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精神必源于人民、源于實踐、源于斗爭
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
制圖:程璨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一切精神皆有來源,追根溯源,必源于人民、源于實踐、源于斗爭。中國共產黨偉大建黨精神是中國20世紀初社會運動的歷史產物,是中國革命運動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先進分子自強不息、英勇斗爭、艱苦探索的精神結晶。
——————————
(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下,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各個因素開始孕育、形成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偉大的民族,有著5000多年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當歷史步入近代時,中國落伍了。17世紀中葉以后,西方一些國家先后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并相繼完成工業革命,在新的生產方式推動下迅速強大起來。資產階級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在全球范圍內加緊進行侵略擴張和殖民掠奪。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清王朝的頹勢愈益加深,政治腐敗,軍備廢弛,財政拮據,社會動蕩,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
落后就要挨打。自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一直被籠罩在列強侵華戰爭的硝煙之中。這些國家對中國不斷加強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到20世紀初,中國雖然在形式上仍保持獨立,但已由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國家,淪為帝國主義國家共同宰割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從那時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吶喊,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接連而起,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樹起了民主共和國的旗幟。但是,由于領導這場革命的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微弱、政治上不成熟,沒有形成一個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同廣大的下層勞動群眾嚴重脫離,因而沒有勇氣也沒有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斗爭進行到底,“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林伯渠在回顧自己的思想歷程時說:“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地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
正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主題下,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各個因素開始孕育、形成,并在不斷的斗爭中豐富、發展。
(二)工人階級隊伍不斷壯大,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救國為民的初心使命,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奠定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石
20世紀初的世界處在動蕩不安之中。隨著經濟實力消長的變化,一些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打破原有的國際經濟、政治格局,重新劃分勢力范圍,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并由此導致1914年到1918年間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改變了各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的利益格局,也加劇了在各帝國主義支持下的國內軍閥之間的矛盾。這一時期,中國政治的混亂達到極點,政治舞臺出現了頻頻易人局面,戰爭連年不斷,將整個國家帶入了漫漫長夜。中國人民更加認清中國革命必須有新的領導、必須走新的道路。
由于西方主要的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客觀上為中國的民族經濟創造了難得的喘息機會,出現了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黃金時期”。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迅速壯大起來,成為一支日益重要的新興社會力量。與此同時,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也在提高,斗爭意識不斷增強,開始由自在階級向自為階級轉變,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工人階級政黨的建立奠定了堅實階級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而告終。由于中國政府加入協約國正式對德宣戰,并遣送大量勞工赴歐洲對協約國提供援助,中國人民滿懷期待,希望戰勝國能把戰敗國德國原先在山東攫取的特權歸還給中國。然而,戰后召開的巴黎和會無視中國政府的合理要求和中國人民的感情,竟決定將德國在山東強占的一切特權轉交日本。當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失敗的消息傳回國內,激起了各階層人民的強烈憤慨。以學生斗爭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這是一次“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運動,成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
一戰對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外交的一系列影響,都為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提供了動力,為中國社會轉型奠定了階級基礎和思想基礎。
(三)馬列主義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理論來源和文化土壤
正值各帝國主義混戰之際,1917年11月7日,在列寧的領導下,俄國工人群眾發動武裝起義,推翻了反動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偉大勝利,在帝國主義的鏈條上打開了薄弱的一環,極大地改變了20世紀世界歷史的進程。從此,世界上出現社會主義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相斗爭、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相對立的新格局。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次革命由于發生在情況和中國相同(封建壓迫嚴重)或近似(經濟文化落后)的俄國,因而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十月革命的勝利,使長期飽受帝國主義欺侮而又在反帝斗爭中屢遭失敗的中國人民增強了斗爭的勇氣和勝利的信心,更給予正在苦苦探求救國救民真理、對西方文明和資本主義制度感到失望而又茫然無措的中國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中國出現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迅速興起了學習、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熱潮,并很快在實踐中得出向俄國革命學習、“走俄國人的路”的結論,組建中國共產黨的外部條件已比較成熟了。
中國先進分子并不是單純學習、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而是注重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植根于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中國先進分子以國家興亡為己任,鄭重選擇和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激活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為偉大建黨精神的形成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和精神滋養。傳統和時代的雙重作用,推動了偉大建黨精神的萌發。
(四)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在實踐中建立了黨的組織,在精神上最終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
五四運動中,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登上政治舞臺。工人階級要擔負起歷史賦予它的革命領導任務,就必須依靠一批先進革命知識分子的先鋒橋梁作用,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在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進一步加深和封建軍閥統治日益殘暴的情況下,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中國先進分子經過艱苦探索,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改造社會的武器。在共產國際幫助下,中國先進分子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等組織,致力于研究宣傳馬克思主義,同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展開論戰。中國先進分子還積極組織工人群眾,創辦了一批通俗的專門供工人閱讀的刊物和各種形式的工人學校,以多種方式來接近群眾,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建立工人階級政黨的任務被提上了日程。
中國革命的迫切需要,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共產國際、蘇俄的具體指導和幫助,這幾種因素交織融合,最終推動了李大釗、陳獨秀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中國建黨的實踐。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奠定了重要的組織基礎,在中國建立全國統一的共產黨的條件越來越充分。隨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在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完全新式的無產階級政黨誕生的同時,偉大建黨精神也初步形成。
“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后,即著手分析中國的具體國情,迅速領導各地黨組織開展勞工運動,真正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充分結合并不斷掀起工人運動的新高潮。與此同時,黨領導的農民運動開始興起,青年團和婦女組織也陸續創建,成為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斗爭的重要力量。中國革命呈現出嶄新的局面。這個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工農等運動中表現出的堅定理想信念、徹底奮斗精神、強烈使命擔當、強大群眾基礎、頑強拼搏意志,繼續豐富偉大建黨精神的內容,推動了偉大建黨精神的發展。
1922年7月黨的二大召開,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誕生第一部黨章,健全中央領導機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創建工作順利完成。中國共產黨的創建過程,在實踐中建立了黨的組織,在精神上最終形成了偉大建黨精神。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研究館員)