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內容提要]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在總結經驗中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開辟了中國特色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十八大以來,黨在推進“四個偉大”的進程中,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科學總結這一進程,將為我們提供很多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歷史經驗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新時代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共產黨100年的歷史,波瀾壯闊,氣壯山河,留下了極其豐富的治黨治國治軍經驗。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在總結經驗、探索規律中不斷前進的歷史。這些經驗概括成一點,就是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國情和時代特征相結合,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100年的歷史,也是在不斷總結經驗中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推向前進、實現歷史性飛躍的過程。
一、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經驗總結和對俄國革命的學習借鑒
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是總結近代以來各個階層探索救國救民歷史經驗的結果,是學習俄國十月革命經驗的結果,也可以說是對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進行比較后進行的科學選擇。
首先,這是對中國近代以來各個階層救國救民探索的全面總結。1840年鴉片戰爭后,由于西方列強的入侵和封建統治的腐朽,一個封建的、獨立的中國逐漸變成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成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兩座大山。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統治,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進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成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同外國侵略勢力和本國封建勢力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寫下了悲壯的篇章。在綿延起伏的抗爭中,無論是曾達到近代農民運動最高峰的太平天國運動,還是封建地主階級標榜“自強求富”“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無論是資產階級維新派以君主立憲制為目標的變法維新運動,還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的辛亥革命,都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任務。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其勝利果實卻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北洋軍閥所竊取。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沒有科學理論武裝的先進階級的領導。辛亥革命后,從西方學來的多黨制、議會制,成為各派軍閥、官僚、政客借以爭權奪利的工具,社會達爾文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民粹主義、工團主義等“你方唱罷我登場”,都沒能改變中國的前途和命運。正如毛澤東所說:“那時,求進步的中國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書也看……學了這些新學的人們,在很長的時期內產生了一種信心,認為這些很可以救中國……一切別的東西都試過了,都失敗了。” 中國革命必須有新的階級和政黨領導,必須尋求新的思想指導。林伯渠在回憶這段歷史時說:“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地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
其次,這是對俄國十月革命成功經驗學習借鑒的結果。1917年,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把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變成實踐。這場革命對中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正在探求民族解放道路,對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失望而又茫然的中國先進分子,由此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意義,看到了中國的希望。他們開始用無產階級的世界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改變國家前途的鑰匙,很快得出向俄國學習、“走俄國人的路”的結論。李大釗先后發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Bolshevism的勝利》等文章,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 “勞工主義的戰勝”,是“奉德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馬克思為宗主的”,他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再次,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性質決定的。習近平指出:一個國家實行什么樣的主義,關鍵要看這個主義能否解決這個國家面臨的歷史性課題。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科學,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趨勢,具有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革命性等特點。中國的一些有識之士在思考和對比中,對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可行性產生疑問,漸漸接受了馬克思主義。1919年五四運動后,在先進知識分子中掀起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熱潮,其中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國內還出現了新民學會、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在民眾中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表達了贊成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等主張,有人提出以此作為改造中國的利器。中國的先進分子接受馬克思主義后,注意在工人群眾中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不斷啟發他們的思想覺悟和階級覺悟,使其逐漸認清自己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從自在的階級轉變為自為的階級。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最終成立作了充分的準備。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黨的一大綱領規定了“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及聯合第三國際等內容,其實質就是要實行社會主義革命,用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以馬克思主義作為行動指南,高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旗幟。1922年召開的黨的二大,正確地分析中國社會的性質,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開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初嘗試,取得了有價值的成果。這表明:中國走馬克思主義道路,是適應社會變革、人民解放需要的歷史選擇。
二、對中國革命經驗教訓的總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中國共產黨確定以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但是關于以什么樣的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如何以馬克思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存在不同的甚至錯誤的認識,主要有兩種對立的馬克思主義觀的交鋒:一種是科學的馬克思主義觀,一種是教條的馬克思主義觀。黨一方面繼續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一方面在豐富的革命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思考中國革命中的一系列具體的、現實的問題。這個總結經驗的過程是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分析思考的過程,是理論探索和思想升華的過程,也是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在建黨初期,由于自身革命經驗不足,同時受共產國際錯誤指導,教條主義曾經數次在黨內占據統治地位,使我們黨經歷了兩次勝利后又馬上失敗的教訓,中國革命幾乎陷于絕境。然而,困難和失敗沒有嚇倒中國共產黨人,他們一次次從困難中奮起反抗,努力探索,終于在20世紀30年代末40年代初充分總結了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明確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概念,創立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獨立探索出一條嶄新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這次飛躍是通過以下環節實現的。
首先,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基礎。為了反對紅軍中的教條主義思想,毛澤東在 1930 年寫下題為《調查工作》的文章,提出“馬克思主義的‘本本’是要學習的,但是必須同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論述了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作出“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的著名論斷。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毛澤東發憤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實踐論》《矛盾論》中,著重闡明了反對理論脫離實際、反對照搬照抄書本和外國經驗的教條主義。在延安整風運動中,他發表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講話,賦予實事求是以新的含義。他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我們要從國內外、省內外、縣內外、區內外的實際情況出發,從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律性,即找出周圍事變的內部聯系,作為我們行動的向導。” 后來,毛澤東還為中央黨校題寫“實事求是”作為校訓。“實事求是”逐漸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得到全黨的普遍擁護和貫徹。實事求是,是反對教條主義的利器,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法寶。
其次,對中國國情的準確認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要求。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進行革命,很多具體問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書本上沒有的,照搬外國經驗也不可能解決。毛澤東指出:“認清中國社會的性質,就是說,認清中國的國情,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 為了搞清楚中國的基本國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十分重視調查研究。他們著眼于農民占舊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實際,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抗日戰爭時期,經過進一步調查研究,毛澤東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的性質作了全面系統的論述,強調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然是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同時,毛澤東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發表了《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比較全面地論述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強調中國的國情決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主革命是一種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新民主主義革命要由無產階級領導,它的前途是社會主義。這些論述科學回答了中國革命是一個什么樣的革命,中國革命應該依靠誰、團結誰、反對誰、由誰領導等基本問題,標志著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標志。
第三,比較成熟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其政治基礎。中國共產黨是在共產國際的幫助和指導下成立的,中共二大后成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黨在革命初期出現的錯誤,既與其處在幼年時期理論素養不足有關,也與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有關。1935年1月,長征途中,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開始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的領導地位,開啟了黨獨立能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的新階段。1935年,共產國際感到其領導體制和工作方式存在弊端,在第七次代表大會強調必須改變過去集中統一領導各國共產黨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各國支部的日常領導集中于各國支部本身;各國黨要“善于利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分析問題的武器”,學會把馬列主義的方法應用到各國的“具體環境中去,應用到具體條件中去”,避免用一成不變的方法和籠統公式去代替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共中央到達陜北后,獲悉共產國際七大的精神,受到極大鼓舞。1935年12月,瓦窯堡會議批評了黨內存在的不會把馬列主義“活潑的運用到中國的特殊的具體環境去,而把馬列主義變成死的教條”的傾向。1938年,共產國際肯定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指出其在復雜的環境中真正運用了馬克思主義,同時強調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統一領導,這一重大決策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得到確認。這樣,從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確立毛澤東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到六屆六中全會后形成以毛澤東為核心的穩定的領導集體,黨在政治上和理論上均逐漸成熟起來。
第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要概念的提出是其必要前提。1938年9月至11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毛澤東做了《論新階段》的報告。他號召大家要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當前的運動,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該隔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報告強調要學習馬克思、恩格斯觀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立場與方法,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因此,“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是毛澤東從中國共產黨17年來革命歷史中得出的重要結論,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重要原則。
最后,中國共產黨對“左”傾錯誤的系統總結和清理是其關鍵因素。中國革命經過北伐戰爭的勝利和失敗、土地革命戰爭的勝利和失敗的比較,有了比較完整的實踐經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毛澤東發表一系列重要著作,全黨在1942年開展整風運動,尤其是黨的高級領導干部對歷史問題進行學習討論,系統清算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教條主義影響。毛澤東指出:“中國共產黨的二十年,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日益結合的二十年。” 在此基礎上,黨的六屆七中全會通過《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黨成立以來尤其是從六屆四中全會至遵義會議前這一段歷史上的若干重大歷史問題、“左”傾錯誤的教訓及其危害作出比較系統總結。在此基礎上,1945年4—6月召開的黨的七大上,在劉少奇《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和隨后通過的新黨章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豐碩成果作了系統總結,正式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這樣,我們黨找到了概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表述——毛澤東思想,并對其基本內容作了初步總結。1981年《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毛澤東思想豐富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獨創性成果概括為六個方面: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關于政策和策略、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關于黨的建設,把貫串于上述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概括為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這就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這是目前為止最為系統全面、最為科學權威的概括。
解放戰爭時期,伴隨著革命斗爭的節節勝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又有新的發展。其中主要有關于以“十大軍事原則”為主要內容的軍事理論的新發展、關于政策策略理論的新發展、關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理論、關于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等。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毛澤東思想在全國的勝利。1962年,毛澤東總結道:“在民主革命時期,經過勝利、失敗、再勝利、再失敗,兩次比較,我們才認識了中國這個客觀世界。”他強調:“那些論文和文件,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產生,在以前不可能,因為沒有經過大風大浪,沒有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的比較,還沒有充分的經驗,還不能充分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思想在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上有了新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次飛躍得到延伸,也為進行第二次飛躍作了嘗試和準備。
我國開創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重大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是今后我國一切發展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這個時候,毛澤東不失時機地提出“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的重要任務,為此進行努力探索,取得初步成果。這些成果主要表現為《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黨的八大制定的路線和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針政策。但是,由于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加上環境復雜,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那樣的錯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遭遇重大挫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三、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經驗的認真總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黨和國家歷史的重大轉折,開辟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及其經驗的基礎上,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主要標志,就是在實踐上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理論上成功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體系的主要創立者是鄧小平同志。鄧小平為它確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則,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為其豐富和發展作出重要貢獻,寫下精彩的篇章,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它推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一理論體系的主題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圍繞“什么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一些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能夠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飛躍,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實現第二次飛躍的思想基礎。實事求是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1978年5月開始的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是一場推動全黨打破思想禁錮的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它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重大命題從教條本位開始回歸實踐本位。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果斷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極不適合中國發展要求的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恢復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鄧小平在為全會做準備并事實成為全會主報告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講話中提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全會公報指出,只有“解放思想,努力研究新情況新事物新問題,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我們黨才能順利地實現工作中心的轉變,才能正確解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正確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起點,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新起點。
第二,科學把握時代主題是第二次飛躍的關鍵環節。1978年以后,黨中央和鄧小平逐漸改變了世界大戰不可避免的判斷,認為和平和發展問題已經成為當今時代的主題和最大特征,并在此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調整黨內外政策,帶動了國內各個領域的改革,我國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時代主題的變化,不僅要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更要不斷“時代化”,適應時代潮流的變革。否則,囿于一隅、墨守陳規,就會回到封閉僵化的老路。
第三,全面科學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經驗是實現第二次飛躍的堅實基礎。為了系統總結歷史經驗,團結一致向前看,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作出《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起草歷時一年半,曾經在黨內4000名高級干部中進行廣泛而深入的討論。決議總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慘痛教訓,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對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創的新道路的主要方面作了初步概括,初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問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的重要理論成果,標志著黨的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的完成。在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上,鄧小平進一步深刻總結歷史經驗后指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使新時期探索出的新道路有了明確名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主題也得到明確。此后,黨的歷次全國代表大會和重大紀念活動、重要學習教育,都會在此基礎上就不同時期的重大歷史問題和理論問題進行總結,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黨中央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均把改革開放以來主要歷史經驗都歸結到一點,那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第四,改革開放的重大實踐及成就,是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實踐基礎。恩格斯說:“一切社會變遷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不應當到人們的頭腦中,到人們對永恒的真理和正義的日益增進的認識中去尋找,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的主旋律,也是貫穿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一條主線,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的歷史清楚地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命題,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提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實行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
第五,和平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是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政治前提。穩定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硬任務,沒有和平穩定政治環境和社會環境,什么事情也辦不成;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也不容易。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取得了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大局穩定,國家領導人依法有序更替,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新時期以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集體,帶領全黨全國人民接續奮斗的結果。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科學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創之作,是最基礎的組成部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與時俱進,經受住國內外政治風波和經濟風險等種種嚴峻考驗,加深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承上啟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創新成果。上述科學理論成果,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注重總結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新鮮經驗,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道路上都作出各自的獨特貢獻。
四、新時代對歷史經驗的最新總結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新時代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偉大理論的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全面總結中國歷史經驗,科學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的新鮮經驗,提出一系列具有開創性意義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這一思想的歷史地位和理論地位,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進一步以“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加以確定。筆者認為,這一重要評價的主要依據有以下方面。
第一,習近平總書記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作出了決定性貢獻。作為這一思想的主要創立者,他表現出馬克思主義政治家、思想家、戰略家所具有的非凡的理論勇氣、卓越的政治智慧、強烈的使命擔當,以及深刻洞察力、敏銳判斷力和戰略定力,表現出“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赤子情懷和深厚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嶄新篇章。
第二,新時代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是這一思想的實踐基礎。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充分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生機和活力,使得世界上相信馬克思主義的人多了起來。兩種意識形態、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發生了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深刻變化。
第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實現理論創新的必然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時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深入發展,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同時,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對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實現黨的理論創新也提出新的要求。
第四,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歷史的科學總結,是實現這一思想的豐厚的歷史積淀。2018年1月5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得到這個成果極不容易。”習近平高度重視學習歷史,尤其是學習黨史,具有豐富的歷史素養、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歷史思維。黨的十八大以來,他在黨的十九大等重要會議,在紀念建黨95周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等重大黨史紀念活動,在紀念毛澤東、鄧小平等重要黨史人物誕辰時,以及其他許多場合,多次論述歷史、總結歷史。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國近代革命歷史、中國共產黨歷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成為孕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厚土壤。
第五,敢于創新、大膽突破是這一思想的鮮明特質。這一思想應時代之變遷,立時代潮頭,發時代之先聲,深刻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擔負什么樣的歷史使命、實現什么樣的奮斗目標等一系列問題。這一思想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主題,貫通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組成部分,以全新的視野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為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許多原創性貢獻。
五、科學總結建黨100年的寶貴經驗,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
習近平強調,我們要把黨和人民“多年的實踐及其經驗,當做時刻不能忘、須臾不能丟的立身之本”。實踐發展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步伐也不會停歇。我們要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中心,不斷總結黨的經驗,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發展,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新的時代內涵。
一要堅持學習歷史,全面科學總結歷史經驗。鄧小平多次指出: “歷史上成功的經驗是寶貴財富,錯誤的經驗、失敗的經驗也是寶貴財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培養歷史思維,掌握科學的方法,既要總結我們自己的歷史,也要研究其他國家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歷史;既要總結成功的經驗,也要總結失敗的教訓。
二要堅持把握精髓,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大精深,對待科學理念必須有科學的態度。馬克思主義既不能被錯誤理解和歪曲,也不能教條化、簡單化理解,而是要全面地準確地理解,把握精髓要義,掌握基本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更主要在于運用。新時代,我們仍然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高舉馬克思主義的旗幟,不斷從中汲取科學智慧和理論力量。
三要堅持實事求是,科學分析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征。歷史證明,什么時候堅持這一原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會順利推進;什么時候違背這一原則,就會遭受挫折和損失。新時代,我們要堅持黨中央對“兩個大局”和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
四要堅持解放思想,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新的時代內涵。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任何國家的共產黨人,任何國家的無產階級的思想界,都要創造新的理論,寫作新的著作,產生自己的理論家,來為當前的政治服務。我們要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出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善于在馬克思主義和我國實際的“結合”上做文章,不斷“化”出新的成果。
五要堅持繼承精華,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注重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按照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原則,努力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以豐富治黨治國治軍經驗。繼續發展馬克思主義,使其不斷中國化,需要我們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方針,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結合,創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100年的歷史證明,中國人民有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面貌就煥然一新。歷史還將證明,繼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程將無限光明。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第五研究部、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
來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2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