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體”譜華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26))
——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
51.如何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大發展?
1978年,小崗村18位農民在“大包干”的契約上按下紅手印,相約“包產到戶”。這一標志性事件成為中國改革的一聲驚雷,催生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制度“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有效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是我國農村經濟制度的重大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一直根據實踐的發展不斷完善和豐富我們的經濟制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作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新概括,是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重要發展和深化。
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在經濟制度體系中具有基礎性決定性地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它規定了我國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明確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確保經濟制度的社會主義屬性。在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我們黨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不斷深化。黨的十五大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確立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明確提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第一次從所有制結構、分配制度、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闡述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涵,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境界。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決定著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根本性質和發展方向。我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公有制經濟是長期以來在國家發展歷程中形成的,為國家建設、國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是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長期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們黨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快速發展,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非公有制經濟是穩定經濟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稅收的重要來源,是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是金融發展的重要依托,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有利于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有利于實現效率和公平有機統一的分配制度。這一制度安排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制度,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再分配調節機制,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堅持好這一分配制度,能夠有效實現各種分配方式各揚其長,各種市場主體各得其所,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不斷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朝著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能發揮市場經濟的長處,又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大前提下發展市場經濟,什么時候都不能忘了‘社會主義’這個定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把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作為重點,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進一步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事實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有效防范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弊端,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
基本經濟制度的三個主要組成部分是相互聯系、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內在統一整體。所有制結構是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決定分配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同時,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和資源配置方式有利于進一步完善所有制結構,更好地堅持“兩個毫不動搖”,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將這三項經濟制度共同作為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理論創新,是新時代我國構建更加有效管用、邏輯貫通、銜接匹配的經濟制度體系的根本遵循。
基本經濟制度在理論上是科學的,在實踐上是成功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實際增長9%以上,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不到3%的年均增速。可以說,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創造中國發展奇跡的重要制度基礎。面向未來,要堅持好、鞏固好、發展好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巨大優越性和強大生命力更加充分展現出來。
52.如何理解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95∶5!這是2019年7月上海浦東新區啟動“一業一證”改革帶來的最直觀的對比。過去開一家便利店,要填9張表、辦5個證,辦理時限達95個工作日,而今只需1張表、1個證,5個工作日就能搞定。“一業一證”改革,推動審批管理服務從“以政府部門供給為中心”向“以市場主體需求為中心”轉變,大幅降低行業準入成本,有效激發市場活力。這是我們黨推進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自覺管好“看得見的手”、處理好與“看不見的手”關系的生動見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黨在理論和實踐上的又一重大推進。
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認識經歷了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早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們就在探索社會主義制度和商品經濟的結合問題。黨的十四大確立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這一重大理論突破,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此后,對政府和市場關系,我們黨一直在根據實踐拓展和認識深化尋找新的科學定位。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修改為“決定性作用”。黨的十九大再次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個定位,是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突破,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知識鏈接
我們黨對政府和市場關系認識不斷深化
黨的十四大提出,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七大提出,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黨的十九大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就要求積極穩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減少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把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交給市場,把政府不該管的事交給市場,讓市場在所有能夠發揮作用的領域都充分發揮作用,推動資源配置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讓企業和個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間去發展經濟、創造財富。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黨和政府的積極作用。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是從總體上講的,不能盲目絕對地講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有的領域如國防建設,就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一些帶有戰略性的能源資源,政府要牢牢掌控,但可以通過市場機制去做。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也不是簡單下達行政命令,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機統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在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問題上,要講辯證法、兩點論,不能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既不能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取代甚至否定政府作用,也不能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取代甚至否定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只有使市場和政府各就其位、各展其長,才能推動形成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機統一、相互補充、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格局,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無論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都必須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確方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進一步推動“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協同發力,讓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努力在實踐中破解這道經濟學上的世界性難題。
《 人民日報 》( 2021年08月23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