人類歷史發展經驗,順應國際國內客觀發展趨勢和需求,提出了“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方針,深刻揭示了中國人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第二個百年目標的奮斗中,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以科技自立自強支撐國家發展與安全的必然性和緊迫性。習近平總書記在“七一”講話總結“必須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中,將“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納入治國理政基本方略。深刻認識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這一重大治國方略的由來及方針政策的要點,對我們走好新階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具有重大意義。

一、科技自立自強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強國信念

新中國的成立,徹底改變了近代以來國家積貧積弱、受人欺凌的悲慘命運,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前進的道路并不平坦。新中國如果不能建立起以先進科學技術為引領的工業化體系及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主權的獨立,民族尊嚴的擁有,人民生活的安逸,都很難實現。落后必然受欺,自立必須自強。從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共產黨人就下定決心,努力學習、趕超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牢固奠定和夯實國家先進生產力的發展基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新中國經濟基礎薄弱,且受西方列強的嚴密封鎖和聯合打壓,中國人民必須在十分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奮斗,提高科技水平,加速生產力的發展,增強國家實力,實現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強自立的發展。在這種堅定的治國理念的激勵下,新中國的科技事業幾乎從零開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學體系,研發出一批以“兩彈一星”為標志的重大科技成果。經過四個五年計劃,新中國基本建立了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成為世界上有影響力的國家。

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確立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中國的知識分子已經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的正確理念。在“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中國必須發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戰略方針的指導和激勵下,奮起直追,相繼完成“863”計劃、火炬計劃、星火計劃等,經過近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在生物技術、農業科學、高能物理、計算機、運載火箭、衛星通訊技術等領域的某些科技成果,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經濟發展方式逐步轉入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新軌道。

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充分估量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新技術的發展對綜合國力、社會經濟結構和人民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高度關注搶占科技和產業制高點,已成為各大國謀略跨世界戰略重點的趨勢;從中國實際出發,總結歷史經驗,制定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擬訂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法》,組織實施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計劃,國務院從2000年起設立國家最高科技獎。這一系列重大舉措,加強了技術創新,發展了高科技,實現了產業化。經過兩個五年計劃的奮斗,中國不僅科技事業取得豐碩成果,且促進了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和企業技術的創新能力,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

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科學發展觀,繼續推進科教興國戰略,并提出人才強國、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戰略。在中央統一部署下,國家加大科技投入,組織實施16個重大科技專項、技術創新工程、十大產業振興規劃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在重要學科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航天科技、超級計算機等實現重大突破,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發展;國家科技力量在應對傳染病疫情、地質災害、環境污染、國防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引領數代中國共產黨人發奮圖強,接續奮斗,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自主創新發展,積累了寶貴經驗,奠定了堅實基礎,開辟了廣闊道路。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針對現實存在的問題,對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國家科技力量提出一系列新的戰略方針和重大戰略舉措。第一,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牢牢把握科技進步方向和產業革命大趨勢,研究發展中國家趕超發達國家的經驗教訓,既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努力趕超不掉隊,同時要從國情出發,選準我們科技創新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第二,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在一些重要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上快速布局,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布局一批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國家實驗室,優化配置人、財、物資源,形成協同創新的新格局。第三,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兩個輪子要共同轉,促進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打通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通道,使科技成果順利完成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收入對接,形成利于創新成果產生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新機制。第四,自主創新與深化國際合作結合,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在更高起點上推進自主創新。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由此,習近平從“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和“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兩個方面,提出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的國家科技事業系統化推進目標:一是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二是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在2016年和2018年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兩度提出,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聚焦這一戰略目標,習近平部署了國家科技事業緊要發展的路線圖: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要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根本性轉變。習近平叮囑科技界:“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科技界一定要“敢于走前人沒走過的路,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主動權、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家科技事業發展的全局謀劃、系統部署、重點指導下,中國科技界經過近十年奮斗,躋身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在從科技大國邁向科技強國。2020年,中國研發經費穩居世界第二,投入強度達2.4%;位列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第14位,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經濟體;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科技創新基地不斷增多。

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方針,“十四五”規劃繪制了落實的宏偉藍圖

“十三五”和“十四五”都倡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創新均居于首。但“十三五”規劃側重強調全面創新,即“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十四五”規劃則將創新理念聚焦科技自立自強能力的提升,將“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方針,醒目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0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提到科學規劃任務的首位。這在黨的文獻中都是首次。這一重大決策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一)引導全黨順應世界發展趨勢,用好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變量,抓住戰略機遇期,以保障國家發展與安全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對國際政治局勢的基本判斷是:“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及“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在國際政治力量對比深刻變化的背后有個不變的規律: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動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進而趨動著世界大變局。許多國家認清趨勢后,都在努力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力求在日趨激烈的科技領域競爭中,通過創新掌握發展的主動權。2013年習近平就提醒全黨:“即將出現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

2018年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再提“歷史性交匯期”問題,同時警示科技界這是“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也是“差距拉大的嚴峻挑戰”;“有的歷史性交匯期可能產生同頻共振,有的歷史性交匯期也可能擦肩而過。”中國憑借豐富的人力和人才資源,巨大的國內應用能力和市場潛力,適應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抓住了“互聯網+”的發展機遇,驅動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發展。但我國科技在創新能力方面存在致命弱點,基礎研究、原始創新以及基礎產業,在相當程度上引進的是國外原創技術,與國際最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

(二)引導全黨充分認識科技自立自強在解決新階段社會主要矛盾中的重要作用,以保障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

“十四五”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全面小康社會建成,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人民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入新階段。新時代新階段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問題集中在發展質量上,高質量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題,中國必須走好科技自立自強這盤棋。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在與科學家座談時說:“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加快科技創新,“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是實現人民高品質生活的需要”,“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需要”,“是順利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需要”。“現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強,“是確保國內大循環暢通、塑造我國在國際大循環中新優勢的關鍵。”如果在核心科學技術方面,我們沒有自立自強的能力,仍繼續依靠引進技術的“模仿型”驅動力,就只能繼續在世界產業鏈的低端踏步,無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拓將無法獲得強勁動力,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將成為海市蜃樓。

(三)以“四個全面”引導全黨聚力科技自立自強的主攻方向

黨的十八大后,習近平根據客觀需要,不斷豐富和聚焦科技事業的主攻方向。2014年他提出:“要著力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聚焦國家戰略目標,集中資源、形成合力,突破關系國計民生和經濟命脈的重大科技問題。”。2016年他進一步強調,科技創新導向十分緊要,必須抓準,要“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著力攻破關鍵核心技術,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2018年他在批復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時再次叮囑,創新驅動發展,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中他幾次提出,戰勝疫情關鍵要靠科技;希望科研工作者“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科技,拿出更多硬核產品,為維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維護國家戰略安全作出更大貢獻”。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在“十四五”建議中明確提出:科技自立自強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至此一個完整的中國科技自立自強聚力“四個面向”的主攻目標,首次醒目出現在黨的文獻中。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時代發展與實踐要求,整合改革開放40多年來黨和國家對科學技術與經濟建設關系探索的思想資源,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的重要貢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后,從國家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戰略全局出發,黨中央在12月中旬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又將“十四五”建議稿中的“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方針,豐富至“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將科技自立自強,與黨的領導、人民立場、制度優勢、科學決策和創造性,這些中國共產黨成熟的執政規律并列,視為做好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把“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放在2021年八項重點任務之首。進一步突顯科技自立自強在國家發展新階段中的重要戰略作用。

2021年1月12日,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環境出現了變化,特別是生產要素相對優勢出現了變化。勞動力成本在逐步上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達到了瓶頸,舊的生產函數組合方式已經難以持續,科學技術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更加強調自主創新。”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掌握核心技術,以推動中國現代化經濟建設自主邁向世界經濟鏈的中高端。

依照黨中央制定的方針,國務院及各部委在“十四五”規劃擬訂中加強了對國家科技力量發展的戰略謀劃。期間,習近平不斷引導全黨認識和把握好科技自立自強的工作要點。一是深刻認識科技自立自強在新發展階段的重要性。2月5日,習近平在貴州考察時說:“創新發展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科技為先,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和中堅作用。”2月19日,習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時強調,要發揮全面深化改革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關鍵作用,要圍繞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深化改革,推動科技創新的力量布局、要素配置、人才隊伍體系化、協同化,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有效突破產業瓶頸,牢牢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三是深刻認識新型舉國體制是實現科技自立強的主要組織機制。2月22日,習近平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說,嫦娥五號任務的圓滿成功,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攻堅克難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要弘揚探月精神,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勇攀科技高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四是深刻認識走高質量發展的自立自強之路必須適合本地實際。3月7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說:“各地區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揚長補短,走出適合本地區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青海結合優勢和資源,貫徹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要“加快建設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

3月11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驅動力,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進入新階段后的主題和發展方式上的突出特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全面塑造發展新優勢”,位居《綱要》任務之首,重點規劃了強化國家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等四個方面。

科技自立自強的創新驅動發展,在《綱要》規劃中滲透于國家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如:深入實施制造強國戰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保持制造業比重基本穩定,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建設數字中國,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工業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數字經濟重點產業方面,聚焦高端芯片,實現技術創新。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強大中型、智能化、復合型農業機械化的研發應用,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提高到75%,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圍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推進污染防治技術攻關和應用推廣,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強臨床醫學與健康領域科技前沿攻關,加強高端醫療設備和創新藥物的研發應用。以自立自強的科技力量,強化國家經濟安全保障,實施國家糧食、能源資源、金融安全戰略,等等。

《綱要》在繪制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新階段宏偉藍圖的同時,明確了科技自強自立要達到的奮斗目標,即:“十四五”時期,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7%以上,力爭投入強度高于“十三五”時期,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

三、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十四五”時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任務的落實與推進

2021年3月13日,《綱要》公諸于世。隨后,中共中央、國務院選擇四個緊要問題,指導推進《綱要》的落實。

一是指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3月15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部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重大舉措。會議提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對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領導干部要加強碳排放相關知識的學習,增強抓好綠色低碳發展的本領。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新形勢下加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舉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在這兩次會議上,習近平著重強調了兩個要點:一是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是我國向世界作出的莊嚴承諾。二是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高度,做好堅持不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積極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五項工作,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

二是指導農業種質資源振興工作。建設國家農作物種質資源長期庫和中期庫,是“十四五”現代化農業建設工程中的重要目標。5月13日,為開好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習近平在赴河南渠首考察途中臨時下車,走進一處麥田察看小麥長勢,并對陪同的領導同志說:保證糧食安全必須把種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堅持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從培育好種子做起,加強良種技術攻關,靠中國種子來保障中國糧食安全。9月26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海南省三亞市南繁硅谷正式發布“強種科技行動”,其核心是實施“種業自主創新攻關、種業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種業科技平臺建設”三大行動,力爭2030年,實現糧食作物品種高產優質與自主可控,水稻、小麥、玉米、大豆四大作物單產水平和品質穩步提升。

三是指導國家教育高質量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不僅要有高精尖科研人才,也要有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高技能人才,這都需要國家教育系統整體提高。4月中旬,習近平對職業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和專業,推動職普融通,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加快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4月19日是清華大學建校110周年,習近平前往考察,對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流大學”提出重要指導意見。

四是指導用好科技成果評價指揮棒。5月21日,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習近平在主持會議時強調,加快實現科技自立自強,要用好科技成果評價這個指揮棒,遵循科技創新規律,堅持正確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激發科技人員積極性。會議指出,要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健全科技成果分類評價體系。要加快構建政府、社會組織、企業、投融資機構等共同參與的多元評價體系,積極發展市場化評價,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規范第三方評價,充分調動各類評價主體的積極性。要改革完善科技成果獎勵體系,重在獎勵真正作出創造性貢獻的科學家和一線科技人員,控制獎勵數量,提升獎勵質量等。科技評價體系改革,不僅要聚焦“四個面向”的科技成果評價導向,關鍵是解決好“評什么”“誰來評”“怎么評”“怎么用”的問題。根據中央的指導意見,8月,國務院辦公廳先后出臺了《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和《關于改革完善中央財政科研經費管理的若干意見》兩個文件。

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十四五”時期的突出特征,提高科技界的自覺意識,十分必要。5月28日,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回顧黨在各個歷史時期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總結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新的歷史成就,深刻揭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演化趨勢,并指出,面對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和挑戰,我國科技事業“原始創新能力還不強,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還不高,科技創新資源整合還不夠,科技創新力量布局有待優化,科技投入產出效益較低,科技人才隊伍結構有待優化,科技評價體系還不適應科技發展要求,科技生態需要進一步完善”,其中“很多是長期存在的難點,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習近平有針對性地向科技界部署了“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國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重點任務。

與以往不同的是,習近平在講話中代表黨和國家,專門寄予兩院及院士和中國科協以殷切希望。希望兩院發揮作為國家隊的學術引領作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作用、創新人才培養作用,解決重大原創的科學問題,勇闖創新“無人區”,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發現、培養、集聚一批高素質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希望中國科協更廣泛地把廣大科技工作者團結在黨的周圍,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堅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增進對國際科技界的開放、信任、合作。厚望中凝聚著歷史的重托。2016年5月,習近平代表黨中央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曾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經過五年奮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之際,習近平在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堅定發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一字之差,任務的艱巨性倍增!這一號召,蘊含著黨對科技界深厚的依重和期盼,表現了黨引領中國人民走科技自立自強、勇攀世界科技高峰的堅定決心和信心,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出征號,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在新階段的重要標識。6月12日,天問一號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圓滿實現,通過一次任務完成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三大目標,在中國航天發展史上創下六個首次,成為中國奮斗“建成世界科技強國”戰略目標的奠基禮。兩院院士大會及科協十大后,習近平立足國情,放眼世界,抓緊要和關鍵性問題,以更寬廣的實踐視野,謀略中國“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特別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路徑與措施。

“十四五”時期,中國的發展環境面臨深刻復雜的變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織影響,“人類社會已被深刻改變。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逆全球化重塑全球產業結構。由于西方國家占據專利、技術研發、產品設計、重要裝備和設備部件等產業鏈上游,中國企業對其存在一定依賴性,從而使中國企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面臨關鍵器件“卡脖子”和產業鏈斷裂的風險。國家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經濟競爭,而競爭的主體是企業。要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除高度重視核心技術突破外,必須高度重視企業發展方向的引導。7月30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科技創新和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基礎研究,推動應用研究,開展補鏈強鏈專項行動,加快解決‘卡脖子’難題,發展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是指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中小企業,創新是“專精特新”的靈魂。它們“小而尖”“小而專”,長期在某項技術工藝、產品質量上深耕細作,具有專業程度高、創新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復雜的國際經濟局勢,立足國情,倡導和強化企業“專精特新”的發展方向,這對加快企業創新鏈、產業鏈的融合與提升,對引導和培育一批能夠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突破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的領軍企業,對增強中國經濟韌性,解決“卡脖子”的難題,保障國家經濟發展安全,都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不管逆全球化暗流如何兇猛,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獨攬所有技術創新;在國際分工越來越細的大環境下,也沒有哪個國家可能完全單打獨斗、獨自承擔從基礎應用研究到產品生產研發的各個環節。全球化的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所以,習近平在堅定不移推進國家科技自立自強事業的同時,始終強調加強科技開放合作,通過科技創新共同探索解決重要全球性問題的途徑和方法。9月24日,2021中關村論壇在北京開幕,習近平視頻致賀指出:“當今世界,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把握時代脈搏,緊扣人類生產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國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致力于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加強國際科技交流,積極參與全球創新網絡,共同推進基礎研究,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中關村論壇是面向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的國家級平臺。中國支持中關村開展新一輪先行先試改革,加快建設世界領先的科技園區,為促進全球科技創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貢獻。”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四海之氣,借八方之力的氣魄和智慧,不僅能夠使中國適應國際大環境,實現高水平自強自立,實現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并可以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促進科技自立強及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加強知識產權建設是個緊要問題。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知識產權強國建設綱要(2021—2035年)》,提出了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知識產權強國的目標:到2025年,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預期指標即: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3%,版權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7.5%,知識產權使用費年進出口總額達到3500億元,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12件。到2035年,我國知識產權綜合競爭力躋身世界前列。建設知識產權強國,將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保障。

人才培養是國家發展與安全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為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作出一系列全方位培養、引進、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動新時代人才工作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使我國人才工作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新的歷史任務,2021年9月27日至28日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聚焦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扣緊新時代“四個面向”人才培養方向,提出了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的強國戰略目標和重要部署。在此次會議上,習近平深刻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實現我們的奮斗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國家發展靠人才,民族振興靠人才。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習近平精辟概括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領導人才工作的八項規律性認識;分2025年、2030年、2035年三個時段,提出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戰略目標;籌劃了實現戰略目標的戰略布局和政策舉措。習近平強調,要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有意識地發現和培養更多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形成戰略科學家成長梯隊;要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努力建設一支愛黨報國、敬業奉獻、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于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要走好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建立以信任為基礎的人才使用機制。要堅持黨管人才,堅持人才工作正確的政治方向,不斷加強和改進知識分子工作,鼓勵人才繼承和發揚老一輩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優秀品質,心懷“國之大者”,為國分憂、為國解難、為國盡責,以深沉的愛國之心、砥礪報國之志,主動擔負起時代賦予的使命責任。

放眼未來,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將面臨變化無常的新形勢、新問題、新任務。邁入第二個百年新征程、向著奮斗目標英勇跋涉的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增強憂患意識,清醒認識磨礪科技自立自強國之重器,對把握好國家發展主動權的重要意義。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班講話中,將這一戰略方針擴展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最本質的特征是實現高水平的自立自強”;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中,展現了國家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宏偉藍圖。在兩院院士大會及科協十大上,習近平聚焦“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向科技界進一步部署了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重點任務。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習近平鄭重將“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以驅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納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新階段的治國理政基本方略之中。隨后,習近平又從強化企業創新能力、加強科技開放合作、實施好新時代人才特別是科技人才強國戰略等,對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關鍵基礎作用的方面作出部署。歷史將證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國情出發,順應歷史發展規律與趨勢,提出的這一系列重大戰略方針和部署,必將對我們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

(來源:《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2年1月 第15卷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