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輩革命家善于總結的故事
“總結”,一般指總結經驗,是對一個階段的學習、思想、工作等情況進行全面系統的回顧和分析,作出有指導意義的結論,是一項在實踐基礎上把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工作。善于總結,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百年奮斗的成功之道。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都十分重視從實踐中學習,把總結經驗作為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澤東:“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1927年秋,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上了井岡山,開創出中國第一塊革命根據地。隨即面臨著如何開展武裝斗爭、鞏固和發展根據地的問題。沒有上過軍事院校也沒有多少帶兵打仗經歷的毛澤東,采取的主要辦法就是總結經驗,“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當年11月,工農革命軍占領茶陵城。12月,敵人又反撲。工農革命軍雖然拼力扼守,終因寡不敵眾,被迫撤出戰斗,損失慘重。戰后,部隊士氣低落,有人甚至悲觀動搖。毛澤東則深刻總結這次失敗的經驗教訓,意識到:以弱小的兵力打守城的消耗戰是不明智的,是得不償失的。
這時,毛澤東想起了井岡山“山大王”朱聾子的故事。反動官府千方百計要捉拿朱聾子,可是捉了幾十年也捉不住。原來朱聾子就是充分利用井岡山地勢險要、樹密林深的條件,來對付官兵。只要官兵一進山,他就跟官兵滿山兜圈子,官兵對他毫無辦法。因此,朱聾子常說:“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
毛澤東從朱聾子的故事中得到很大啟發,琢磨出了打仗的新思路。他對工農革命軍干部和戰士說:“打圈是個好經驗,不過朱聾子打圈只為保存自己,不是為了消滅敵人、擴大根據地。我們改他一句:既要會打圈,又要會打仗。打圈是為避實擊虛,強敵來了,先領他轉幾個圈子,等他暈頭轉向暴露弱點以后,就抓準狠打。”
1928年4月朱毛會師后,毛澤東和朱德利用游擊戰術成功打破敵人的“進剿”。這年5月,他們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概括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游擊戰十六字訣。人民軍隊后來的戰略戰術,就是由此發展起來的。
從戰爭中學習戰爭,使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練得爐火純青、出神入化,在漫長的革命戰爭歲月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中外軍事史上的奇跡,領導中國革命最終取得勝利。毛澤東后來風趣地說:“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
周恩來:總結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教訓
1956年七八月間,周恩來多次主持會議,研究制定第二個五年計劃。
這是一項十分棘手的工作。“二五”計劃從1955年8月開始編制,本來在有關部門的努力下,提出了一些比較接近客觀實際的重要輪廓數字。可是,隨著對“右傾保守”思想的批判,被納入遠景計劃的“二五”計劃指標也跟著大大提高了,并得到了毛澤東的認可,使正在編制中的財政收支、物資供應等難以取得平衡,編制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這時,周恩來采取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總結經驗。他以求實的精神大膽推翻冒進的方案,要求國家計委根據“一五”計劃已有的經驗,估計生產增長速度,考慮各種比例如何安排、積累與消費的比例如何、投資多少等,據此編制出新的可行方案來。
周恩來同國家計委幾位負責人不斷磋商,反復計算各項指標的可行性;新方案提出后,又多次召集會議仔細推敲,對其中的指標進行調整。最終,在周恩來領導下,提交中共八大的“二五”計劃建議,體現了既積極穩妥又實事求是的精神。
1956年9月16日,周恩來在中共八大上作《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二個五年計劃的建議的報告》。在報告第一部分,他回顧了“一五”計劃的執行情況,充分肯定“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經濟建設成就是巨大的,同時也剖析了發生過的一些缺點和錯誤,并從近幾年經濟建設的實踐中概括出四條帶有指導性的經驗教訓。他著重指出:“吸取這些經驗和教訓,就使我們有可能把社會主義建設的工作做得更好。”
經歷了“大躍進”的嚴重挫折,周恩來的決策方案終于得到毛澤東的稱贊。1960年6月18日,毛澤東在上海會議上作《十年總結》時指出:“在這一段時間內,思想方法有一些不對頭,忘記了實事求是的原則”,“一九五六年周恩來同志主持制定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大部分指標,如鋼等,替我們留了三年余地,多么好啊!”
鄧小平:“我們每走一步都要總結經驗”
1985年4月15日,鄧小平會見了來訪的坦桑尼亞副總統姆維尼。
在談話中,鄧小平向客人介紹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方針政策。他說:“現在我們干的是中國幾千年來從未干過的事。這場改革不僅影響中國,而且會影響世界。”“我們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斷總結經驗,堅定地前進。”
談到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鄧小平指出:“城市改革比農村改革更復雜,而且有風險。我們經驗不足。中國社會過去閉塞,造成信息不通,是一個很大的弱點。城市改革每走一步,都會影響千家萬戶。但是有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作借鑒,加上我們清醒地認識到有風險,可以避免犯大的錯誤。當然小錯誤、中錯誤總是難免的。我們確定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所謂膽子要大,就是堅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穩,就是發現問題趕快改。”
鄧小平的談話得到客人的高度贊同。姆維尼表示,他這次來中國訪問,就是要從中國的經驗中學到盡可能多的東西,這次談話使他受益匪淺。
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既沒有現成的經驗,也沒有固定的模式,面臨的困難和阻力極其巨大。鄧小平采取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總結經驗,“摸著石頭過河”。每臨重大突破的關鍵時刻,鄧小平總是激勵全黨要迎著風險、迎著困難上。他說:“我們走的路還會有曲折,錯誤也是難免的,但我們力求及時總結經驗,不要犯大的錯誤,更不要因為小的曲折而縮手縮腳,不敢大膽前進。”他一再強調:“每走一步,都兢兢業業,大膽細心,及時總結經驗,發現問題就做些調整,使之符合實際情況。”1992年南方談話時,他在強調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的同時,要求:“每年領導層都要總結經驗,對的就堅持,不對的趕快改,新問題出來抓緊解決。”
鄧小平經常把新中國成立以后黨的政策上的失誤當成一面鏡子,來思考國家未來的方向,又把安徽農民創造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廣東創辦深圳經濟特區等成功經驗推向全國。正是因為一貫重視歷史經驗和現實經驗的總結,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向前推進,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巨大成就。
陳云:“沒有事后諸葛亮就沒有事前諸葛亮”
1961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陳云在北京主持召開煤炭工業座談會。當時,“大躍進”已經造成工農業生產的混亂,整個國民經濟出現了大滑坡。煤炭工業作為能源生產的主力軍,也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產量不斷下降,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產和城鄉人民生活。
為徹底摸清煤炭工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陳云在座談會一開始就說明:“這是調查研究的座談會,根據典型的情況(從61個直屬礦選了6個礦)找出若干問題,專門討論,可以得出共同的意見,也可以有不同的意見,共同意見也不作為決定。”“討論方法是先由各單位報告,再作專題討論,重點是專題討論。”
座談時,陳云聚精會神地聽發言,記要點,不斷鼓勵與會者要實事求是,講真話。在陳云的鼓勵和引導下,大家卸下了思想包袱,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對事關煤炭工業發展的規章制度建設、生產指標、工資獎勵、技術人員政策等許多重要方針政策,闡述了自己的看法。聽完大家的匯報后,陳云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歸納出“三年來煤炭產量上升的原因”“一年來煤炭產量下降的原因”“現在的生產能力有多大”等18個專題,請大家進一步討論。
討論中,一位同志講到因對材料設備問題估計不足,導致基建未完成,影響煤炭產量,說“我這是事后諸葛亮”。陳云插話說:“沒有事后諸葛亮就沒有事前諸葛亮,事后諸葛亮是總結經驗。”他后來又強調指出:“總結經驗是為了展望將來。”“有正面的經驗,有反面的教訓,好好總結都會有利于我們的工作,會對我們的工作起積極作用。”
根據陳云的安排,座談會對18個專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準確地找出了當時煤炭工業問題的癥結所在,為整個行業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后,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領導下,煤炭工業逐步走上正軌,為整個國民經濟的好轉作出重大貢獻。
(作者單位系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二研究部)
(來源:《秘書工作》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