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不同政治力量拯救民族危亡的艱難探索
[摘 要]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拯救民族危亡,多種政治力量進行了艱難探索,但由于沒有找到科學的理論、正確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會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國家衰敗和民族屈辱的命運決定了救國救民必須形成一個具有強大領導能力的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有了真正的主心骨。
[關 鍵 詞]民族救亡;政治力量;艱難探索
[中圖分類號] K251 [文獻類型] A [文章編號] 2095―7270(2021)06―0109―06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1840年以后,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入侵等,都是對中國人民的血腥屠殺、對中國人民財產和國家財富的瘋狂洗劫,都強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對中國進行強盜式勒索。隨著帝國主義國家的入侵,中國社會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即獨立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了半封建的中國。毛澤東基于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基本特點的科學分析,指出“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由中國近代社會性質及其主要矛盾所決定,中華民族面臨兩大歷史任務:一是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近80年中,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同時也激起中國社會原有的和新生的多種政治力量為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繁榮富強奮起反抗,進行救亡圖存的英勇抗爭。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都為改變國家命運進行了艱難探索。但由于沒有找到科學的理論、正確的道路和可依靠的社會力量,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雄辯地證明,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直到中國共產黨登上政治舞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才有了真正的主心骨。
一、震撼清王朝的太平天國起義
太平天國起義是在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的形勢下爆發的。引起太平天國起義的原因,是封建主義的剝削壓迫和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太平天國政權堅持了14年之久,先后控制或征戰過18個省份。它在繼承舊的農民戰爭傳統和開創新的斗爭目標方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農民戰爭的頂峰,也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之一。
為了尋找起義的思想武器和組織形式,探索除舊布新的方案和藍圖,太平天國的農民領袖邁出了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太平天國的主力軍是廣大貧苦農民,但是洪秀全等領導人的思想認識、斗爭方法卻遠遠超過了一般的農民起義領袖。在他們看來,“反清復明”的口號和天地會之類的組織形式已不適應時代的需要,應借助西方宗教中至高無上的“上帝”挑戰封建皇帝的權威。還要借助基督教義“天下一家”“天國”等說教來鼓舞千百萬受壓迫的勞苦民眾為之奮斗獻身。實踐證明,太平天國披上新的宗教外衣,對組織發動群眾斗爭起到了積極作用。可以說,在向近代化社會過渡的進程中,農民階級先進分子的思想水平,遠遠超過了同時代主張向西方學習的地主階級改革派。太平天國起義堅決打擊地主階級政權,提出新的土地綱領,把矛頭直指封建統治的根基——地主土地占有制度。這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歷史進步。太平天國頒布的《天朝田畝制度》,核心內容是解決土地問題。太平天國革命對外國殖民主義者的侵略予以堅決抗擊,把中國近代人民革命斗爭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太平天國運動已由反封建的農民起義,變為代表全民族利益的反帝反封建斗爭。
太平天國起義在中外反動派的聯合鎮壓下失敗了。它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太平天國最具特色的兩個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反映了這種局限性。《天朝田畝制度》的實質是農民階級追求的平均主義,基本上沒有跳出封建時代小生產者的視野。這種嚴重空想的社會綱領,在封建社會還不失為具有積極意義的進步主張,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商品經濟促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瓦解的時代,就不再有現實意義和可行價值。《資政新篇》雖然帶有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色彩,但沒有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使得他們的努力最后只能流于形式。另外,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本來是為了反對封建壓迫而發動的,但是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農民領袖卻逐漸被封建皇權思想所腐蝕,農民政權也逐步向封建政權蛻化。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后,領導人競相追求權力地位和奢華生活,最終導致失敗。作為小生產者的農民,由于缺乏遠大的眼光和寬廣的胸懷,他們不能恰當地處理內部矛盾,因而最終走向失敗。
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后農民階級發動的最后一場大規模起義。但是,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不能找到一條擺脫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壓迫,建立新國家的道路。然而,太平天國起義在摧毀舊制度方面,為中國人民的革命和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太平天國堅決打擊外國侵略者,也為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樹立了光輝榜樣。
二、頑強抗擊外國侵略的義和團運動
太平天國起義30多年后,中國大地上又爆發了另一場震驚中外的農民運動——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它是以中國古代神道為信仰,組織習拳練武,提倡強身保家,以武裝對抗為主要手段的反洋教運動。“滅洋”即反對帝國主義,始終是他們高舉的斗爭旗幟。在甲午戰爭之后的緊要關頭,中國千百萬農民以樸素的愛國熱情和原始的組織形式,肩負起拯救國家危亡的使命。義和團與帝國主義侵略軍進行的殊死戰斗,反映了中華民族為維護民族獨立不惜流血犧牲的精神。但死心塌地投靠帝國主義的慈禧太后下令李鴻章進行血腥鎮壓,使轟轟烈烈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失敗了。
經過義和團運動,人們開始認識到,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必須同反對清朝封建統治結合起來。盡管斗爭最后失敗,卻促使中國人民對反帝與反封建斗爭關系的認識有了明顯提高。另外,在義和團運動中,手持大刀長矛的鄉村農民,與當時世界上武器設備先進、手持洋槍洋炮的八國聯軍進行殊死搏斗,在中國近代反帝愛國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人們從義和團運動中得到啟示,反抗外來侵略者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是中華民族革故鼎新的力量源泉。他們可歌可泣的斗爭,證明了中國農民中蘊藏的巨大革命潛力以及他們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的主力軍作用。
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運動,是震撼近代中國大地的兩次偉大農民運動。兩者之間雖然組織形式和主要斗爭目標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在斗爭中都顯示出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前赴后繼的大無畏革命精神。雖然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運動最終都走向了失敗,但又從不同角度反映出農民階級進入近代社會后的弱點。對帝國主義,太平天國領導人看不清帝國主義的本質,把他們當做“洋兄弟”,希望帝國主義保持中立,因此一度受到外國侵略者的欺騙。義和團雖然反帝很堅決,但對帝國主義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帶有盲目排外的傾向,從而擴大了打擊面。對封建主義,太平天國領導人確實不曾向清王朝妥協,但他們卻在封建主義思想的侵蝕下,建立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不自覺地向新的封建王朝蛻變。義和團雖然打亂了清政府的統治秩序,但他們對清政府是帝國主義走狗的本質缺乏清醒的認識,嚴重削弱了戰斗力。太平天國起義和義和團運動的先后失敗說明,中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以后,農民階級雖然給封建統治者和外國侵略者以沉重的打擊,但由于他們并不是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系的代表,始終提不出有效解決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理論和策略,不能承擔起領導革命最終取得勝利的重任。
三、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變法維新
中日甲午戰爭后,外國資本大量侵入,中國自然經濟加快解體,為近代資本主義工業提供了市場和勞動力。由于“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的失敗,清政府調整工商政策,允許民間設廠,封建官僚近代工業的壟斷和限制有所松弛。于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初步發展時期。
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封建統治階級中的一些地主、商人、官僚加上新出現的買辦,在外國資本主義的影響下,投身近代工業發展而來的。這就決定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與生俱來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既有矛盾的一面,又有依賴的一面。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擁有雄厚的資本和先進的技術設備,并享有政治特權。中國封建主義一向對近代民族資本主義進行壓迫和束縛。中日甲午戰爭前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初步形成,無論上層還是中下層,當時都沒有形成強大的政治力量。但是,他們畢竟代表在中國開始出現的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在農民階級不能提出改造社會的藍圖、地主階級洋務派維護封建統治失敗、無產階級還沒有登上政治舞臺的歷史條件下,他們舉起了“救亡圖存”的旗幟,為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改良與革命的嘗試。
中日甲午戰爭以后,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民族資產階級一方面出于自身的要求,迫切希望實現政治革新,為發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另一方面迫于客觀形勢,試圖通過變法挽救民族危亡。但由于自身力量弱小,便寄希望于一部分從封建士大夫中分化出來的知識分子來代言。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就是這些知識分子的杰出代表。他們鑒于幾十年前還處于被動挨打地位的日本,經過變法維新、學習西方迅速崛起的前例,主張效仿日本走維新的道路。于是,資產階級改良思潮在中國迅速興起。康有為等人明確提出實行變法,改革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系統移植西方君主立憲制度。維新派的變法主張是: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實行變法的主要途徑是:爭取光緒皇帝及帝黨官員的支持,靠君主命令自上而下地推行新政。1898年6月,贊同維新派部分主張的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隨后提出各項維新政令。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皇帝,康有為、梁啟超出逃國外,譚嗣同等被殺,變法維新運動如曇花一現, 僅興103天即告失敗。
戊戌維新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在中國近代歷史上卻有重要意義。它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后進行的首次愛國救亡運動和政治改革運動,更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這種在不根本改變封建體制的條件下,試圖通過政治改革使中國走上民族獨立和資本主義道路的努力,反映了中國人自鴉片戰爭以來為建立獨立、自主、富強的中國而進行的不懈追求和探索。戊戌維新運動的失敗,為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它從反面說明了一個真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試圖以封建政權為依托進行改良而走資本主義道路是行不通的。同時也促使其后的有識之士開始覺醒,放棄改良主張而走上革命道路。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四、辛亥革命與資產階級建國方案
從中日甲午戰爭到辛亥革命爆發這16年,中國人對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思考深度,在近代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隨著愛國主義和民主思潮的高漲,人們開始思索一個重要問題:怎樣實現救亡圖存的目標?是改良還是革命?孫中山思想的演變代表了進步中國人的思路歷程。1894年6月,孫中山向李鴻章上書,希望他“以和平的手段,漸進的方法”推動中國社會的變革與進步,但并未受到重視。李鴻章就這樣給孫中山上了一課,“所有希望完全成為泡影”。急迫的民族危機使孫中山轉向暴力革命的道路。
歷史需要一種新的社會力量來領導革命。以前受過近代教育的愛國知識分子便作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把領導革命的任務承擔起來。1905年7月,孫中山、黃興、宋教仁等在東京開會,倡議將興中會等革命團體組成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提議以“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為革命綱領。8月20日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正式成立。11月26日孫中山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將16字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 三大主義,即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即通過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民族獨立的國家。民權主義為“創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行資產階級民主政治。民生主義為“平均地權”,認為解決土地問題的最佳方案是“定地價”,試圖以“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同盟會綱領是第一個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綱領,遠遠超過了此前中國近代各種革命力量提出的口號,標志著中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同盟會成立后,一方面同改良派進行革命與改良的論戰,另一方面組織反清武裝起義。戊戌變法的失敗證明,不能再指望清政府進行任何改革,必須一舉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實行民權立憲的新制度。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派共進會和文學社領導武昌起義,公開與清政府分庭抗禮。武昌起義掀起辛亥革命的高潮,打開了清王朝統治的缺口。不到兩個月的時間,15個省市先后宣布獨立,擺脫清政府控制,成立了軍政府或都督府。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職,改國號為中華民國, 定1912年為民國元年,并在南京成立了臨時政府。1912年3月1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議會——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法典,盡管有缺點,但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它帶有革命性、民主性”。
辛亥革命既是一場勝利的革命,又是一場失敗的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振興中華深切愿望的集中反映,也是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而前赴后繼、頑強斗爭的集中體現。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體,使依仗君權的大小反動勢力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清政府的倒臺,也使帝國主義列強在華侵略勢力受到了沉重打擊。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近代中國社會變革,使任何復辟帝制的舉動都以短命告終,為中華民族發展進步探索了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盡管這場革命沒有摧毀封建經濟基礎,但是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一系列法令、措施,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促使近代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以后的一段時期內有了較快的發展。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國的層面看勝利了,但是政權被帝國主義、大地主大官僚的代理人袁世凱竊奪,歸根結底又失敗了。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講:“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
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分析,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是因為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提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綱領,其次最重要的原因是資產階級革命派不能充分發動和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正如毛澤東所講,“國民革命需要一個大的農村變動。辛亥革命沒有這個變動,所以失敗了”。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它畢竟宣告了一個舊時代的終結,標志著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將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近代社會各種政治力量和中國人民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救亡圖存。這既是近代中國社會面臨的基本任務,也是近代中國先進分子反復思考的主要問題。對于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的中國人來說,唯一的選擇就是學習西方,走資本主義道路。但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既沒有使中國爭得民族獨立,也沒有使中國走向富強。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習西方的幻夢,使各類人物試圖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希望完全落空。歷史經驗證明,在近代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是走不通的。這一方面是因為外部環境不允許。帝國主義絕不許中國通過學習西方走向獨立,而使他們失去利益生存的殖民地這個生命線,所以采取各種手段破壞中國的進步和革命。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過于弱小,無力承擔通過改革和革命而建立資產階級國家的重任。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從誕生之日起,就面臨著比它強大得多的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未能成為一支左右中國政局的力量。這個不成熟的階級,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較大的依賴性和妥協性,而與廣大工農群眾有隔膜和距離。在中國這樣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里,靠如此軟弱的政治力量是難以改變社會面貌的。
總的來講,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旗幟下所進行的種種斗爭,圍繞資產階級建國方案所進行的種種探索和試驗,盡管沒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是它向人們昭示:中國的民族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革命的勝利,有待于新興的階級力量的壯大,有待于尋找新的指導思想和革命道路。參加過辛亥革命的許多人,后來都成為中國最早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投身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洪流中。陳獨秀、李大釗、董必武、吳玉章、林伯渠、朱德等,都曾是同盟會會員或革命黨人;毛澤東、周恩來等較年輕的一代,也受到辛亥革命的影響和鼓舞。他們的轉變,深刻反映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要求。這些事實又說明:只有馬克思主義才能夠救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夠救中國——這是十月革命后中國人民找到的真理。
五、中國共產黨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重任
辛亥革命之后一段時間,中國的先進分子從消沉、苦悶和彷徨中走出來,再次在心中燃起熱切的期待,期待著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正在這時,列寧領導的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工農蘇維埃政權。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開始從主張學習西方轉向注意俄國的革命經驗,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
就在中國的思想界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工人階級也隨之發展壯大。五四運動結束后不久,中國形成了一批用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武裝起來的無產階級的先進分子,建立共產黨的時機已完全成熟。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百折不撓,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自力更生、發憤圖強,創造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偉大成就。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解放思想、銳意進取,創造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創造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
歷史充分證明:近代以后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之所以屢遭挫折和失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先進的堅強的政黨作為凝聚力量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中國共產黨所具有的無比堅強的領導力是風雨來襲時中國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斷完善黨的領導,確保黨在新時代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
(作者簡介: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機關黨委常務副書記、全國黨建研究會特邀研究員。)
(來源:《中國領導科學》202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