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
[摘要]本文探討了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開創與發展,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提出,是科學有效引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既是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也是對中國國情和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深入把握。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展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探索進一步深化,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涵不斷豐富發展,實現現代化的戰略步驟也不斷推進,現代化發展的奮斗目標由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擴展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出更高要求,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點,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開創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指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創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關鍵詞】改革開放 中國式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所進行的一切奮斗,就是為了把中國建設成為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孜孜以求,帶領人民進行了現代化建設的艱辛探索,提出了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在舊中國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文化大革命”阻礙了當時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完全展開。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打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嶄新局面。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為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經過40多年的不懈奮斗和探索,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一路走來,既波瀾壯闊,又成就輝煌。
一、改革開放起步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提出
粉碎“四人幫”后,廣大干部群眾強烈要求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理論和實踐,徹底扭轉十年內亂造成的嚴重局面,使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重新奮起。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內外發展大勢都要求我們黨盡快就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政方針作出政治決斷和戰略抉擇。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不久,1979年3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外賓時就提出:“我們的概念與西方不同,我姑且用個新說法,叫做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496頁。】同年3月30日,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鄧小平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命題。他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F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式的現代化,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醒胝J為,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薄尽多囆∑轿倪x》第2卷第163—164頁。】同年10月4日,在出席座談會時,鄧小平講話指出:“我們開了大口,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后來改了個口,叫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我們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能不能達到人均上千美元?等到人均達到上千美元的時候,我們的日子可能就比較好過了。就是降低原來的設想,完成低的目標,也得很好地抓緊工作,要全力以赴,抓得很細,很具體,很有效!薄局醒胛墨I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第563—564頁!客12月6日,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鄧小平進一步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薄尽多囆∑轿倪x》第2卷第237頁。】
由上可見,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命題,并進行了闡釋,強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為根本前提。鄧小平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內涵豐富、意義深遠。
第一,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科學有效引領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實現長遠目標,我們黨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進程中,往往采取提出一個時期內的目標任務和實現路徑,實行漸進策略,一步步推進,積小勝為大勝。但確定什么樣的目標很重要,目標的確定要科學合理、實事求是。實踐證明,過高的目標,如果不能實現,就會挫傷積極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作出改革開放決策,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也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提出中國式的現代化目標,適當降低現代化標準,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適應開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第二,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總結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近代以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先進的中國人進行了不懈奮斗。正如毛澤東指出的,要救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那時的外國只有西方資本主義是進步的。然而,學習西方的道路很不平坦,經過近百年的努力,到1949年我國現代工業總產值也不過79.1億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7%!緟⒁妳浅忻鳎骸吨袊Y本主義與國內市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129—134頁!繃业陌胫趁竦匕敕饨ㄉ鐣再|沒有變,人民處于水深火熱境地沒有變。正如毛澤東指出的:“沒有一個獨立、自由、民主和統一的中國,不可能發展工業!薄尽睹珴蓶|選集》第2版第3卷第1080頁!吭谶@樣的形勢下,先進的中國人重新進行探索,“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毛澤東選集》第2版第4卷第1471頁!俊6韲说穆罚褪峭ㄟ^鬧革命建立起獨立、自主、民主和統一的國家,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實現國家工業化、現代化。這一結論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實際,進行探索和創新。在經歷一系列挫折失敗后,我們黨帶領人民找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領導中國革命取得成功。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一開始也注重學習蘇聯,但后來發現蘇聯模式存在問題,毛澤東強調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進行“第二次結合”。但是,這些探索沒有很好地堅持下去,而且“有時是自己太性急了,還搞了‘文化大革命’”【中央文獻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年版第1121頁。】。這些問題,導致新中國成立近30年,國家建設雖有進步,但人民生活改善較少,中國仍是世界上較貧窮的國家之一。很顯然,實現國家現代化同樣不能照抄照搬別國模式,需要黨帶領人民繼續探索、繼續奮斗。
第三,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對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的了解和把握。新中國成立以后,國際上反對中國的勢力,迫使我們處于隔絕、孤立狀態。恰在此時,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變化,和平與發展逐漸成為世界潮流和時代主題。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我國發展同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拉大!拔幕蟾锩苯Y束后,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一大批省部級干部紛紛出國考察,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現代化知識,發現了差距。正如鄧小平指出的:“最近我們的同志出去看了一下,越看越感到我們落后。什么叫現代化?五十年代一個樣,六十年代不一樣了,七十年代就更不一樣了!薄局醒胛墨I研究室編:《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上卷,第372—373頁。】
第四,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基于對中國國情的深入把握。當全黨工作重點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轉移的時候,國民經濟發展中重大比例關系失調的情況日益顯露出來。1979年4月5日至28日,黨中央召開工作會議,正式確立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貫徹調整方針,是調整經濟關系的重要步驟,也是深化把握我國國情的過程。經濟調整之初,鄧小平就強調,要使中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主要特點是要注意的。一個是底子。灰粋是人口多、耕地少!緟⒁娚蠒502頁!筷愒埔仓赋觯覀兏闼膫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國,是在什么情況下進行的。講實事求是,先要把“實事”搞清楚。這個問題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我國九億多人口,百分之八十在農村,革命勝利二十年了還有要飯的,需要改善生活。我們是在這種情況下搞四個現代化的!緟⒁姟蛾愒莆倪x》第3卷第251頁。】
鄧小平提出搞中國式現代化,既實事求是地確定了我國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又明確指出了現代化建設所應遵循的路徑,規定了現代化發展的方向。沿著這樣的方向,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
二、全面改革開放與對中國式現代化的探索
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黨領導推進改革開放,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它的實質和目標,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束縛我國生產力發展的經濟體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時相應地改革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概念,提出了一些原則性意見,但到底應該怎么搞,需要通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加以回答。
第一,提出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到20世紀末人民物質文化生活達到小康水平。
在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前后,通過1977至1978年間大規模出國訪問和對外交往,黨的許多干部實際上已經對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水平有了新認識,開始意識到現代化絕不限于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還包括其他許多方面內容。
在1979年3月鄧小平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概念后不久,同年9月29日葉劍英在代表中央發表的《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現代化作了這樣的闡述:“我們所說的四個現代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四個主要方面,并不是說現代化事業只以這四個方面為限。我們要在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科學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樹立崇高的革命理想和革命道德風尚,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些都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也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必要條件!薄局醒胛墨I研究室編:《改革開放三十年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頁!窟@就表明,我們的現代化不僅包括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這樣物質層面、技術層面,而且還包括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層面。由此可見,此時我們黨對現代化的認識就由五六十年代強調的“四個現代化”,開始向更廣的領域拓展。
在上述精神指引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步打開現代化建設嶄新局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改革首先抓住農業這一環,著重克服過去指導思想上長期存在的“左”傾錯誤,使農業面貌很快發生顯著變化,由原來的停滯不前變得欣欣向榮。農村改革的突破,帶動了整個經濟形勢以至政治形勢的好轉,使黨更加堅定了通過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則圍繞企業擴權、試行經濟責任制等方面展開,對外開放通過興辦經濟特區打開了突破口。政治體制改革也在反思黨和國家領導體制現存弊端中啟動并形成思路。與此同時,為把全黨全國人民的精力集中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黨還以巨大政治勇氣,澄清重大理論是非,全面平反冤假錯案,完成黨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黨和國家充滿希望、充滿活力地踏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征程。
在這樣的形勢下,1981年6月,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已經逐步確立了一條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正確道路!薄就蠒,第212頁!俊稕Q議》將這條道路概括為十個方面,其中包括:逐步建設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等等。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繼續這一探索,提出新時期的總任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總任務,既包括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也包括努力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
在四個現代化之外,為什么要加上建設社會主義民主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呢?十二大作了這樣的解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如果忽視在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在全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個偉大的任務,人們對社會主義的理解就會陷入片面性,就會使人們的注意力僅僅限于物質文明的建設,甚至僅僅限于物質利益的追求。那樣,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就不能保證社會主義方向。大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靠繼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來保障和支持。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同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使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緟⒁娚蠒,第274—275頁。】
圍繞新時期總任務,大會對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作出部署。大會把繼續推進經濟建設作為全面開創新局面的首要任務,確定從1981年到20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的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使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把20世紀末的奮斗目標由先前的實現四個現代化改為實現小康,這符合我國經濟落后和發展很不平衡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了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從指導思想上解決長期存在的急于求成、急躁冒進的問題。
黨的十二大以后,城鄉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入,改革重點由農村轉向城市,并從經濟領域逐漸向科技、教育、精神文明等領域拓展,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各領域改革全面展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出現前所未有的活躍局面。
第二,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
改革開放促進各方面建設實現快速發展。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黨的十三大的九年間,國民生產總值、國家財政收入和城鄉居民收入大體上都翻了一番。隨著生產發展,絕大多數人民群眾過上溫飽生活,城鄉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基本扭轉消費品長期嚴重匱乏的局面。在物質生活得到改善的同時,民族精神獲得新的解放,積極變革、勇于開拓、講求實效開始形成潮流。
在這樣的形勢下,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在深入分析基本國情、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一步作出回答。大會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指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要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出發,大會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概括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之前,明確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的要求。這一要求,使得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更加精練、更加鮮明,內涵也更加豐富。
與上述要求相一致,大會制定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即: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這個任務此時已基本實現。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然后,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前進。
“三步走”發展戰略,將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首先落實到國民生產總值的快速增長上,落實到人民生活的不斷改善方面。它對中華民族百年圖強的宏偉目標作了積極而穩妥的規劃,既體現了黨和人民勇于進取的雄心壯志,又反映了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的科學精神。但是,此時制定的這一戰略目標仍主要聚焦于物質層面,顯然有待豐富和發展。
黨的十三大以后,在領導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過程中,根據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實踐發展的思考,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作了一系列新的闡述。關于現代化的性質,他指出,我們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現代化,但在四個現代化前面有“社會主義”四個字,叫“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拔覀儸F在講的對內搞活經濟、對外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原則下開展的。社會主義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為主體,二是不搞兩極分化。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薄尽多囆∑轿倪x》第3卷第138—139頁!筷P于現代化的目的,他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322頁。】。我們集中力量搞四個現代化,著眼于振興中華民族。沒有四個現代化,中國在世界上就沒有應有的地位!緟⒁姟多囆∑轿倪x》第3卷第357頁!筷P于現代化的方式方法,他指出,我們搞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條件,以自力更生為主。我們實行開放政策,吸收資本主義社會的一些有益的東西,是作為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生產力的一個補充!緟⒁姟多囆∑轿倪x》第3卷第29、181頁。】關于現代化取得成功的條件,他指出,搞四個現代化一定要有兩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謂兩手,即一手抓建設,一手抓法制。搞四個現代化,使中國發展起來,就要有紀律、有秩序地進行建設。一個是國內條件,就是堅持現行的改革開放政策。還有一個是國際條件,就是持久的和平環境!緟⒁姟多囆∑轿倪x》第3卷第154、209、156頁。】
鄧小平上述重要論述,是中國共產黨人探索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智慧結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指引著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沿著正確方向不斷前進。
第三,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在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歷史上長期積累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集中暴露,經濟形勢日趨嚴峻,加上國內政治風波和國際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等重大事件,給中國的改革開放帶來嚴重沖擊。在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重要歷史關頭,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不動搖,成功穩住了改革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大局,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80年代末90年代初,隨著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陷入低潮。冷戰結束,世界開始走向多極化,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能否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成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回答和解決的重大時代課題。
在黨和國家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1992年初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并發表重要談話,明確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問題,對堅定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同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大作出三項重大決策: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確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強調必須抓住機遇,加快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以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在此基礎上,1997年召開的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作出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21世紀的戰略規劃,并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形式,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等重大問題作出新闡述。大會在我國經濟發展“三步走”戰略第二步目標即將實現之際,對如何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作出進一步規劃,提出新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即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十年的努力,到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這一系列新的決策,繼續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新的理論指導。
與此同時,黨中央根據當代世界經濟、科技的發展潮流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及時提出并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對外開放“走出去”等多項戰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續引領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航船破浪前進。
世紀之交,經過20多年改革開放和發展,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經濟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但是,所達到的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進入21世紀,國際局勢加速演變,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根據這樣的實際,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作出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具體目標:在優化結構和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民主更加完善,社會主義法制更加完備;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綱領的制定,是對十三大“三步走”戰略、十五大新的“三步走”戰略的豐富發展,內涵更加豐富,不僅包括經濟、政治、文化方面的要求,還首次將生態環境改善的要求納入其中。這意味著現代化的內容得到進一步拓展。
黨的十六大以后,各地區各部門按照部署,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向前發展。然而,2003年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給改革開放帶來嚴峻挑戰。非典的發生和蔓延,引起黨和政府對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在此基礎上,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科學發展觀重大戰略思想,在實踐中貫徹落實并豐富發展。
200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七大,首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作了精辟概括,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奮斗目標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將現代化發展的奮斗目標由富強民主文明“三位一體”擴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四位一體”,適應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要求。大會首次提出“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構成的基本綱領”。根據這個基本綱領,按照“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大會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提出了新要求,對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內容作了全面部署。
根據上述部署,黨中央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更加堅定地推動經濟社會走上科學發展的道路,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三、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與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的創造
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國內外形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從國際看,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同時,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從國內看,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我國發展站到了新的歷史起點上,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顯著提高,多年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黨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條件,但也面臨著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問題。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戰十分嚴峻。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戰勝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和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
第一,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
適應新形勢新任務,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圍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一系列部署。強調,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會提出,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大會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大會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會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根據“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對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
在此基礎上,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安排和部署。大會作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
大會結合“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鮮明指出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在對黨的十九大到2020年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部署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國際國內形勢和我國發展條件,從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兩階段安排。
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
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15年,把我國建設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到那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緦崿F,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黨的十九大的這一部署,實際遠遠超過黨的十三大提出的分階段實現現代化“三步走”戰略目標的要求。一是時間提前,將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時間由原來的21世紀中葉提前到2035年;二是標準提高,到21世紀中葉由原來的基本實現現代化提高到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三是內涵更加豐富,對兩個階段的奮斗目標,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提出更高更豐富的要求。
按照上述部署,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堅定不移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開放。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為推動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奠定堅實基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開啟經濟發展方式向更高級形態轉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建設深入發展。加強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機關建設,推進人民政協逐步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成熟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健全充滿活力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不斷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創造性繁榮社會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中的指導地位進一步鞏固,各級黨組織和政府把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重中之重,全黨全社會思想上團結統一更加鞏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有效機制?箵粜鹿诜窝滓咔槿〉弥卮髴鹇猿晒。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黨和國家謀劃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歷史性轉折和全局性變化。
在推動各方面改革發展的同時,我們黨倡導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等全球合作不斷推進,也隨著中國統籌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建設卓越表現,世界各國人民更加深刻認識到,人類是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成為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的鮮明旗幟。
第二,對基本實現現代化提出更高要求,提出中國式現代化五個特點。
進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持續奮斗,特別是“十三五”時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努力奮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的大臺階。
此時,國際國內形勢繼續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同時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據此,黨中央強調,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增強機遇意識和風險意識,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保持戰略定力,辦好自己的事,認識和把握發展規律,發揚斗爭精神,樹立底線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
在這樣的形勢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 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對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行部署,對“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作出安排。提出九個方面具體要求:(一)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將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將再邁上新的大臺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二)基本實現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三)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四)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五)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六)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新優勢明顯增強;(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中等收入群體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八)平安中國建設達到更高水平,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九)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這九個方面要求是對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基本實現現代化六個方面要求的擴展和深化,新增的第2條經濟建設內容表明,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經濟建設仍是中心任務。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新四化”同步發展是基本路徑,也是重要目標。新增的第6條對外開放內容,表明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新增的第8條社會治理和國防軍隊建設內容表明,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方面。國家安全至關重要,要實現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原有的六條也都新增了內容、提升了要求。以上修改準確反映人民群眾的愿望和國家發展的實際,也準確反映了世界發展的趨勢。與此相適應,《建議》明確了“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和主要目標。強調: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發展和安全,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經濟行穩致遠、社會安定和諧,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專門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特點進行了概括。他指出,我們所推進的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國情的中國特色。第一,我國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人口要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其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的總和,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第二,我國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自覺主動解決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第三,我國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第四,我國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注重同步推進物質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第五,我國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的是暴力掠奪殖民地的道路,是以其他國家的落后為代價的現代化。我國現代化強調同世界各國互利共贏,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為人類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黨的十九大關于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六條要求的修改、“十四五”規劃的安排,特別是習近平對中國式現代化特點的概括,是我們黨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最新認識和最新理論概括,是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成果,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一步前進指明方向,必將對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新征程發揮重要引領作用。
第三,提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為現代化發展進一步指引方向。
實踐發展沒有止境,理論創新也沒有止境。隨著中國不斷發展,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談論“北京共識”“中國道路”“中國模式”。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投以羨慕的目光,紛紛表示要向中國學習治國理政的經驗。適應這一形勢,我們黨一方面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另一方面也在深入地進行理論概括、理論總結、理論創新。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薄玖暯剑骸对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3—14頁! 2021年11月11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進一步指出:“黨領導人民成功走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93頁! 這些重要論述說明,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是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創造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廣泛的現實基礎。我們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中華民族向世界展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
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近代以來,在外國列強入侵和封建腐朽統治下,我國錯失了工業革命機遇,大幅落后于時代,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難。鴉片戰爭后,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不屈不撓,苦苦尋求中國現代化之路,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中國現代化不可能取得成功。新中國成立,才真正開啟現代化建設進程。但由于經驗不足,走過許多彎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旗幟鮮明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提出“三步走”戰略,逐步開辟、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實現現代化的正確道路十分不易,必須倍加珍惜。
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人類社會發展至今,在世界各國出現過多種現代化發展模式,各國基于國情不同有著不同的選擇,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工業革命以來老牌資本主義的英法模式,二戰后興起的美日模式、德國模式、蘇聯模式,以及后來的“亞洲四小龍”趕超模式和正在崛起的中國式現代化模式?傮w上講,從發展路徑來看是實現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大躍遷,從社會制度來看主要是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社會制度下進行,由此帶來深刻的社會形態和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創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習近平明確提出創造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意義重大。意味著:中國式現代化既切合中國實際,體現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也體現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中國式現代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堅持的方向,要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戰略戰術、工作部署中得到體現和貫徹落實,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都要共同努力為之奮斗;我們要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貢獻。習近平指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當我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而是走社會主義道路成功建成現代化強國時,我們黨領導人民在中國進行的偉大社會革命將更加充分地展示其世界歷史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走過彎路,也遭遇過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挫折,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意志和決心始終沒有動搖。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在認識上不斷深入、在戰略上不斷成熟、在實踐上不斷豐富,加速了我國現代化發展進程,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奠定了實踐基礎、理論基礎、制度基礎!緟⒁娏暯剑骸墩摪盐招掳l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文獻出版社2021年版第8頁!
現在,我們已經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已經充分爆發出來了,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我們要倍加珍惜近代以來先進中國人不斷為之接續奮斗、最終由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萬眾一心,乘勢而上,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努力奮斗。
60多年前,毛澤東在展望新中國的發展時指出,事物總是發展的!1911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過45年,中國的面目完全變了。再過45年,就是2001年,也就是進到21世紀的時候,中國的面目更要大變。中國將變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國。中國應當這樣。因為中國是一個具有960萬平方公里土地和60000萬人口的國家,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薄尽睹珴蓶|文集》第7卷第156頁。】60多年過去了,毛澤東的暢想已經變成現實。為著更加崇高的理想,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繼續前進。習近平進一步強調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正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我們黨有責任、有信心、有能力為科學社會主義新發展作出更大歷史貢獻。我們應該牢記總書記指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勿忘昨天的苦難輝煌,無愧今天的使命擔當,不負明天的偉大夢想,在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新征程中埋頭苦干、勇毅前行、不懈奮斗,努力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
(張神根: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主任、研究員;黃曉武: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四研究部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