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最早著述向國外介紹紅軍長征
1936年10月,紅軍沖破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險阻,經受饑寒傷病的折磨,戰勝黨內分裂的危機,終于勝利完成跨越十幾個省、總行程達數萬里的長征,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勝利會師。長征的勝利,成為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的關鍵。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我們黨領導紅軍,以非凡的智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戰勝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勝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冊的長征,宣告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圖謀徹底失敗,宣告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肩負著民族希望勝利實現了北上抗日的戰略轉移,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是中國共產黨和紅軍譜寫的壯麗史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的巍峨豐碑。
那么,長征這個在中國共產黨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性的大事件,是如何被國際社會認知的呢?
眾所周知,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1937年10月由英國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出版,將長征介紹給國際社會,在國際社會引起轟動,在中國的影響也極大。
但是,《西行漫記》并不是最早向國外介紹紅軍長征的。國際社會出現宣介紅軍長征的出版物,還有比它出版時間更早的,這就是陳云撰寫的《隨軍西行見聞錄》。
早在斯諾進入陜甘寧蘇區之前3個月,1936年3月,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在巴黎創辦的《全民月刊》創刊號上,就發表了一篇署名“廉臣”的連載文章《隨軍西行見聞錄》。隨后,在莫斯科出版了單行本,并傳回了國內,不僅在歐洲,而且在國統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這份出版物,實際上就是最早在國際社會公開發表的宣介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作品。那么,“廉臣”是誰?據書中所稱,他是被俘國民黨軍醫。果真是嗎?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主力五個軍團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余人,踏上戰略轉移的征途,開始長征。當時,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受共產國際領導。紅軍長征后,中共中央便與共產國際失去了聯系。為了恢復與共產國際的聯系,遵義會議后,中共中央決定派陳云和潘漢年等人去上海尋找與共產國際聯系的途徑,并恢復黨的地下工作,潘漢年先行一步。陳云于1935年7月奉命回到上海。他在上海住了一個多月,因當時白色恐怖十分嚴重,一時不能開展工作。這期間,陳云開始撰寫《隨軍西行見聞錄》,記錄他所經歷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后來,中共中央決定派陳云直接去莫斯科匯報。他便隨身帶上了沒有寫完的《隨軍西行見聞錄》,并在莫斯科完成了書的寫作。陳云寫完后,交給了在巴黎創辦的《全民月刊》編輯部。
《隨軍西行見聞錄》全文三萬多字,以被紅軍俘虜的國民黨軍醫的口吻寫就。文章以親歷者的視角,客觀的態度、細膩的描述、講故事的方式,生動地講述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紅軍長征的真實情況。
陳云化名“廉臣”寫作,用的又是被俘的國民黨軍醫名義,以第三者的口吻,所以內容可信度和可讀性極高。1936年在莫斯科出版單行本后,很快被傳回國內。1937年4月,《隨軍西行見聞錄》被作為附錄,收入上海丁丑編譯社在北平秘密出版發行的《外國記者西北印象記》一書。這本書里收錄的還有斯諾、韓蔚爾、史沫特萊等人寫的文章。后來,《隨軍西行見聞錄》還先后以《從東南到西北》《長征兩面寫》《紅軍長征隨軍見聞錄》等書名在國內再版。
1937年11月,民生出版社刊印該書時在前言中是這樣說的:“中國紅軍從江西到陜北之二萬五千里的行軍,是一件全世界絕無僅有的事情,他們歷盡艱險,嘗透了種種困難的滋味,結果終于建立了新的根據地。”“如今在市面上已經有二三種關于二萬五千里行軍的記錄,可是我們覺得不夠逼真,太零碎,本書是巴黎出版的一種比較寫實的記載。我們認為在描寫的態度與文字的通俗、連貫、有趣味方面,是極適合于大眾閱讀的。所以決定將它重印了!
到1939年的時候,大文出版社又將這本《隨軍西行見聞錄》同紅軍歌曲《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和斯諾的《兩萬五千里長征》一起編輯成冊。這本冊子的“卷頭小言”寫得有意思:
“第一篇隨軍西行見聞錄是一位被俘的軍醫,他被迫隨同部隊在長途中跋涉,基于私人的觀感,把沿途的經歷加以描述,加以分析;如小說,如演義,親切而有味!
“第二篇兩萬五千里長征為美國名記者斯諾君的記錄,曾刊載于亞細亞雜志上!
“這兩篇現代史上難得的史料,也是出人意外的‘特種游記’。我們撇開政治問題不談,也覺得是現代青年應讀一讀的!
直到1985年1月,在紀念遵義會議召開50周年時,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雜志才首次披露“廉臣”是陳云的筆名,并以作者的名字公開發表了這篇紀實報告。
陳云的這篇“如小說,如演義,親切而有味”著述中,到底寫了些什么呢?這要與陳云到莫斯科后所做的事情聯系起來看。
1935年10月15日,歷經輾轉到達莫斯科的陳云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書記處作了《關于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的報告》,在報告中詳細介紹了紅軍長征所要達到的目的、長征的具體情況和勝利的原因,這是中共中央同共產國際失去聯絡后,第一次向共產國際匯報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的真實情況,使共產國際對毛澤東、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的狀況有了初步的了解。
1936年春,共產國際主辦的《共產國際》雜志(中文版)第1-2期合刊上,發表了根據陳云所作的報告整理而成、署名“施平”的另一文章《英勇的西征》!笆┢健笔顷愒飘敃r在莫斯科的化名“史平”的諧音。在文章發表時,用“西征目的已經達到”、“作戰的經過”、“我們成功的原因”三個小標題對報告進行了詳細講述。
《隨軍西行見聞錄》和《英勇的西征》作為最早向國際社會宣傳、介紹紅軍長征情況的文獻,文筆細膩,內容豐富,可讀性非常強。
作為長征中擔任后衛軍紅五軍團的中央代表,陳云親自參與組織了巧渡金沙江等長征中的關鍵戰役。作為親歷者,講起故事來生動有趣,娓娓道來,故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紅軍紀律嚴明、組織有力的特征。
除了有對戰爭經過的詳細記述以外,陳云還對黨的領袖人物、黨的民族政策的實施進行了詳細的記述。他是這樣介紹毛澤東和朱德的:
“毛澤東似乎一介書生,常衣灰布學生裝,暇時手執唐詩,極善詞令。我為之診病時,招待極謙。朱德則一望而知為武人,年將五十,身衣灰布軍裝,雖患瘧疾,但仍力疾辦公,狀甚忙碌。我入室為之診病時,仍在執筆批閱軍報。見我到,方擱筆。人亦和氣,且言談間毫無傲慢!
“當我等行經劍河縣附近之某村落時,見路邊有一老婦與一童子,身穿單衣,倒于路邊,氣息尚存。詢之,始知為當地農家婦,秋收之后,所收獲之谷米,盡交紳糧(地租),自己則終日乞食,因今日氣候驟寒,且晨起即未得食,故倒臥路旁。正詢問間,赤軍領袖毛澤東至,告以老婦所言。當時毛即時從身上脫下毛線衣一件及行李中取出布被單一條,授于老婦,并命人給以白米一斗。老婦則連連道謝含笑而去!
黨的領袖人物親切、和善、關懷群眾的形象躍然紙上。他還詳細記述了長征中經過云貴少數民族地區,劉伯承和彝族領袖小葉丹“歃血為盟”的故事:
“赤軍所過之彝民居住之山,共有彝民十余部落。當赤軍之前衛團出大橋鎮上山二十里時,即有三個部落之彝民在前后及左翼包圍赤軍,意欲繳槍。但赤軍善用宣傳政策,向白彝聲明共黨主張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對漢人軍閥壓迫彝民,并提出為彝民所迫切希望之要求‘打劉家’(意即打劉文輝的軍隊,因劉文輝壓迫彝民甚烈)。當時赤軍領袖即與當前的一部落名‘沽雞’者以雞血充酒,與彝民領袖共飲,表示歃血為盟共打劉家。經過歃血為盟后,‘沽雞’一部落彝民非但不打赤軍,而反被赤軍收編作‘紅軍游擊支隊’,而與赤軍引路及招撫‘阿越’、‘羅洪’等十余部落。伺候赤軍全部過此彝民山時,彝民則牽牛送羊歡迎赤軍于道旁。赤軍則以皮衣、舊槍、鹽、布送彝民。故當時我等日夜恐懼之彝民山地,如此竟安然地通過!
這些故事生動有趣,文筆細膩,恰恰印證了毛澤東所說:
“長征是歷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沒有共產黨,這樣的長征是不可能設想的。中國共產黨,它的領導機關,它的干部,它的黨員,是不怕任何艱難困苦的!
陳云所著的《隨軍西行見聞錄》是1936年3月出版的,是最早向世界介紹長征,出自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之筆,是最準確最權威最珍貴的;而斯諾所著的《西行漫記》一書,是1937年10月出版的,是影響最大傳播最廣的。
今年是建黨100周年,10月又恰逢紅軍長征勝利85周年,重讀《隨軍西行見聞錄》,緬懷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紅軍創造這一驚天動地的革命壯舉,能更深入領會偉大建黨精神中包含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鮮明品格。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在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這樣一個歷史時刻,更需要我們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繼續弘揚黨的光榮傳統、賡續紅色血脈,繼承和發揚好偉大的長征精神,走好今天的新長征路。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對外合作交流局)
(來源:《中華魂》202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