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約人才勝勢 打造史志精品
——四川省廣元市強力構建市縣區“1+7”史志一體化聯動發展新格局
為確保廣元史志工作高質量發展,大力助推廣元加快建設川陜甘結合部現代化中心城市,四川省廣元市委黨史研究室、廣元市地方志編纂中心針對目前存在的厚重特色研究資源碎片化、高精尖專史志研究力量薄弱、史志業務攻堅條塊分割、史志成果精品不多、服務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聚焦主責主業,堅持系統集成理念和“一盤棋”思路,多管齊下,強力構建市本級及所轄7縣區“1+7”史志一體化有機聯動高質量發展新格局,集約人才勝勢,打造史志精品,大大提高了史志工作質量和服務全市工作大局的能力和水平。
一、守正創新,用好制度機制護航“指揮棒”。制度機制是“定盤星”。廣元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編纂中心充分發揮“剛性要求”在市縣區“1+7”史志一體化聯動發展新格局中的保駕功能,協調各方,統籌力量,因勢利導,不斷完善和固化制度機制。結合市委、市政府對縣區和市級各部門年度史志目標考評,強力推進市縣區“1+7”史志一體化有機聯動高質量發展新格局的構建。爭取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委黨校等部門的大力支持,將市、縣區史志干部培訓工作納入全市干部培訓,請市內外知名史志專家授課。爭取市財政局、市機關事務服務中心等部門的支持,確保聯動新格局的資金、辦公、圖書室(閱覽室)、資料室等方面的“硬件”保障。建立靈活機動的紓困機制,對于縣區史志部門存在的機構、編制、人員、職級、經費尤其是高精尖專史志研究力量嚴重不足等問題,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編纂中心主要負責同志主動會同縣區主要負責同志溝通交流、協商解決,幫助化解全市史志工作者尤其是高精尖專史志研究人才的后顧之憂。建立黨史和地方志人才庫,進一步加強全市史志隊伍建設,充分整合全市史志人才專家力量,推進史志工作跨部門、跨領域、跨行業、跨崗位協作。
二、持籌握算,下好精準定位定標“先手棋”。工作目標是“指向針”。廣元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編纂中心立足存史、資政、育人職能,充分發揮工作部署在市縣區“1+7”史志一體化新格局中的導向作用。按照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和市委、市政府的新要求,結合職能工作,將全年史志工作具化為黨史征研、志鑒編審、史志宣傳、黨的建設和綜合工作等五大類40個子項。其中,黨史征研類中的《抗美援朝運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四川實踐》《中國共產黨廣元執政實錄(2021)》《中共廣元歷史(第三卷)》《中共廣元歷史大事記》、各級黨史研討征文及其他黨史資料征集報送等8個子項,實行市縣區同步推進,同頻率達92%。志鑒編審類中的《四川年鑒(2022)》《廣元年鑒(2022)》《四川地方志發展報告(2021)》(廣元)《四川扶貧志·廣元卷》《四川全面小康志·廣元篇》、廣元市鄉鎮(街道)志及村(社區)志、廣元特色志編纂、舊志和文獻的收集與整理、四川省第二十次地方志優秀成果申報、第三輪修志的前期準備等10個子項,實現市縣區一體化推進,一體化率達78%。史志宣傳類中的史志“七進+”,創建省級黨史教育基地,史志數據庫建設,史志閱覽室建設、史志宣傳及史志信息報送,完成省委黨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和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其他史志宣傳工作任務等全部子項,實行市縣區整體同步聯動,聯動率達100%。黨的建設與綜合工作的所有子項,也實行市縣區一體化推進。這些工作目標的確立,在全市史志工作新格局中起到了很好的定標、導航作用。
三、踔厲奮發,打好縱橫同頻共振“組合拳”。齊心攻堅是“加速器”。廣元市委黨史研究室、市地方志編纂中心充分發揮縱橫聯動的疊加效應和聚合效應,采取市室統籌、縣區主抓,分類指導、專題落實,特色切入、以點示范,抓“兩頭”、促“中間”,月督辦、季通報等舉措,助推市縣區“1+7”史志一體化聯動發展新格局的構建和史志工作高質量發展。廣元黨史征研、志鑒編審、史志宣傳等各類子項目標任務已全部分解具化到責任領導、責任科室、責任縣區、責任人員,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縱橫結合,正按照時間節點,倒排工期,掛圖“會戰”。省委黨史研究室交辦的協助編制《中共四川黨史展覽館展陳大綱》“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川新時代”的編擬工作,已按時完成3萬余字的建議稿,得到省委黨史研究室的充分肯定。廣元市委要求的總結全市黨史學習教育特色工作的兩個課題,已高質量完成撰稿。廣元市委部署的“深度挖掘廣元紅色文化和歷史文化”課題,正緊鑼密鼓地有序推進。廣元史志“七進+”研究課題已初步成型!稄V元歷史沿革》和《廣元紅色文化開發利用研究》等重要課題成功列入市委學習主平臺——“蜀道文化大講堂”,已會同有關高?蒲袌F隊共同完成課件編制,并聘請省內知名專家授課。《廣元歷史沿革》正編印為干部讀本;《廣元紅色文化開發利用研究》已形成研究報告,用以指導廣元紅色文化遺址保護與開發。
目前,廣元市縣區“1+7”史志一體化聯動發展新格局已成雛形,融合發展的多維效應正逐步彰顯,廣元史志工作必將異彩紛呈。
(四川省廣元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